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秀
【摘 要】對小學生來說,數學中的應用題分析是十分困難的,很多教師對此也束手無策。但是我們不難發現,很多應用題其實都是來源于生活的,跟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如果能把應用題緊密的和現實生活聯系在一起,學生會更容易理解。
【關鍵詞】小學數學 應用題 分析 生活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045
學習,最重要的,就是能夠理解。對于小學數學的應用題來說,大多的題目都是與生活緊密相關的,可是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沒法將之聯系起來,因此覺得數學的應用題是非常難學的,所以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幫助學生把他們認為最復雜的應用題簡單化,實際化,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容易理解。
一、課堂上講解結合生活
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邏輯能力都比較差,因此很多學生面對應用題時都束手無策,不會思考。但是應用題是什么,我們都知道,只要能夠把它的題意給理解了,應用題其實就會轉化成一道非常簡單的計算題。但是許多學生偏偏喜歡鉆牛角尖,明明一道很簡單的題會被想得很復雜,令老師也非常頭疼,但我覺得學習的關鍵還是要聯系生活,畢竟應用題中的幾乎所有題都是取自生活,只有用接地氣的方法,才能有利于小學生們更好地吸收知識。那么如何在課堂上講解結合現實生活呢?很多老師還是不知道該如何去做。
說小學一年級的應用題基本上都是與計算有關的,這時候學生們本來才開始學習100以內的加減法。學生們即使會做加減法,但是看到應用題后,自然而然地就泄氣了,認為自己不會做。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把它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所以老師在課堂上講應用題的時候最好能用學生看得見的,或是他們知道的東西來舉例。比如說,班上23名男生,32名女生,每名學生有一副桌子椅子,老師有一張桌子,求這個班上椅子和桌子總共有多少?這個問題的假設就是這個班級的現狀,其實學生們是知道自己班上總共有多少學生的,但是他們還是會一步一步的算,可能學生們還不會主動的把班級人數和桌子數結合在一起,這時候老師就要告訴他們,學生們,每個人有一副桌椅,那是不是有多少學生,就乘以一,然后就是桌椅的數量,但是桌子還要再加一。他們不會理解時,一定要引導他們一句一句的分析句子,但是千萬不能走捷徑,有的學生一眼就知道答案,但是就是不知道是怎么來的是不行的,最開始的時候,就是要讓他們從他們感興趣的,他們所熟識的東西開始分析。
二、課后讓學生們從生活中解決問題
一個東西,學得再好,如果不用就會生疏;相反,如果用的多了,就會熟能生巧,越來越順。況且小學生本身的知識儲備體系就比較差,所以一定要讓他們多多的靈活作用。在課堂上的講解雖然能幫助學生很多,但是畢竟是有限的,因此最重要的還是讓學生們在課后運用。小學數學本身在生活中隨處可見,讓學生們運用數學去切實的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問題,會讓他們提升自信,并且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其實更容易解決問題,比如周末的時候讓學生們跟著父母一起去買菜或者去超市,然后讓他們自己用口頭計算花了多少錢,這同樣也適用于去商場購物。也可以給學生們布置任務,讓他們自己計算一下一星期他們要花多少零用錢,家里一星期要用多少生活費,父母一個月掙多少錢,用在他們身上的有多少錢。雖然看似都是一些比較簡單的運算,但是學生能通過這些簡單的運算獲得成就感,提高對數學的熱愛,而且也會讓學生們做一個熱愛觀察,留心生活中細節的人。
三、讓學生們自己模仿編題
讓學生們從生活中去解決一些問題,有的學生可能會做,但也有的學生不一定會去做。讓學生們自己根據每天的課堂內容中書本中講到的題型來模仿著結合生活來編題。不僅會使學生們對這個題型掌握的非常熟練,而且還能夠做到靈活運用,善于思考和聯想。
編題的時候也是有技巧的。首先最常用的就是結合實際的事物編題,看到什么就編什么。如今天媽媽買了一棵大白菜,五塊錢,買了一斤魚,十塊錢,問媽媽今天花了多少錢買菜?
樹上有十只鳥,飛走了五只,還剩幾只?一輛小汽車有四個輪子,今天路上放了五輛小汽車,那一共有多少個輪子?這些問題都是非常簡單又隨處可見的,就是要訓練他們這種隨處可以做題,自己編題的習慣,在生活中發現問題。當然,現在還有很常用的編題法就是看圖編題,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都同樣適用,低年級的根據他們的情況,一般都是簡單的加減,比如一幅圖上,小明有五個蘋果,另一邊,小張有三個蘋果。那這個問題就可以這樣編,小明有五個蘋果,小張有三個蘋果,那他們加起來一共有多少蘋果?那高年級的就會稍微難點,比如說一幅圖上,有三朵玫瑰,每朵10塊錢,有五朵康乃馨,每朵5塊錢。那編題的時候就可以這么編,小明去花店買花,買了三朵玫瑰,每朵10元,五朵康乃馨,每朵5元,那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錢?這時的圖中并沒有主語,因此要讓他們憑著主觀想象自己加一些東西進去,而且運算法則也比較困難。當然,除了看圖編題,還有一種編題就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模仿編題,也是學生最喜歡的,之前的兩種,都需要學生自己去動腦,而且有的東西還不好編,比如說在速度乘以時間等于路程這個公式中,明顯用前面的兩種方法都不好編。因此,要教學生巧用模仿編題,這類編題尤其簡單但是卻適用于任何題型,只需要將題目中的主語,謂語,賓語和數量詞變換一下就好,保留基本的結構。比如說這樣一個題型,小東每天騎自行車上學,從家到學校2000米,他要花20分鐘,問小東騎車的速度是多少?如果要按照這種形式改,基本結構不變,那可以改成這樣,小明的父親每天開車去上班,從家到公司5千米,他要花15分鐘,問小明的父親騎車的速度是多少?這樣的方式既簡單又容易改,又能把不能在實際生活中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東西快速的表達出來。
四、結束語
面對數學問題,因材施教,讓學生引起對學生的興趣才是最重要的。一定不能操之過急,過度訓練,過于嚴苛,導致學生從小就對數學產生厭惡。小學生對于實際生活的關注度和好奇度,對于鼓勵和贊賞的接受,以及對于自己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這些心理因素是我們在為人之師時需要深刻考慮的因素。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解決實際問題,能夠在生活中實踐,能夠把學的東西運用出來,是他們學習的無限動力和興趣所在。因此,小學數學立足于現實生活,注重與實踐的聯系,是很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