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應滿
摘要:小學數學是一門實用的學科。學習數學能夠提高自身的邏輯思維、空間思維等多方面的素養。在小學高年級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論知識外,還要注重加強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使學生們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理論知識,提高自身的綜合素養。下面,我根據多年的教學經驗就如何在小學數學課堂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進行了論述,望給廣大教師帶來幫助。
關鍵詞:情境;合作;鞏固
新課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越來越多的教師開始使用這種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所謂的自主探究式教學就是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得學生學習起來更輕松靈活,與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形成強烈的對比,自主探究式教學模式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更為廣泛。那么,如何更加有效的將這種教學模式靈活的應用呢?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情境教學在小學教學階段是一種比較實用的教學方法,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發揮學生的感性思維,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1]自主探究式教學就是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的注意力能夠聚集在課堂中,從而讓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學習到更多的知識,讓他們改變以往枯燥的學習氛圍,在快樂中學習的效率會更高,對于教師和學生來說都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模式。興趣是學生學習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相比以往傳統的以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課堂來說,這樣情境創設的方法會讓學生感覺輕松、愉悅,學習的熱情高漲。
在眾多人眼中,數學就是一堆數字、公式的結合體。小學生還處于身心發展的萌芽階段,對于他們來說,在理解這些數學語言時會有一定的難度。[2]同時,小學生又有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外界干擾的特點。在聽課時,他們的注意力也不會保持太長的時間,所以對于數學課堂來說,創設情境教學,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受更多新的知識。比如:在學習《圖形的平移、旋轉與對稱》這一節中,我讓學生課下準備剪刀、彩紙以及膠棒等文具,在上課的時候會讓學生動手操作做出各種圖形,采用這種實物的教學模具會更加直觀的讓學生明白本堂課的重點內容,也會讓這堂課的效果顯而易見,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明白圖形的特性會讓他們記憶深刻。
所以,情境教學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中是很常見的一種教學形式,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學習的效果更加顯著。教師要善于利用這種教學手段,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出科學合理的情境,將數學語言有效地轉化為生動形象的情境,促使學生們進行自主探究,以此來提高他們的探究能力,全面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二、合作學習,鍛煉能力
自主探究式的教學提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意識,所謂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有明確的責任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教學中運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方式既能夠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團隊精神還可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這一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加直接的了解每一位學生的性格特征,有利于教師因材施教,從而幫助每一位學生進步,全面的發展。
合作學習講究的是小組的學習交流,在一個小組中每位學生都應該發揮作用,學到更多的東西。五年級的學生處于身心比較健全完整的階段,他們也都有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在數學教學中利用合作學習的教學理念會使得學習效果更加明顯,效率更高。如:在《多邊形面積計算》這一節中為了讓學生記憶深刻各個圖形的面積公式,我會將全班學生分成小組來進行教學,讓他們以小組的形式,運用自己認為有效的方法對公式進行總結,然后以搶答比賽的方式檢測學生記憶成果,最后會給贏得一組同學相應的獎勵。這樣以合作學習為主的教學,課堂比較活躍,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小組合作探究的能力,五年級的學生情感豐富,有自己的想法和思維方式。所以采用合作學習的方式會讓學生體會到合作學習的重要性,這樣也可以使學生從別的同學那里獲得學習的經驗,從而取長補短,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會有促進作用。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教師要發揮引導的作用,時刻關注學生的動態,以便及時進行解決和總結,在合作學習中要注意將學生平均的分配,讓優秀的學生帶動成績欠缺的學生,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培養,而且有利于自主探究教學的實施。
合作學習,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發散思維能力,使得學習更加全面向上,采用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認識到自己身上的不足,能夠讓教師全方位的了解學生。
三、鞏固深化,擴展延伸
俗話說:“溫故而知新”,學習過的知識應該及時的進行鞏固深化,以便檢驗課堂的教學效果,獲取更準確的學習反饋,為了日后的教學奠定基礎。擴展延伸對于學生鞏固舊知識,學習新知識更有利。同時,擴張延伸可以發散學生的思維,培養他們的形象力以及創造力,升華情感。小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很快,思維也很敏捷單純,除了讓他們接受課堂上的基礎知識以外,應該更加關注他們的思維的延伸和擴展,豐富學生的知識的同時,加強他們想象力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應該多關注學生這種自主探究能力的提升。
在數學課本的每一章后面都會有一些課外探究題。如:在小數除法這一節后面的探究題是家庭用電調查。這一探究題中我讓學生回家和父母一起完成這個活動,讓學生在家長的幫助下完成家庭中每一項家電的用電量,然后利用課堂中學到的小數除法的相關知識進行計算,讓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自主設計一種方式來呈現出家電的用電量,然后依次的進行小數除法的計算。在第二天的課堂中讓一部分同學來介紹自己的方法別且說出這樣設計的目的。這一探究題的設置有利于學生鞏固知識還增加了和父母一起學習的機會,讓他們的想象力更加的豐富,充實。
要想學生真正的自愿的去學習,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自己的教學模式,對于比較枯燥的數學來說,要想使得學生接受,就要想方設法的走進學生的內心,調動他們的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能力。
總之,小學教育是很關鍵的一個環節,這一階段是打好基礎的階段。如果只是一味的給學生灌輸知識,他們接受起來會很困難,更不要說學習起來。所以,教師要充分地發揮自己的引導者作用,知識更新的速度也應該隨之更新,符合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雪花. 故事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J]. 學周刊, 2017(8).
[2] 喬繼斌. 如何發揮好練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J]. 學周刊, 2017(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