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輝輝
【摘 要】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60多年前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上的偉大革命。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密切相關。歷史唯物主義是嚴整和科學的社會歷史觀。勞動價值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內容。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勞動與勞動力的區分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剩余價值在競爭規律下的重新分配。
【關鍵詞】科學社會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勞動價值學說;剩余價值理論
科學社會主義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60多年前創立的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科學社會主義作為理論體系、革命運動和社會制度的統一,是人類文明史特別是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剝削的階級斗爭的產物。“共產主義作為理論,是無產階級立場在這個斗爭中的理論表現,是無產階級解放的條件的理論概括。”
馬克思和恩格斯關于共產主義社會(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必然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必然戰勝資產階級,并進而消滅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切社會階級的科學論證,亦即無產階級解放的理論闡明和革命道路的發現,所揭示的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和歷史總趨勢。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一文中的第一部分指出:“為了使社會主義變為科學,就必須首先把它置于現實的基礎之上。”這個科學論斷蘊含著社會主義從空想變成科學的根本條件,蘊含著歷史唯物主義、剩余價值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之間深刻的內在聯系和轉化關系。正是由于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的偉大發現,社會主義走出了烏托邦的荒原而變成了科學。歷史唯物主義和剩余價值學說是科學社會主義的兩大理論基石。
一、歷史唯物主義
創立歷史唯物主義是哲學上的一場偉大革命。馬克思主義是第一個為無產階級辯護并闡明其歷史地位和人類社會發展前景的科學理論。在歷史唯物主義創立以前,歷史唯心主義作為剝削階級的理論和學說,一直占據統治地位。其中間或有些開明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在其對歷史現象的描述中、歷史資料的積累和唯心主義歷史理論的敘述中,或者在他們的政治主張中,夾雜著一些零星的、偶然的唯物主義意識,但并沒有發展成為系統的理論。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歷史破天荒第一次被置于它的真正基礎上”。列寧曾經指出:“發現歷史唯物主義,或者更確切的說,把唯物主義貫徹和推廣運用于社會現象領域,消除了以往的歷史理論的兩個主要缺點。第一,以往的歷史理論至多只是考察了人們歷史活動的思想動機,而沒有研究產生這些動機的原因,沒有探索社會關系體系發展的客觀規律性,沒有把物質生產的發展程度看作這些關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論從來忽視居民群眾的活動,只有歷史唯物主義才第一次使我們能以自然科學的精確性去研究群眾生活的社會條件以及這些條件的變更。馬克思以前的‘社會學和歷史學,至多是積累了零星收集來的未加分析的事實,描述了歷史過程的個別方面。馬克思主義則指出了對各種社會經濟形態的產生、發展和衰落過程進行全面而周密的研究的途徑,因為它考察了所有各種矛盾的趨向的總和,把這些趨向歸結為可以準確測定的、社會各階級的生活和生產的條件,排除了選擇某種‘主導思想或解釋這種思想時的主觀主義和武斷態度,揭示了物質生產力的狀況是所以一切思想和各種不同趨向的根源。”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是人類認識史上,特別是哲學發展史上的一場偉大革命,就是指,現代哲學對于社會歷史的理解和解釋的范式和思維架構,發生了根本性和革命性的轉變和進步,使之更符合歷史的本質,更貼近歷史的真實,跟接近或者更有利于描述歷史的本來面目。
歷史唯物主義的創立與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密切相關。首先,農業自然經濟的個體小生產和家庭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生產和商品經濟的轉變,是歷史唯物主義產生的技術基礎和經濟前提。農業社會的個體小生產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限制了人類的眼界,使人類無法窺視自然界的秘密,無法認識和解開人類社會的“歷史之謎”。只有從近代開始的“工業的歷史和工業的已經生成的對象性的存在”,作為“一本打開了的關于人的本質力量的書”,促進了近現代以來包括能量守恒和轉化定律、細胞學說、生物進化論等重大科學發現在內的實證的自然科學產生和發展;隨著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促成了世界市場的形成,“人們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來”,才使得“人們的世界歷史性的而不是地域性的存在同時已經是經驗的存在了”。只有在這種社會經濟和自然科學發展的背景下,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才能夠在綜合已有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就的前提下,形成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其次,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階級矛盾和階級斗爭必然導致無產階級專政,其歷史的結局是以無產階級的解放來實現全人類的解放。在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中,無產階級需要真實的認識世界,需要認識社會發展規律的哲學。“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他的心臟是無產階級。”所以,“哲學把無產階級當做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同一切真正的哲學一樣,它不是能夠依附于任何物質載體的精神“幽靈”,而必須以最先進的最革命的無產階級作為載體。沒有現在無產階級及其與資產階級斗爭的需要,就不可能產生歷史唯物主義。再次,歷史唯物主義的產生,是無產階級的思想家和哲學家的偉大的理論創造。在資本主義大工業出現和發展的時期,各種社會現象與作為歷史“動因”的經濟必然性之間的、曾經是“混亂而隱蔽”的聯系,已經簡化了,使人們有可能揭開這個“歷史之謎”了。但是,要揭開這個“歷史之謎”,創立歷史唯物主義,則需要有堅定的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進行浩繁的和創造性的理論工作的理論巨匠。而這個歷史重任,就主要落在了馬克思的身上。
歷史唯物主義是嚴整和科學的社會歷史觀。馬克思本人對于歷史唯物主義的主要原理,曾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做過簡明、扼要的概括,闡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現對其要點做簡要的歸納。endprint
1、歷史唯物主義解決了“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關系問題,即“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馬克思將之貫穿于自己全部的社會歷史理論之中。
2、馬克思認為“社會存在”是以“物質生產力”為根本基礎的并同與之相適應的生產關系相結合而構成的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形態的性質和社會的基本面貌。
3、歷史唯物主義闡明了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之間唯物又矛盾的辯證關系及其矛盾運動的基本過程。馬克思指出,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使其生產關系“由生產力的發展形式變成生產力的桎梏”之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到來了”。也就是說,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所引起的生產關系變革,會使新質的、更高級的生產關系取代已成為“生產力桎梏”的舊生產關系。
4、馬克思論述了經濟基礎的變更,即占支配地位的生產關系的變更,在社會革命中具有實質性的意義。只有經濟基礎的變更才既有利于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又有利于推動整個上層建筑的變革和進步。歷史唯物主義更加注重社會的種種沖突和變革的經濟根源與物質條件。一切政治的和思想意識的沖突和變化,都必須從物質生活的矛盾中從社會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現存沖突中去解釋。
5、馬克思關于“兩個決不會”的論斷,即“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這個論斷無疑是正確的,而且需要歷史唯物主義的支撐這個論斷。
歷史唯物主義作為一種嚴整和科學的社會歷史觀,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是歷史唯物論和歷史辯證法、科學性和革命性的內在統一。因此,它既是整個馬克思主義的一個基本的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這個科學體系的最重要的哲學基礎。
二、勞動價值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
價值理論是勞動價值理論的核心內容。馬克思從簡單的個別的價值形式分析開始,到總和的擴大的價值形式,在到一般的價值形式,最后到貨幣形式。勞動價值理論認為商品的價值是由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形成的,明確指出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即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是一種使用價值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比例。價值量由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量來計量,勞動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來計量。商品的價值量與實現的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正比的變動,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地變動。貨幣是商品價值的價格表現,貨幣的本質在于它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形式是價值形式的完成形式。馬克思最終揭開了貨幣之謎。勞動價值學說揭示了價值量的決定法則,揭示了價值質的“規定性”—它反映的是私有制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以及價值作為生產關系范疇的歷史性質。
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商品是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統一體,價值和使用價值構成了商品的二因素。商品具有二因素是因為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一方面,生產商品的勞動是個人的、具體的勞動,它創造了商品的使用價值;另一方面,生產商品的勞動又是社會的、抽象的勞動,它是形成商品價值的唯一源泉。商品生產者的勞動一方面是商品生產者的私人勞動,又由于社會勞動分工的存在,商品生產者的勞動客觀上又具有內在的社會性質,而這種社會性質只有在商品和商品的交換之中才能表現出來。勞動二重性理論的提出解決了商品生產中價值創造和價值轉移的問題。這對于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
勞動與勞動力的區分揭開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馬克思認為,工人出賣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和資本想交換的只能是物化勞動或者商品,而不是直接勞動。勞動力是指“人的身體即活的人體中存在的、每當他生產某種使用價值是就運用的體力和智力的總和。”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從而再生產這種獨特物品所必要的勞動時間決定的”。勞動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第一,它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的過程,同時也是價值創造的過程;第二,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力本身的價值和勞動力創造的價值是兩個不等的量,后者遠遠大于前者,這就產生了一個余額,這個余額就是剩余價值,它是由雇傭工人創造的,卻裝進了資本家的腰包。勞動和勞動力的區分解釋了剩余價值的來源問題。馬克思在區分勞動和勞動力價值的基礎上指出了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的價值,而不是勞動的價值,從而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被掩蓋起來的剝削關系。以勞動力的提出為基礎,馬克思把資本劃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并且指出剩余價值來源于資本中的可變部分,即用于購買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可變資本是由勞動力商品構成的,剩余價值是雇傭勞動創造的而被資本家無償占有。
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是剩余價值在競爭規律下的重新分配。馬克思對在資本主義競爭的條件下,商品的價值將轉化為生產價格的論證,馬克思從不同的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的前提出發,指出“按照這個一般利潤率歸于一定量資本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一個商品的價格,如等于這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生產這個商品所使用的資本的年平均利潤中根據這個商品的周轉條件歸于它的那部分,就是這個商品的生產價格。”生產價格是以一般利潤率為前提的,而一般利潤率又是以每個特殊生產部門的特殊利潤率的存在為前提的。而這些特殊利潤率,在每個生產部門中都表示為剩余價值和總資本的比率,他們都是要從商品的價值中引申出來的。這樣,馬克思就在價值和生產價格之間建立起了科學的聯系。生產價格的形成,只不過是在競爭中,在等量資本要求等量價值的前提下,剩余價值在資本家之間進行重新分配的結果。
三、勞動價值學說和剩余價值理論創立的偉大意義
勞動價值學說的創立為剩余價值理論的創立奠定了基礎。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不僅揭示了被掩蓋的資本主義的剝削關系,還揭示了以剩余價值生產為本質的特征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發展和滅亡的必然規律,同時還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中階級對抗的經濟基礎,從而找到了埋葬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武器和途徑。因此,恩格斯把剩余價值學說稱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創立的基石之一。馬克思的價值學說對于探索當代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本質規律和運行機制,對于當代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總之,歷史唯物主義的發現揭示了社會主義社會必將取代資本主義社會的一般規律,剩余價值學說無情而又深刻的揭示了資本主義生產形式剝削無產階級的秘密,指明了資本主義制度的本質和必然滅亡的趨勢,為無產階級推翻資本主義,建立社會主義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由于這兩大發現,社會主義已經變成了科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