楊覲菲
【摘 要】面對日趨嚴重的環境和資源問題,發展循環經濟是一種可選的方式;循環經濟強調發展的“生態效率”,強調對于資源和環境的高效利用,突出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理念;循環經濟的建立和發展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建立基本的制度基礎,劃定資源約束并且維護市場秩序;而市場的作用則在于推動循環經濟在政府劃定的框架內最有效的配置資源和迅速發展;只有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才能推動循環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關鍵詞】循環經濟;政府;市場
前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快速的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伴隨著嚴重的環境破壞。當我們瀏覽各種媒體報道的時候,發現“環境形勢依舊嚴峻”“水環境質量不容樂觀”、“水污染觸目驚心”、“霧霾指數頻頻爆表”、“癌癥村頻現”、“垃圾圍城”之類的標題新聞頻繁出現。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已經成為當下中國迫在眉睫的緊迫要務。
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環境污染和資源短缺問題的一種較好的手段,可以在資源循環使用的過程中減少對自然資源的過度開發和索取,從而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在提高廢棄物回收再利用的過程中減少對于環境的污染排放,保護了環境。
循環經濟是按照生態學規律和經濟學規律構建的以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友好為特征的新型經濟模式。循環經濟是傳統經濟發展方式的變革,是經濟發展觀念和模式的根本創新。但是這種創新半身不可能天然誕生,更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結合政府和市場的力量:一方面發揮政府“看得見的手”的力量,為循環經濟的發展奠定有形的制度基礎,劃定許可的資源利用約束;另一方面,在具備基本條件的基礎上,更加積極地釋放市場“看不見的手”的力量,促進環境資源的高效配置,推動循環經濟的良性快速發展【1】。
一、自然資源稀缺性的顯現是循環經濟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學基礎
經濟學是研究有效配置稀缺性資源的思想和方法集合。其最基本的兩個觀點是:人類發展所需要的資源存在著某種稀缺性;人類要實現良性發展需要最有效地配置稀缺性資源。在人來生產力飛速發展,人口急劇膨脹的今天,由于自然資源被過度索取和開發,其本身已經表現出了越來越明顯的稀缺性。循環經濟思想的產生正是基于人們對于自然資源稀缺性的認識。循環經濟是一種資源節約型經濟,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保護日益稀缺的自然資源,提高其利用和配置效率。循環經濟是在自然資源稀缺的情況下,追求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目標。
自然資源稀缺性的凸顯成為制約現代社會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必須根本性地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從根本上提高自然資源的生產效率,即一方面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生產率,同時還必須消除或者盡量減少環境污染,這樣的經濟發展模式才是實現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有效途徑。在現代社會背景下,隨著自然資源成為最稀缺要素之一,經濟學研究應該更加重視自然資源要素投入水平和經濟增長之前的關系。與此同時,在衡量經濟發展水平時候應該更加注重單位GDP能耗以及資源消耗量,即綠色GDP核算,而不應該盲目追求單純使用GDP或者人均GDP指標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準【2】。
以切實提高自然資源生產效率為目標的循環經濟模式,有助于克服自然資源稀缺給現代社會經濟發展帶來的根本性阻礙。
由此可見,自然資源稀缺性的日益顯現是循環經濟理念在這一時代得以產生和發展的經濟學前提,也對于我們推動理論和實踐上的創新,提出了更高和更緊迫的要求。
二、循環經濟注重提高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
效率衡量的是資源配置的有效程度,衡量的是一種投入和產出的對比關系。效率包括技術效率、配置效率兩方面。經濟學關注的是既定技術水平下的配置效率,也就是選擇能夠最大程度的實現經濟利益的技術方法和資源組合。經濟學一般使用“帕累托最優”的標準來衡量配置的效率,這是一個同經濟主體的主觀效用有關的相對性的效率標準。生態經濟學家主張用相對而言更具有生態客觀性和絕對性的“生態效率”標準【3】。
“生態效率”一詞最早出現于世界工商理事會向聯合國環境發展大會提交的報告《改變航向:一個關于發展與環境的全球商業視點》中。該報告從微觀的角度將生態效率定義為:提供有價格競爭優勢的、滿足人類需求并保證生活質量的產品或服務,同時逐步降低對生態的影響和資源消耗強度,使之與地球承載能力相一致。在這一定義中,生態效率包含兩層含義:(1)個體經營者在資源投入不增加甚至減少下實現產出的增加(2)在經濟產出不變甚至增加的條件下,減少向環境排放的污染物,其表現形式為“清潔生產”【4】。
在循環經濟理念中,效率目標的含義得到了進一步擴展。循環經濟強調效率和效益的統一。效率是一種投入產出關系。然而,過去的效率分析中,投入方面并沒有考慮生態環境因素,這是導致人們在追求效率的同時破壞生態環境的根源。發展循環經濟則要求把生態環境作為效率的要素之一,即生態效率。循環經濟關注的目標不再是單純的經濟增長,而是在經濟增長的同時能夠兼顧生態效率的提高【4】。
從宏觀經濟學意義上講,生態效率可以被定義為:在盡量提高自然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減少環境污染的基礎上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生態效率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價值量和資源環境消耗量的實物量比值,它表示經濟增長與環境壓力的分離關系,是一國綠色競爭力的重要體現。生態效率的指標和資源效率的指標以及環境效率的指標密切相關。生態效率一方面表現為提高所投入的能源、礦產以及原材料等物品的生產率,主要體現為降低單位GDP能耗和物質消耗;另一方面表現為盡量減少客觀存在于非完全競爭市場條件下的,由污染帶來的負外部性所引起的一種非效率,主要體現為降低單位GDP環境污染負荷。
生態效率目標體現了循環經濟的“3R”原則所規范的內容,循環經濟實現生態效率的具體方法和途徑只要有兩個方面:(1)通過開發和應用資源節約技術、廢棄物資源化技術和延長物料循環利用產業鏈,使得生產投入降低至最低水平,從而能夠以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2)通過開發和應用清潔生產、綠色制導技術和環境無害化技術等環境友好技術,盡量消除和減少環境污染。循環經濟模式所追求的這一目標,使得傳統的經濟效率指標增添了新的生態學內涵。正是因為循環經濟追求的效率目標從傳統經濟學中的效率含義擴展到了生態效率的深度和廣度,在自然資源稀缺性凸顯的今天,能夠有助于現代社會解決經濟可持續發展與自然資源稀缺性之間的矛盾。
可見,循環經濟所追求的的生態效率目標體現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
三、著力完善市場機制,推動循環經濟運行和發展
實踐證明,市場經濟是配置資源的最有效方式,是一種被歷史和實踐證明了的社會經濟系統能夠成功運行的經濟體制。
而循環經濟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形態和先進的經濟發展模式,與市場經濟具有協同性和融合性【5】。首先,循環經濟與市場經濟具有協同共進的關系,循環經濟是對市場經濟的補充,市場經濟是循環經濟發展的基礎。其次,循環經濟和市場經濟都遵循基于自然資源稀缺性的成本最小化和效益最大化原則,通過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優化配置來實現社會經濟效益的最大化。第三,循環經濟要求把環境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納入市場運行機制,這是一種能夠從根本上消除環境外部不經濟性,促進市場規范有效的途徑。第四,循環經濟體現社會經濟環境效益的統一,反映越是生態環保越有經濟效益的經濟發展趨勢,是市場經濟的最佳經濟發展模式。
完善的市場機制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提高經濟效率,推動經濟增長,在循環經濟發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一,市場機制是實現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完善的市場機制,不僅能夠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而且能夠以各種方式為經濟發展提供推動力。事實上運用市場機制發展循環經濟比使用強制手段有更高的效率和更小的管理成本。第二,完善的市場機制是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有效機制。發展循環經濟需要社會構建一種新的制度框架,這種新的制度框架的核心就是要將環境資源作為生產要素納入市場運行機制這當中,并在這個制度框架的基礎下,形成一個有利于循環經濟發展的完善的市場機制。其三,循環經濟的市場實現需要制度建設和市場力量相互結合。循環經濟實際上是一種創新的經濟,發展循環經濟不僅要強調理論和技術創新,更重要的是要進行制度創新。政府的機制建設和與創新是實現循環經濟的基礎,而市場力量是循環經濟發展壯大的最根本力量。第四,推動循環經濟發展的完善的市場機制的建立需要政府和市場的共同作用。政府的作用在于通過恰當的制度安排,使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受到劃定的資源約束與生態環境約束的限制,而市場的作用則在于如何在這種約束之下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陸學,陳興鵬. 循環經濟理論研究綜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2):204-208.
[2]張健梅. 基于循環經濟的企業成本管理研究[D].山東大學,2014.
[3]李佳.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現狀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3.
[4]盧紅兵.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協調發展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
[5]劉旌. 循環經濟發展研究[D].天津大學,2012.
[6]王茂禎,馮之浚. 循環經濟創新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2,(04):163-166.
[7]王國印. 論循環經濟的本質與政策啟示[J]. 中國軟科學,2012,(01):26-38.
[8]葉文虎,甘暉. 循環經濟研究現狀與展望[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03):102-106.
[9]黃敬華. 我國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
[10]吳春梅. 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及評價體系探討[D].山東科技大學,2005.
[11]王富昕. 關于我國發展循環經濟的理論思考[D].吉林大學,2005.
[12]齊建國. 中國循環經濟發展的若干理論與實踐探索[J]. 學習與探索,2005,(02):160-167+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