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健+王燁菁+馮婧顗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會公眾健康嚴重損害的重大傳染病疫情、群體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職業中毒以及其他嚴重影響公眾健康的突發事件[1]。學校是一個特殊的場所,人群相對集中,集體活動較頻繁,容易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和造成傳染病流行。目前,我國關于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最多的是流行病學研究[2],較多的分析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成因和分布,關于應急管理的研究相對較少。為預防和控制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發生,提高黃浦區中小學校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對能力,2016年黃浦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對全區中小學校進行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調查與分析,并針對調查結果提出一些工作建議。
1 對象與方法
1.1 調查對象
共選擇二類調查對象。一類是全區72所中小學校的所有衛生保健老師,另一類是采用整群隨機抽樣方法抽取的學校班主任老師。即先在全區的10個社區中隨機抽取2個社區,再從所有地處這2個社區的16所中小學校每個年級中隨機抽取2名班主任老師作為調查對象。
1.2 調查內容
調查前查閱相關文獻,采用自制的《黃浦區中小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調查問卷》,并分為衛生老師卷和班主任卷。問卷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學校晨檢、健康教育、報告聯系、消毒隔離、自我監督管理、物資儲備情況7個方面,但衛生老師卷比班主任卷略詳細,主要是考慮衛生老師在報告聯系方面的具體操作較多。
1.2.1 基本情況 基本情況包括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學校制定相關制度2個問題。
1.2.2 學校晨檢情況 晨檢調查包括是否參加晨檢、晨檢時間、晨檢流程、哪些病因需核查、對帶病上課學生的處理和收到學生發病信息后應做的工作6個問題。
1.2.3 健康教育情況 教育內容包括是否開展健康教育、開展內容、開展次數、開展對象4個問題。
1.2.4 報告和聯系情況 此項主要由衛生老師回答,包括事件發生后多少時間內向有關部門報告、報告機構和報告內容3個問題。
1.2.5 消毒隔離情況 消毒隔離調查包括教室是否日常消毒、發生傳染病的班級是否采取隔離措施、發生傳染病相關癥狀是否采取隔離措施、傳染病學生返校是否查驗復課證明4個問題。
1.2.6 自我監督管理 內容包括每學期是否召開防控工作會議,是否開展飲水衛生、飲食衛生和傳染病防治工作監督自查,是否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演練3個問題。
1.2.7 物資儲備情況 內容包括是否有專用隔離教室、醫務室是否有獨立觀察室、是否配備防護用品3個問題。
1.3 方法
調查前制定統一的調查方案,對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調查員進行培訓。調查方式主要由調查員統一發放調查問卷,由被調查對象獨自填寫完成后當日收回。
1.4 統計學分析
調查表經過嚴格質控,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并應用SAS 9.3軟件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方法主要是頻數估計、卡方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共回收衛生老師問卷89份,回收率為95.0%?;厥瞻嘀魅螁柧?69份,回收率為100.0%。在衛生老師和班主任中絕大多數均為女性,分別占94.4%和91.7%,有半數以上的工作年限超過10年,說明對學校相關工作比較熟悉(表1)。
調查對象對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有哪些”的正確認知較好,其中班主任對不明原因聚集性疾病也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知低于衛生老師,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調查對象認為學校都制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衛生安全管理和病因追查制度,但是事件關鍵控制點和風險評估制度的比例較低,而且衛生老師和班主任的回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2),表明回答可信度有待深入了解。
2.2 學校晨檢情況
95.5%的衛生老師和91.1%班主任參加晨檢,但是在學生入校時就開展晨檢的比例較低,衛生老師為57.3%,班主任僅為39.7%,中學衛生老師和班主任之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學校采用規范晨檢流程的比例更低,衛生老師為36.0%,班主任僅為38.5%,中學中衛生老師和班主任之間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晨檢時需進一步核實的病因中,咽喉痛和咳嗽癥狀核查比例最低,僅為26.4%和51.5%。老師對帶病上課學生的正確處理和收到發病信息后開展核實和詢問工作開展較好,衛生老師和班主任處理正確率在75%以上(表3)。
2.3 健康教育情況
中小學校均開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健康教育。健康教育內容以傳染病防控和食物安全衛生居多,飲水安全衛生較少。健康教育對象以學生為主,其次是教職工,而家長培訓最少。衛生老師和班主任對家長開展健康教育的回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回答可信度有待深入了解(表4)。
2.4 報告聯系情況
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后衛生老師能在2 h內報告的,小學優于中學,兩類學校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報告機構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門報告的占100.0%,其次能向相關衛生部門報告。報告內容中能考慮報告涉及人員分布范圍的比例比其他內容低,相對容易被老師報告時忽略。見表5。
2.5 消毒隔離情況
調查對象反映學校實施消毒隔離情況較好,認為實施教室日常消毒的比例為79.8%,發生傳染病后實施隔離措施的超過比例為98.8%。見表6。
2.6 自我監督管理
中小學校均開展衛生監督自查,但認為學校開展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演練的回答率較低,班主任高于衛生老師,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赡芘c班主任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概念界定不清有關(表7)。
2.7 物資儲備情況
對衛生老師的調查結果顯示,小學配有專用隔離教室和醫務室有獨立觀察室的情況少于中學,其中醫務室有獨立觀察室的情況兩類學校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學校防護用品如口罩、手套、洗手消毒液和物品空氣消毒用品的配備情況較好(表8)。
3 討論
近年來,黃浦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和教育局緊密合作,加強了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監測、培訓和應急演練,對確保學校公共衛生安全起到一定作用。本次針對中小學校衛生老師和班主任的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能力調查顯示,黃浦區中小學校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總體情況良好,主要表現在:老師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認知度較好,學校都制定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預案和相應衛生管理制度,老師積極參加學生每日晨檢工作,發現傳染病學生及時處置隔離,學校積極針對廣大師生開展相關健康教育工作,事件發生時能做好及時報告和采取消毒隔離措施,學校接受并自行開展衛生日常監督和管理,學校配備了相應的防護和消毒物資。這與一些學者對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的報道[3]比較有了很大改進。
本次調查發現,黃浦區中小學校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上存在一些不足,可能會影響事件的預防和控制,應在日后的工作中應加以改進與完善。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① 缺乏提前預警和危機風險評估機制。本次調查中,各學校都按照國家要求和教育、衛生部門指導制定了相應的應急預案,設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工作領導小組,配備衛生保健教師。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對學校安全工作的制度保障,也是預防事件發生和減少人員傷亡及財產損失的必要措施[4]。但是學校的應急預案大都千篇一律,并不是結合學校自身實際情況,而且缺乏提前預警和危機意識,并不能起到采取提前預防和控制措施的目的。
② 學校實施晨檢方式和方法不統一,欠缺規范性。及早地識別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并做出迅速而有效的反應是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事態,減少損失的重要措施[4]。學校嚴格落實晨檢和定期體檢等疫情監測制度,早期發現、報告和隔離治療首例傳染病患者,可防止傳染源在健康學生中傳播[5]。本次調查中,學校衛生老師和班主任雖然都參加每日晨檢工作,但是在晨檢開展時間和實施流程上還不夠規范,多數是學生進了教室,甚至是上課后再開展晨檢,這無疑增加了疾病傳播和擴散的風險。對于需要核查病因的癥狀中,與流感樣病例相關的咽喉痛和咳嗽癥狀一般被忽視,其實這些癥狀除了與流感樣病例有關外,長期咳嗽還與肺結核的癥狀排查密切相關。學校是學生學習生活聚集的場所,彼此接觸緊密,一旦有流感疫情發生,必將迅速蔓延[6]。
③ 學校健康教育工作重知識輕技能。隨著國家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重視,以及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發展,各學校提高了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認識,相應的應急管理體系也在一步步完善,但那些未開展過演練的學校仍然要引起我們的重視。特別是由于學生和老師在面對突發公共事件時,缺少認知和行為上的應對能力,容易出現群體性的恐慌[7],不利于事件的積極處置和應對。
加強危機的預警以及監控,將預防作為主要內容,增強日常危機管理以及對應的實踐演練,結合學校自身的實際情況,針對突發事件的應急制定相應機制,以準確且有效地應對各種突發危機。各學校應在《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指導下,對本校可能發生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做出危險性分析,對本校應急能力做出評估,按照可能發生事件的性質、類型、影響范圍、嚴重程度分級制定應急預案[8]。學校領導要加深對應急預案意義的了解,深刻認識應急預案制定及實施的重要性,注重對學生危機防范意識的思想引導和實際應急能力的加強,使應急預案不再停留于表面,真正成為控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有力武器。
強化學校相關老師的培訓,制定晨檢工作規范。提高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對能力,這就需要及時而準確地捕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可能發生的早期信息,需要建立高效、靈敏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與預警體系[9]。晨檢和病因追查工作需要在建立制度的基礎上及時調整檢查制度,進一步規范工作程序,并將這項工作長期、規范地開展下去,及早發現疫情并盡早采取措施,避免危及學生健康及病情的蔓延。加強預案的日常演練,提高學校人員的應急能力。預案是否科學有效、切實可行,關鍵靠實踐,要通過演練檢驗[10]。特別是由于學校人員密集、活動集中、學生缺乏相關防范知識和行為上的應對能力,一旦發生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容易出現群體性的恐慌。因此,應制定相應的應急演練方案并付諸實施,在實踐中檢驗應急預案的效果并根據實際情況適當地加以修正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夏中法,徐勇.中小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防范和應急處理[J].江蘇預防醫學,2010,21(1):54-56.
[2]左麗娟.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特點及應對策略[J].醫學動物防制,2010,26(8):713-714.
[3]谷亞紅,張智斌,李長紅.學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研究綜述[J].中國醫藥導報,2011,8(36):129-131.
[4]吳洪華.學校應急教育存在的誤區和對策[J].教育實踐與研究,2008(10-B):7-8.
[5]李桂霞.高校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原因分析、預防和應急處理[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08,29(14):1742-1743.
[6]潘高田.學校流感疫情發生因素及預防措施[J].中國衛生產業,2012(13):184.
[7]張凱,張一飛.淺析高校突發事件的應急管理[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8):93-94.
[8]楊兆民.學校傳染病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防和應對策略[J].醫學信息,2015,28(27):3-4.
[9]潘松濤.淺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建設[J].中國公共衛生管理,2010,26(1):12-13.
[10]顧永強.沒有經過演練的預案靠不住[J].勞動保護,2010(1):44-45.
(收稿日期:2017-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