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彥文+朱紅艷+齊旻
摘 要:混合式教學模式已經廣泛運用于高校教學中,它將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相結合,取得了一定效果。為了使在線學習和課堂學習的聯系更加緊密,以充分挖掘混合式教學的潛力,并提升師生間交互的實時性,利用微信平臺構建了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以輔助混合式教學的開展。該系統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為目標,設計了通知、社交、課程資源推送、測驗等功能。課程實踐表明,該系統的引入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支持服務,改變了學生學習方式并提高了學習效率,使混合式教學的教學效果得到了很大提升。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學習支持服務;微信
DOIDOI:10.11907/rjdk.171122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7-0055-04
0 引言
近幾年,信息技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了大學生的學習方式,而一度被寄予厚望的在線學習等教學模式,其效果卻不如預期。為此,人們開始思考如何綜合利用課堂與在線學習平臺的優勢,將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學習相結合,將學習方法、研究方法與人格影響進行相互滲透等[1]。混合式教學(Blending Learning)便在此情景下應運而生,它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在線學習相結合,在發揮教師主導作用的同時,充分調動了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主動性、積極性與創造性。
混合式教學絕非簡單的課堂教學和在線教學兩種形式的混合[2],這只是一種狹義層次上的混合式教學。根據混合式教學的4個層次理論,更高的兩個層次才能真正發揮出混合式教學的全部潛力:①學習與實踐的混合,即在基于目標的混合基礎上,加強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實踐活動;②學習與工作生活的混合,既不強調特意的混合,也沒有分配過多特定的學習時間,而是在適合的時間、情境,符合學習者需要的有效的混合方式。第二種形式的混合已經上升到學習者正式學習與非正式學習的結合,實現了對各種可隨時獲得的學習資源的充分利用[3]。
本文將受時間、情景因素限制較小而又符合當前用戶習慣的微信學習運用到混合式教學當中。基于微信的學習平臺開發成本低、知識碎片化傳播快、受眾廣,可作為混合式教學或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因此,本課程組于2014年在混合式教學中引入了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進一步探索提升混合式教學效果的新方法。
1 基于微信平臺的學習支持服務設計
學習支持服務指在混合式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的各種服務。丁興富[6]認為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主要應包括信息服務、資源服務、人員服務、設施服務,以及實踐性教學環節、作業與考試等環節。學習支持服務的有效性直接影響在線學習的質量與效果。本文設計的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可為學生提供從課程導入到知識鞏固的全過程支持。
1.1 基于微信服務的教學模型設計
微信平臺包括微信客戶端和微信公眾平臺,是一種新型的強聯系、強實時交互的社交平臺,其功能很好地契合了上述幾點要求。利用微信平臺可增強學生教學活動的參與度,例如可以通過微信群聊讓學生主持相關技術的研討等,還可以通過微信朋友圈讓學生分享、展示自己對課程學習的領悟,從而達到互學、互補、互相啟迪的作用。同時,教師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多感官,除了課本內容,微信公眾平臺的“對話即服務,對話即搜索”的服務模式[5]可實現推送圖片、短語音、微視頻等多種類型的學習資源,幫助學生開拓視野,并對知識融會貫通。微信提供的即時通訊服務拉進了師生間的距離,使答疑解惑的實時性更強。基于微信平臺的混合教學模型如圖1所示。
在傳統課堂的基礎上,利用微信實時交互的特點,可以讓學生便捷地收到課程通知,進行實時在線討論、獲取更新的教學資料并進行日志寫作等。同時,微信推送的課程要點閱讀可以讓學生優化利用碎片時間,使某些學習活動不再受時間、地點制約,而是根據自身狀態規劃學習活動。基于微信的輕學習資源模塊化設計,使學生可以在碎片時間里掌握一個相對完整的知識組件等。
1.2 微信平臺功能設計
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主要由兩部分組成:微信客戶端和微信公眾平臺。其具體功能設計如圖2所示。
微信客戶端為用戶提供了便捷快速的聊天環境,根據其提供的微信群、朋友圈可完成學習活動組織、交流互動和在線答疑等功能。例如上傳某通信工作的視頻,發起“通信發展史簡介”的興趣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開展小組交流互動活動,以課堂上某難點或較多學生不明白的問題為主題進行討論。同時針對個別問題,可在線完成一對一、一對多或多對多的答疑活動,幫助學生及時“消化”某知識點。
微信公眾平臺支持多種格式的信息:文字、圖片、視頻等,可多方位滿足學生感官,同時使教學內容更加豐富。自定義菜單的開發可使用戶在有限的界面中享受更多功能,自定義菜單主要通過click和view按鈕查詢資源并呈現給用戶,完成人機交互;自動回復利用XML DOM Document對象獲取微信服務器POST的用戶請求,依據消息特征執行相應程序。通過HTTP 請求,向微信服務器發送POST或GET數據,并調用相應接口。封裝特定結構的XML或JSON數據包供微信服務器調用,以向用戶推送消息;利用微信公眾平臺的“群發功能”完成訂閱推送功能,為關注微信公眾號的用戶提供學習資源;教師可利用微信公眾號的素材制作功能,根據課程需求制作相關課件并存入數據庫。
1.3 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過程設計及案例說明
本課程授課對象為2011級的大三學生,學生通過微信關注用于支持《移動通信》課程學習的微信訂閱號和教師個人微信號,并組成了課程微信群聊組,且學生均能熟練使用微信平臺的各項功能。以《移動通信》其中一個章節“全球數字移動網絡(GSM)系統”作為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學習案例進行研究和分析。選取65名學生,分成5個學習小組參與到本課程的混合式學習研究中。以一次課為基本單元,將本課程的教學過程按照課前、課中、課后3部分進行劃分,大致服務流程如圖3所示。
(1)課前部分。為了保證教師和學生有充分的時間準備資料和預習內容,課前部分在課前3~4天開始進行預習。首先,教師采用通知功能進行課程通知,發布包括上課時間地點、本次課程章節內容等信息;然后,教師將導入性的課程資源分別推送給各個小組,每個小組推送的內容不盡相同,以便收到更多、更全面的知識點的課前反饋;最后,學生可以在線提問,也可將問題以其它形式反饋給教師,等待教師解答。
(2)課中部分。在課堂上,學生們先分組展示并討論本章知識要點,然后教師進行講授與點評。學生在聽講時,可隨時將遇到的疑問用微信記錄下來發送給老師,不僅可以避免課上提問而打斷教師講課思路,又能達到記錄問題和提問的目的,還能照顧到那些不善言辭或不習慣當面提問的學生。針對共性問題,教師當堂進行講解,而針對個別問題,教師可以利用課下時間逐一回復解答。
(3)課后部分。課后學生可進入云平臺完成作業、提交作品、在線測試或提問,而教師通過查看作業、在線測試等,進一步整理出普遍性問題,組織大家在微信群中討論。而對于非普遍性問題,教師單獨對學生進行解答和輔導。學生也可以利用知識地圖的自動回復功能查看知識內容或解答。
為了鞏固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師還需要在課后將本周課程要點、學生們的共性問題、重點例題與習題等內容一并推送給學生,讓學生有的放矢地進行課程復習。教師還會推送本次課程的拓展閱讀和深度思考,讓學生結合本次課程內容和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課外知識拓展,使有興趣的學生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和學習。
2 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實現
本系統設計采用的平臺是微信公眾平臺和新浪云平臺SAE,開發語言是PHP+XML。該系統工作原理為:首先在微信客戶端以XML格式發送消息到微信公眾平臺服務器,服務器將消息傳送到SAE,經由部署在SAE的后臺代碼將消息內容解析后返回數據至微信客戶端。系統消息的工作流程如圖4所示。
微信公眾平臺通過URL和Token與SAE連接,由SAE管理代碼。微信公眾平臺以微信加密簽名來驗證信息來源的可靠性,并在XML數據包中獲取所需數據,讀取各節點的值。接收的消息類型有openid值、普通消息和事件推送。普通消息包括文本和圖片等,事件推送包括關注、自定義菜單等。本系統可實現通知、推送、提問、互動、小測試等功能,其中推送、測試功能分別如圖5中的(a)、(b)所示。
3 學習效果調查與分析
本課程組于2012年開展了《移動通信》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該教學模式革新了教學理念,改變了學生的認知方式、教師的教學模式和策略,甚至是師生角色。課后質量分析與問卷調查表明,該模式充分地將在線教學和課堂教學的優勢進行了互補,很好地提升了學生的認知效果,現將調查結果與分析總結為以下幾方面:
3.1 對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的影響
在對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的態度上,絕大多數學生(95%)表示感興趣并樂于接受,其他的5%則主要是未持有智能手機或未使用微信,沒有參與。相對于傳統教學方式,本模式被認為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86%)。
3.2 對學生個性化學習期望的影響
在本系統應用之前,調研發現學生希望能夠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個性化學習:在內容方面,46%的學生表示希望觀看一些和本課程相關且有趣的知識或新聞;在學習安排上,42%的學生希望能夠根據自己的狀況調整學習活動,合理利用時間,高效地獲得并鞏固知識。
應用本系統后,調研數據顯示,當前系統中包含了許多前沿移動通信技術熱點。其中,趣味知識等課前閱讀板塊最受歡迎(93%),其次是知識要點(88%)。可見,微信推送的內容滿足了學生趣味性需求,且學生在空余時間可以通過知識要點和知識地圖來回顧所學知識,這使學生的個性化學習期望得到了很好的滿足。
3.3 對學生主動參與交互的影響
得益于微信良好的交互性能,調查結果顯示,65%的學生會在遇到問題時通過微信向教師或者同學請教,82%的學生認為微信學習支持服務的提問、答疑很及時,縮短了從提問到回答問題的等待時間;對于小測試題,學生很贊同(90%)這種做法,認為與小測驗的性質相符,重在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該知識要點,同時也不需耗費過多時間。在推送功能上,學生則認為目前每周推送的次數過少,并建議隔天推送一次。
3.4 對學習方式與學習效果的影響
對于微信支持服務系統上教師推送的輕學習資源,幾乎所有(95%)同學都表示會及時查看。因此,該方法有效提高了學習資源的利用率,同時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其中一半以上(64%)學生認為推送的資源對學習本課程有明顯幫助,20%的學生表示能夠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技能。統計結果還顯示,課前閱讀擴大了學生視野(40%),學生培養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在零碎的時間或在外出時都能夠進行短時間的學習等。
3.5 學習效果評價
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本文利用微信平臺實現了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使課前、課中、課后的每一個階段都能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建立了公開的評價標準,避免了“一卷定成績”的傳統做法,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課程的積極性;利用微信平臺為學生及時提供學習資料,為教師反饋學生學習效果,并幫助教學者、學習者建立教學和學習的良性標準;通過微信完成習題、線上討論、問題反饋等多元化的方式,可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
4 總結與展望
本文結合混合式教學幾個更高層次的思考改進策略,提出了利用微信平臺實現對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在《移動通信》課程實踐后,進行了相關調查,結果表明本服務系統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改變了學生的學習方式。由此可見,基于微信的學習支持服務系統取得了良好效果,受到學生們的一致歡迎。隨著高校無線WiFi信號的全覆蓋,基于微信學習支持服務系統的混合式教學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本文后期將從學習監督機制著手作進一步研究,以期能夠更好地為學生提供混合式教學的學習支持服務。
參考文獻:
[1] 黃甫全.高校混合式學習網絡課程的創新與開發——以《小學教育學》網絡課程建設為例[J].中國電化教育,2013(2):66-71.
[2] 王元彬.混合式學習的設計與應用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6.
[3] 葉榮榮,余勝泉,陳琳.活動導向的多種教學模式的混合式教學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2(9):104-112.
[4] 黃榮懷,等.面向移動學習的學習活動設計框架[J].遠程教育雜志,2009(1):3-7.
[5] 馮大輝.微信公眾平臺:對話即服務,對話即搜索[EB/OL].[2013-07-11].http://dbanotes.net/?s=%E5%BE%AE%E4%BF%A1.
[6] 丁興富.遠程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384-390.
[7] 解筱彬,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學質量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遠程教育,2012(10):9-1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