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平
【摘 要】教師們都明白將學生的知識學習與能力培養相結合的理念,但在實際教學中,卻因為課程內容和自身能力等因素很難做到這一點。就拿小學數學來說,隨著創新教育的不斷發展,我們的教學是不是也應該講究生活化與實用性呢?本文就將重點對此進行論述與分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教學 生活化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51
在小學階段,小學數學是最重要的學科之一。再加上小學的學習又是孩子們步入學習殿堂的第一步。因此,小學教師必須根據學生情況和反應對教學進行及時調整。比如在我們今天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大多數老師都忽略了“生活化”教學這一理念和方法。其實不然,要知道,“生活化”的教學對學生的發展和教師的成長都是具有重大推動作用的。尤其是面對小學數學這樣貼近生活、應用于生活的學科,教師必須重視對學生的“生活化”指導與教育。
一、小數數學導入技巧生活化
“導入”是教學過程中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教學起點”。對于心智還不成熟、課堂表現比較活潑的小學生來說,教師必須善于抓住“導入”這一啟發點,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小學數學課程有很多是貼近學生生活知識,比如“認識鐘表”“認識人民幣”、“統計”等章節的知識都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啟發學生將所學知識與我們的實際相結合,以學生的直接經驗為基礎幫助其理解課本知識。比如在講授“認識鐘表”這一章節時,教師可通過給學生“講時間重要性”、“描述關于時間的小故事”、“用一段話描述鐘表”等多種方式進行激趣導入。在導入的過程中,為了幫助小學生輕松的理解知識,教師務必要注意用“生活化”、“淺顯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系統的知識明易化了。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融合程度,還讓他們體會到了“知識就在我們身邊”的樂趣。
二、小學數學解題方式生活化
在小學數學中,有很多題目都與生活密切相連,甚至是來源于生活。我們的學生由于年紀較小、心智發展還不成熟、感知能力欠加,所以在學習數學知識和解題的過程中,會出現一些基礎性的錯誤。比如在學習學習“厘米與米”一章的知識和解決相關應用題時,學生往往會出現單位換算錯誤、或計算失誤等問題。甚至得出來一些不符合基本事實發展的答案:比如“小明身高178米”、“一張桌子長10厘米”等。這些錯誤答案的背后不僅僅是小學生的粗心、馬虎,更是折射出當代數學教育與實際生活聯系的缺位。針對這些情況,教師必須有針對性的對學生實施及時反饋、指導措施。引導學生樹立在做數學題時積極與現實生活情景相聯系,比如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表面積、“圓的周長”等問題時,教師應加深學生對生活中的“圓”、“正方體”等物品進行聯想關系。這樣不僅讓學生在潛移默化的生活中獲得了數學知識、也讓學生在“生活”中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得更加準確與科學。
三、小學數學教具使用生活化
在小學課堂中,教具的輔助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用到的教學工具有很多。比如在“數與代數知識”章節的教學時,教師可能需要用到“數位數續表”,在教授“空間與圖形”章節的知識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準備相關的平面圖形、立體模型等,在講解“概率與統計”模塊時,教師可能需要讓學生提前準備好做統計的繪圖工具和格子紙等。對于一些比較簡單的“教具”,教師可讓學生根據實際情況親自參與設計制作,或是成立“教具制作小組”共同完成,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動手能力,還能利用“教具”充分的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讓學生通過大量直觀具有典型代表意義的“教具”來感知課堂知識,加深對數學理論與實踐的操作的理解程度。而且有相關的心理學資料與圖像研究顯示,在課堂正使用一些“形象化”的教具,可以很大程度的幫助學生記憶課堂知識。比如在“統計”章節我們經常用到的“總結圖表”就是一個很好的案例:多項研究結果表明人腦對“圖形”的記憶要遠遠優于單純的字詞記憶。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不能忽視“直觀”、“生活化”的教具使用。
四、小學數學知識應用生活化
我國現行教育框架的構造下,小學數學所涉及的知識基本都來源于學生生活實際。但在實際教學中的教學效果卻總顯得不那么如人意,甚至有些簡單的知識經過教師的“深度加工”反而容易讓學生“吃不透”、或是陷入知識的死角“走不出來”。這些都跟教師本人的語言表達和組織能力有著一定的正相關。我們可以看到,從事小學教學的老師大多是活潑、開朗、善于和孩子溝通的教育者。這是因為小學教師的授課對象的身心還處于初步的發展階段,他們對數學知識的感知能力不強、或是容易出現偏差。這時,就需要教師的關心和指導來促進他們的學習。如果小學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使用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方式過于“成人化”和“枯燥化”是不利于孩子的學習與成長的。教師應盡可能的在課堂時多使用一些簡單明了、點明主題的“生活化”、“趣味化”的語言來幫助孩子進行系統化的數學學習。
比如在學習“負數”這一章節時,很多學生不能理解負數的定義到底是什么,教師就可通過貼近“生活”的舉例方式:問學生我們所在的城市今天是多少攝氏度呢?(比如28攝氏度,就可以記做+28℃,只不過我們平時把“+”號省略了)當引起學生注意和興趣時,教師再接著發問:那如果是寒冷的冬天呢?引出有些地方氣溫可能會低至零下,比如著名的“冰城”哈爾濱-7℃等生活例子,通過生活中一些簡單常見的事例來告訴學生這里的數值“-7℃”就屬于我們課本上說的“負數”。總之,教學語言作為承載數學知識與傳播數學思想的“載體”,教師必須將其靈活的“生活化”。
而在數學教學方法上教師也應該采取一些“靈活貼切現實”的方法幫助學生鞏固知識。比如剛才的“負數”章節,在課后的練習運用中教師可通過讓學生總結生活中有哪些關于“負數”的例子的方法來幫助學生完成本章節的自我總結。
五、結束語
在實際教學操作中,教師要靈活理解“生活化教學”概念。既不可忽視日常生活中的“數學道理”和“數學思想”,走向狹隘的“知識死角”,也不可過于偏激的只強調純粹的“生活化”教育,毫無依據的將數學知識與我們的生活劃上等號。要知道,我們的數學教育是既講究理論科學知識的學科,又是不脫離實際生活的“實用性”教學。只有將二者巧妙融合進數學課堂,才能幫助學生“最優化”的學習。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