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洋
【摘 要】《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可見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離不開游戲。為貫徹《綱要》精神,我們既要保證幼兒有充足的游戲時間,又要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關注幼兒成長過程中的心理需求,激發幼兒游戲的欲望,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關鍵詞】適宜 游戲環境 幼兒 健康成長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202
一、保證幼兒有充分的游戲時間
以游戲為基本活動,是兒童生活的特點。游戲的趣味性、活動性、自主性可以給幼兒帶來無限的歡樂和身心的全面發展。因此,幼兒十分喜歡游戲,現代教育家普遍重視游戲在幼兒發展中的作用。《綱要》也強調“以游戲為基本的活動內容”,重視幼兒的興趣、需要,要求幼兒每天有適當的選擇和自由活動的時間,讓幼兒擁有現實的快樂,獲得完美游戲的生活。但在實踐中,游戲還尚未謀得它應有的地位,而只有讀書、識記、書寫漢語拼音、漢字、計算才是最重要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是最愛玩的,但常常被看作是淘氣、調皮或不用功的表現。很少有人把“愛玩”、“會玩”作為衡量好孩子的一條標準。由此,產生重教學輕游戲的傾向。《綱要》的落實不是對幼兒的興趣、需要、游戲、生活等的一般意義上的功能強調,不是將之僅視為實現教育的可利用的工具,而是肯定了幼兒的興趣、需要,對幼兒的身體、智力、社會性發展和情緒情感等各方面具有促進作用。肯定了幼兒在園的大多數時間應該進行游戲,要讓他們在游戲中享受一種輕松、愉悅、充滿情緒的活動,豐富和深化幼兒的情感,陶冶性情,發展成就感、美感,消除消極情感,獲得自信。
1.保證充分的游戲時間。無論哪種游戲,都需要有充裕的時間去探索和嘗試。時間充裕,幼兒才可以盡情的投入,愉快的享受;時間不足,幼兒尚未掌握游戲的技巧,或不能了解游戲的特征。這樣,會阻礙幼兒愿望的實現,不僅不能感受到游戲的樂趣,也降低游戲的教育價值,對幼兒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影響。實踐表明,游戲時間的增多,并不會使幼兒感到厭煩或無事可做,相反它會使幼兒更加沉浸在復雜多變、豐富多采的游戲氛圍中。因此,每天提供給幼兒用于自由游戲的時間一般不能少于1小時,否則,將會影響幼兒的健康成長。
2.準備充足的游戲材料。幼兒的思維是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憑借著對玩具、材料的感知,可以引起他們一定的動作或活動及其相應的心理體驗,為各種游戲的開展創造了條件。如:提供給小班布娃娃,再準備些紐扣、膠水,讓他們發揮想象,裝飾布娃娃;或提供些彩紙,讓他們撕、粘、貼,發展幼兒的小肌肉,培養動手能力和環保意識;還可以為中大班的孩子提供些非專門化玩具,如:各種包裝箱、盒子、瓶子、線軸、小布塊、木板、掛歷、繩子、塑料空瓶等等,因為這類玩具具有多功能和可變性的特點,孩子在仔細觀察、辨認“這是什么”后,還要進行“它像什么”的心理活動,最后才能肯定“他可以用來干什么”,對幼兒的智力發展有很大的幫助。當然,運用這些材料時一定要考慮到安全性和衛生的潔凈。
3.提供足夠的游戲場地。場地是開展游戲必須的空間條件,理想的游戲場地應該寬敞、安全,能使幼兒按照個人或集體的意愿自由活動。如:區域活動時我就按照孩子的意愿把桌椅擺成不同的形式,留出必要的大活動空間,讓幼兒自由的選擇和活動,從而發揮他們的潛能和合作意識。希漢和戴的研究也表明:將大型開放區分割成小型區域,會提高兒童的游戲品質,降低粗野行為,增加合作行為。
二、創設適宜的游戲環境,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索
長期以來,我們在制定教育計劃的時候都是沿襲傳統的做法,照搬照抄教育目標和內容,很少考慮本班孩子的實際情況及幼兒自身的發展需要,忽視通過自主學習來獲取知識的能力,使幼兒處于被動地位,這對充分發掘幼兒的潛力、均衡發展是十分不利的。《綱要》在教育與發展之間仍然堅持了“既要尊重幼兒的主體地位,又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的觀點,是在堅持“以幼兒發展為本”這一理念的前提下堅持這一觀點的,要求我們從孩子的發展規律中了解“學的動機”,在引導孩子的發展中把握“教的過程”,具體做法是:
1.給幼兒自由活動的機會。幼兒的發展具有個體差異,不同的幼兒具有不同的身心發展特點。要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的需要,關注他們的知識經驗,引導他們積極主動、活潑輕松的學習。為此,每次分組活動時,先為他們投放好多種材料,選擇什么組、使用什么材料、做些什么由他們自己根據能力和興趣決定。不同的幼兒都獲得了發展,沒有限制幼兒的思維和活動方式。一句話“寓教學于游戲中”。
2.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討。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主動活動、多種形式并存的教育過程。為了確立幼兒在教育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使他們成為積極探討、樂于學習的主人。在進行語言文學活動《家》時,我先讓幼兒看畫面自己構思,確定講述內容;再互相講講,創編詩句;最后用拼畫的形式把“家”展示出來。在這種活動中,幼兒思維活躍,情緒愉快,學習興趣濃厚,參與意識強,既動手動口動腦,又使幼兒處于最佳的活動狀態,學習了知識,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自信。
3.不要求幼兒過多的死記硬背。大班的音樂教學最容易形成死記硬背歌詞的結果。教學時我總是根據歌詞的內容創設一定的環境,再引導幼兒有序的熟悉歌詞,聽旋律,并進行小聲哼唱、隨唱、創編,盡量保證幼兒通過自己的感受,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鼓勵幼兒用不同的藝術形式大膽的表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感受,尊重幼兒的想法和創造,肯定和接納他們獨特的審美感受,分享他們的創造快樂。”
三、創設良好的心理氛圍,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良好的心理氛圍能對人的行為產生積極影響。只有為幼兒提供一個使他們感到安全、溫暖、可信任的環境,幼兒才能活潑愉快地生活,積極主動的學習和活動,獲得最好的發展。
1.熱愛幼兒。前蘇聯偉大的理論家、教育家捷爾任斯基說過“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他才可以做教師。”可見,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對幼兒寬厚,和藹可親,認真負責,使幼兒感到教師是愛護他們的,可信任的,從而產生安全感。
2.了解幼兒。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家庭的幼兒都有其獨特的學習方式和成長速度,有其適應環境的不同方式,有不同的天賦,既有長處,也有弱點。要使每一個幼兒在幼兒園生活、學習的愉快,敏感的觀察到他們的差異和不同需求是至關重要的。
3.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幼兒家長和教師分別是家庭和幼兒園兩大環境的實施者,同為教育的主體 ,他們之間原本是一種平等的關系,要互相尊重、友好合作,做幼兒的楷模。因為積極健康、溫馨和諧的氛圍是幼兒獲得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基本保障。對他們的行為、性格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