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才
摘要:作為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小學數學越來越受到師生的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小學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注意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能夠更好地促進素質教育的實施。要在新課標的指導下,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觀,為每個學生提供參與創新活動的機會,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創造思維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育;創新能力
小學數學教育是針對小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關鍵一門學科,數學課堂內容的掌握程度與思維邏輯能力的應用程度對學生的全面綜合發展至關重要。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增強培養創新教學的意識,鍛煉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這是新世紀培養新型建設人才的時代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師的時代重任。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創新能力的作用
1、可以鍛煉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數學研究的對象主要是對客觀世界進行定量描述,以及進行抽象概括。較強的邏輯性是數學學科的重要特點。在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影響就是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得到較好的鍛煉,而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就有助于其創新能力的綜合改善。小學生的思維特征表現在其形象性,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促成了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轉化[1]。因而,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要避免禁錮于教材上,而是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聯系。要引導學生通過邏輯性思維的分析,利用抽象性思維再創造,進而實現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2、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經驗。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和題材大多以現實中學生的生活背景為依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要條件是學生自己擁有獨到的見解。教師應注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對小學數學知識進行理解、分析和變通;使自己的想法建立在教學角度出發的基礎上,促進學生在數學課上知識經驗的拓展,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創新能力。
二、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原則和措施
1、創設問題情境,轉變教學觀念和模式。針對學生對新鮮事物持有好奇心的年齡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適時創設恰當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疑問并積極尋求答案,為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搭建思維擴散的平臺,勇于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敢于發現問題、勇于提出問題、善于回答問題、樂于解決問題的良好習慣。教師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正確教育觀,積極轉變師生角色定位,改進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和創造性,營造和諧、民主開放的教學環境,為學生提供創新的時間空間,鼓勵爭論,允許質疑,倡導創新。同時構建全新的教學模式,推動課堂創新的活力,積極探索開放型、主體探究式、合作性強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發揮集體智慧,積極參與、交流信息、互幫互助、主動求知,互相借鑒、揚長避短、協作創新[2]。
2、營造創新氛圍,改變教學思維。教師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開發其創新潛能,充分挖掘創新才能,鼓勵學生在遇到問題時要勤于思考。在小學數學教材中出現許多典型問題,不同問題又存在著多種解題方法,這樣就能鍛煉學生多角度、多層次思考問題的能力,拓寬學生的創新思路,發掘他們的創新潛能。教師要做教學的引導者與合作者,通過主動探索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形成并加強資金的創新能力;從數學角度發現和提出新問題,并進行探討和研究,對答案或結論進行延伸和推廣。同時營造民主氣氛,允許學生表達自由的想法,拓展學習空間,鼓勵大膽質疑,肯定和表揚具有創見的問題提出者,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3]。
3、聯系實際指導學生動手實踐。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可以服務生活。數學教學的出發點與歸宿在于將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學以致用。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要的思維方式,若要形成數學的抽象思維,需要有具體事物作為其參照。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勤動腦、多動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能夠形成對數學知識的感性認識,學生的學習興趣就得以培養,可以在他們自主的探索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智慧潛能。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參加數學實踐活動,在實際生活背景中給予學生足夠的思維空間,鼓勵學生積極探索,主動思考,創造性地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為學生創設思索的氛圍與環境,培養創新能力。
三、結語
數學這門學科能夠應用到眾多領域,可以說同生活的關聯非常緊密。因此,小學教師應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巧妙地將基礎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引導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的建構過程,幫助其積累學習經驗,豐富其知識眼界;積極響應教育改革對教學創新提出的新要求,采用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能力的培養,更新數學教學觀念,這些都是培養小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 孫書娥.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現代農村科技,2014,23:73.
[2] 陳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學周刊,2015,02:169.
[3] 鄧恩英.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6,08: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