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國
當前針對高中的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推進,但是地理教學卻并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效,對于高中學生來說,地理教學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較少,一些學生為了應試高分需要針對地理選擇了謹慎的“保分策略”,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不高;對于教師來說,地理課程地位的下降影響了教師的研究積極性,教師在課堂上消極怠工,不愿投入更多的精力實施創新教學。面對新課改的要求,如何推進高中地理課堂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則成為教師與學生需要深入思考并積極進行實踐探索的問題。
一、了解地理課堂教學現狀,深化有效教學認知
雖然當前我國眾多學校已經開始進行新課程改革,但是在地理課程教學方面,新課程改革更多體現在形式上,教學改革的實效不佳。一方面,教師“穿新鞋走老路”,教學水平有待提升。許多高中學校的地理課程仍然貫徹著知識灌輸的傳統理念,教師雖然也采取了新媒體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方式等,但對于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習積極性的調動來說并沒有產生很好的效果,甚至對于部分學生來說,新媒體教學等新型教學方式,給了學生放松的機會,學生的成績也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回落,面對這種狀況,教師采取新型教學方法的積極性也受到打擊。另外也有部分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并沒有充分重視地理課程的教學特征,對于一些問題講解過多,學生在學習中無法展開探究式學習,這種方式與傳統教學中的灌輸理念并無二致,因而學生的學習能力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強化。另一方面,學生學習動力不強,學習方法固然呆板。當前一部分高中生學習文科主要是由于文科的學習難度相對較小,因而這部分學生對地理的學習興趣相對較低,且由于初中時期地理基礎較差的原因,學生在學習地理的過程中會產生畏難情緒,甚至部分學生雖然學習了地理知識,卻并沒有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也有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單純機械的學習地理,這種學習方法對于人文地理來說還能夠產生一定的效果,但是對于自然地理尤其是地球運動、地質構造等章節的學習則十分吃力??偟膩碚f,學生的觀察能力、知識遷移能力、探究能力等相對較弱,學生的地理學習方法也存在著不少問題。
所謂的有效教學是指一種更加重視教學效果、以目標為導向的教學理念,這種理念下的教學課程開展更加重視教學目標的實現以及教學過程的綜合評價,并以教師工作效益、學生學習效果為最核心的考察項目。因而對于高中地理教學來說,有效教學主要是指針對高中地理課程的特征與現狀,采取多種有效策略,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更加科學的學習方法,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增加教師的教學技巧,促使課堂更加具有生動性、創新性,從學生到教師能夠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一定的教學目標。將有效教學方式運用到高中地理課程中具有重要的現實和實踐意義。一方面,有效教學方式以教學目標為主導,在地理課程中運用有效教學理念,實際上就是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和教師教學水平為目標。其中,對于教師來說,有效教學理念重視教學實效,要求教師不斷提升自身專業能力和教學素養,要求教師掌握多種教學技巧,充分引導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因而教師在這種目標的指導之下,既需要不斷學習和掌握地理學科發展的新形勢、新發現,同時還要能夠將地理知識與教學方法結合在一起,探究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案例,掌握生活中的地理知識,引導學生靈活運用知識和方法。對于學生來說,有效教學理念更加重視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引導,學生需要在學習過程中理解基礎知識,而非背誦記憶基礎知識,并要能夠將基礎知識運用到習題和生活中,活學活用,不斷創新。總之,有效教學理念在高中地理課堂中的運用能夠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提升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技能,同時也能引導學生對地理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促使師生之間構建起良性、和諧的關系。
二、掌握高中地理特征,明確學生學習能力要求
高中地理課程的教學內容決定了其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和綜合性。對于高中教學而言,地理環境的組成、特征及相互關系,人文環境及其作用是教學的主要內容,因而在教學目的上看,幫助學生掌握地理環境的基本知識、形成地理知識框架;學會運用課程基礎知識分析實際生活、閱讀材料中的信息并運用信息進行地理知識分析和運用是教學環節需要完成的主要任務。從教學方法上看,課程的豐富性和綜合性要求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實際、地理教具等幫助學生形成對地理環境的空間認知,同時還要綜合多種方法善于引導學生觀察地理事物、了解事物特征,并準確對應地理知識,分析地理知識中的內容,形成科學的地球觀念和生態觀念。對于學生來說,要通過課堂教學生動直觀的認知地理事物和事實,要形成敏銳、全面的觀察能力,同時還要能夠化抽象為形象,化直觀為抽象,善于將地理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同時還要能夠利用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形成較強的綜合分析能力和問題處理能力。例如在課堂教學之前要善于運用地球儀、地圖等幫助學生直觀的觀察地理事物,讓學生對本節課教學內容有直觀的感受,同時可以在上課前對章節內容進行總結,使學生對章節結構有清晰的認識,從而構建起學習體系,形成知識鏈條。
三、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優化課堂教學過程
教學效果的優化實現依賴于教師教學方式的優化,多樣化的教學方式相結合能夠更好的運用新型教學方式優化課程引入方式、豐富課程內容設計、升華結課策略,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情境教學、情感教學等方式,提升課程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產生主動學習熱情,在學習過程中生成積極情感,從而不斷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探究、善于創新。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情境教學方式,讓學生在學習地理知識的過程中,自制工具進行實驗或者開展角色扮演等方式,將地理知識轉化為生動可見的教學現象,利用真實場景鼓勵學生觀察、分析、總結,對地理知識形成更加科學的認知。比如在學習湘教版必修二“工業區位因素”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充分了解工業的發展需求和工業區位布置對環境的影響,可以以課后活動活動題為例,對淮河流域城市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嚴重污染企業尤其是造紙廠進行初步調查,并就造紙廠的所造成的影響及造紙廠在城市中的區位分布等提出建議。在確定了這一活動主題后,就要確定研究問題:以前淮河流域的污染企業有哪些?造紙廠等污染企業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有哪些(如對飲用水、農業、生活環境等)?如何對城市中的污染企業進行區位規劃,規劃過程中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實現淮河流域可持續發展的策略有哪些?其次針對這些問題合理分配角色:一是政府官員,要對淮河流域的經濟發展方向制定出規劃;二是環保調研員,要對造紙廠對環境的影響進行調研活動,尤其是要對造紙廠對生產生活所造成的惡性影響進行舉例說明;三是企業代表人,要根據淮河流域發展目標對企業的環境保護責任及經濟發展策略做出規劃;四是經濟學家要對淮河流域經濟發展的方向提出建議。第三步,在學生做好準備工作以后完成對各方面各項目的調查和分析,并針對上述四種角色分配任務進行表演。最后,要對學生的表演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既要總結學生對問題的調研程度,并作出必要的補充說明,還要引導學生之間進行評價和補充,教師要充分發揮其引導作用,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發散思維,升華主題后,展開最后的總結工作。利用這種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在調查中分析現實問題,并激發學生保護環境的熱情,提升學生主動思考探究的能力。
綜上,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優化發展依賴于教學價值觀念的轉化、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化、教學課程設計的豐富、教學情感引導的轉變,了解高中學生的學習要求和學習特征,熟練掌握地理課堂知識,綜合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并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夠充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促使教師自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和素養,推動地理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畢恒旭.網絡環境下高中物理課堂教學策略探討[J].赤子(下旬),2016(06).
[2]朱燕菲.用心走進數學世界——淺談從興趣出發的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策略[J].新課程(中學),2016(12).
[3]鄒少華.淺談思維導圖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學周刊,2014(01).
[4]劉昱萱,翟祿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科技創新導報,2014(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