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宇佳
摘要:在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是重要的教學任務。在高職院校教學實踐中,學生普遍存在法律意識缺失的問題,制約了學生思想道德水平的總體水平。作為高職院校教學工作者,要不斷創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構建法律體系,提升法律思維水平。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教育;法律意識;法律培養
高職院校學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多元性。很多學生由于受教育條件不同,素質也會有較大差距。從經濟條件來看,不同學生之間也會有較大差異。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展法律教育工作也存在一定難度。高職院校法律意識培養工作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和體系性,有著“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特點。基于此,構建高職院校法律培養體系,對于提升法律教育水平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1]。在高職院校教育體系中,要開展好學生法律意識培養工作,需要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找準矛盾點,提升教育工作的科學性和體系性。近年來,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開始對社會方方面面都產生深刻的影響。高職院校法律教育工作也受到了網絡的沖擊和影響。不管是學生還是教師,都受到網絡多樣思潮的影響,法理意識培養工作呈現出復雜化的趨勢,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現代高職法律教育體系中,如何在網絡時代保障教育發展方向的正確性,是教育工作者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在網絡社會,高職教師需要強化精神引領,對整體工作格局和發展方向有比較準確的把握,提升綜合管理水平和質量,進而滿足現代高職法律教育發展的需求。
一、培養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原則
(一)提升對法律意識教育的重視程度
在依法治國方略的指導下,高職學生一定要提升相應的法制意識,在教育中嚴格執行以法律為準繩的標準,因此,高職院校的法律意識教育質量對于學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法學教育是高職教育過程中的重點內容,也是提升學生法治觀念的重要途徑。因此,各級教師應該對高職院校的法律意識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充分認識到其重要性,學校也應該在實際的教育過程中不斷探索和創新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提升學生的法律意識,從而為其在工作中更好的貫徹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律水平和能力。
(二)完善法律意識培養的教材體系
無論處于哪個教育階段,教材對于學生的學習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教材編寫質量也是教育得以順利開展的重要保證,高職院校法律意識教育同樣也不例外。但是,在當前的高職院校法律意識教育過程中,教育體系還尚未形成一個較為統一的標準,教材的編寫也存在一定的滯后現象,無法滿足當前教育的發展形勢。教材編寫中存在的問題將直接對法律意識培養的整體質量產生一定影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缺乏較為明確的標準,也不能很好的理解和掌握相應的法學基礎知識,更做不到對法律知識進行融會貫通,大大降低了法律意識教育的整體質量[2]。所以,針對這一突出問題,高職院校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積極開展教材的編寫工作,針對高職學生的實際特點和存在的主要問題,制訂一套科學規范的法律意識教育管理體系,以教材為標準,進行規范化的法律意識教育,從而促進教育質量不斷提升。
二、新形勢下的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策略
在高職院校的法律意識教育實踐中,也應該以科學發展觀作為主要的指導和參考依據,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強化法學理論教育和實踐教育的相互結合,并且注重法律知識的更新和發展,使高職院校法律意識教育能夠真正起到提升學生法制觀念的作用。
(一)在法律意識教育實踐中注重案例教學
對于法律意識教育來講,由于其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因此,如果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法學實踐教學,對于教學質量的提升將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而實踐教學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案例教學,通過實際發生的案例,學生可以在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不斷提升法學知識的應用能力和應用意識,進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法律知識,提升法學素質,高職學生的法律意識培養同樣如此[3]。因此,在教育實踐中,應該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加強案例教學,在此過程中,老師應該對教學進行優化設計。在教學之前,老師應該對相關的案例進行精選,從大量的類似案例中選擇出適合學生學習并且具有一定啟發意義的案例,接下來可以讓學生在熟悉案情的基礎上,運用所學知識對案例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深入討論,然后將自己的想法和觀點與別人進行交流和溝通,最后形成書面學習報告的形式,幫助高職學生提升法學思維能力。
(二)強化核心價值觀的法律引領作用
當前進入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時代環境復雜且影響力巨大,高職學生身在其中,他們有時價值觀混亂、內心糾結,在是非面前難以做出正確選擇,困惑的他們需要得到指導和幫助。因此,要想開展好法律意識教育工作,更好地接受精神引導,那么我們要從內容上改變,根據新情況、新環境豐富內容結構,實現跨越式新發展。只有法律教育內容符合他們的身心需要,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4]。當前我國主流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想實現法律教育內容的新發展,就應在核心價值觀的指引下進行,貫徹分類指導的法律教育原則,充分體現高職學生的主體需要,深入學生生活實際,這樣才能接地氣、有針對性,充滿吸引力和生活化。同樣,在具體的法理意識培養工作過程中,既要堅持傳統內容的,如政治觀、道德觀、價值觀、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又要根據不同年級具體的實際,提出相應的法律教育內容,做到與他們生活的更好貼合,走近生活,走近心靈。
(三)法律意識培養要充分踐行“生本理念”
需要是人采取行動的原動力,是人發揮主觀能動性的附屬內動力。對高職學生法律意識培養而言,是互動的交互過程。教育者傳輸社會和國家的需求,受教育者根據自身需要接受和采納,只有切合受教育者需求的才能深入人心,取得良好效果。列寧說:“沒有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因此,法律意識培養要體現學生的需要,反映實際需求,這樣的教育內容才吸引人,將管理工作的切入點放置到滿足學生自身需要上,以激發學生接受管理和教育的興趣和主動性,這也是貫徹“以人為本”理念的具體實施,同時堅持了學生的主體性,有利于實施針對性較強的學生法律意識教育和管理工作[5]。
(四)順應網絡社會發展新形勢
多元文化與互聯網的迅速發展,一方面方便我們的生活,另一方面,弊端叢生,侵蝕學生的精神、心理世界,這是毋庸置疑的。當代高職學生是網上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接受很多新思想、新觀點,追求個性發展,但自我把控能力弱,容易出現一些不合理的思想意識。在開展法律意識培養工作中,要順應時代發展形勢,這是根本點[6]。因此,推進法律教育內容新發展,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導向,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入課堂、入教材、入生活,將法律精髓貫穿到學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精神世界塑造學生,使學生精神上不缺鈣、心靈上不空虛、思想上不迷茫。
三、結語
綜上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多種社會思潮不斷涌現,對于高職教育也產生了較為深刻的影響。在高職學生教育體系中,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作為法律教育和培養工作者,要進一步創新工作理念,轉變工作方式,優化教育結構,切實提升法律意識培養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李丹梅.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J].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0(1):74-76.
[2]滕亞萍.高職院校大學生法律意識的現狀分析與對策[J].科學導報,2014(18):151-151.
[3]李安東,張子清.高職院校大學生知識產權法律意識教育探討[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32(4):142-143.
[4]于桂鳳.高職學生法律意識缺失及解決策略[J].法制博覽,2015(27):41-42.
[5]李菊蕾.高職學生法律意識教育淺論[J].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6(3):37-38.
[6]李榮兵.新時期高職院校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現狀及對策研究[J].企業文化(中旬刊),2015(6):228-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