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玉紅
“作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至少應該具備這么三種心:童心、愛心和責任心。”其實不僅班主任應該具有這三種心,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都應具有這三種心。有了這三種心,我們才能在自己的教育實踐中努力地培養師生的依戀之情,培養尊重他人的優秀品質,用自己美好的心靈去贏得學生美好的心靈,共同創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有人說:“用心靈贏得心靈,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為了達到這個境界,我就把班主任工作當作了一個用愛心、耐心、關心、細心、熱心的堆砌來贏得孩子們的親近、感激、尊重和愛戴的偉大工程,不斷地在實踐中探索,在管理中創新,在和諧中育人。
一. 用愛心感染學生
愛心是具體的,瑣碎的,每天早晨巡視教室,看看學生有沒有到齊,早上是否吃過了早餐,各種學習用品是否都帶齊了,學生有無身體不適,同學們的衣服穿得是否合理。學生生病時,我及時打電話告訴家長。留守兒童王玲學習跟不上,我就主動幫她補課……。家長感激,學生感動,可我認為,作為班主任,關心學生就應該像關心自己孩子一樣,既要關心他們的生活,又要關心他們的健康,還要關心他們學習的方法,更重要的是關心他們是否懂得怎樣做人。這正是作為班主任的職責所在,這些看起來很平常,其實這正是一個班主任愛心的具體表現。多年來,我就是這樣播撒著愛的種子,收獲著愛的碩果。家長們都說:“有我教孩子,放心!”這難得的口碑,是對我多年工作的天價回報。
二. 用激勵激發潛能
自從走上工作崗位,我就是一名班主任。在班主任的具體工作中,我一直注重運用激勵機制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我在教室后墻設立了一個“我最棒”專欄,開展以小組為單位爭奪“小星星”比賽。有了“我最棒”,孩子們有了明確的追求目標,培養了集體主義精神,為了得到“我最棒”,孩子們紀律增強,即使刮風下雨,也努力做到不遲到,上課認真聽講,大膽發言。孩子們學習態度端正了,都能按時完成作業,打架、罵人、調皮搗蛋的孩子少了,團結互助,互幫互學的表現多了……。同時,我還善于用表揚的力量,面對學生的點滴進步,不失時機的給予表揚,用表揚樹立學生的信心,消除他們對教師教育的反感和抵觸情緒,讓孩子明白自己有很大的潛能,滿懷信心地不斷爭取成功。
三. 用制度培養習慣
播種良好的行為,將會收獲良好的習慣;播種良好的習慣,將會收獲良好的性格;播種良好的性格,將會收獲良好的命運。那么,這樣的種子誰來播撒,這樣的火種誰來點燃呢?當然是班主任。所以長期以來,我就一直把養成教育作為班級管理的基礎。
第一. 我利用主題班會,組織學生學習《中學生守則》、《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以及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使他們了解懂得各項規范要求,為今后能遵規守紀奠定基礎。
第二. 狠抓學生習慣的落實。習慣的養成必須從實際行動抓起,從點滴小事抓起,落實到細微處。如:為了培養孩子們勤儉節約的好習慣,我在班內開展了“廢紙回家”活動,開展活動之前,我先給孩子們講造紙的知識,從而使他們認識到節約紙張,保護環境的重要性,然后要求孩子們平時不要亂撕紙張,并把用過的或別人扔掉的紙張都收集起來,帶回家積攢去賣,為孩子們購買必需品。從此,教室也變得干凈多了。
第三. 讓學生成為班級的主人,積極參與到班級管理中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們自主意識的提高,我在班級充分發揮小干部的作用,形成自我管理的輿論導向,促使孩子們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從而達到了良好的習慣養成。各項具體工作分工到各個班委成員,早讀、課間操等日常工作都由值日班干負責;每期的黑板報都由宣傳委員負責,老師做適當指導,學習上由學習委員和各科課代表負責,文娛活動的開展由文娛委員負責籌辦,體育委員負責開展體育活動。當然,班主任要隨時隨地地作檢查指導。
第四. 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和學生促膝談心,及時對學生進行針對性教育。我在班內利用國慶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植樹節時,讓學生通過自制標簽的形式督促自己保護周圍的一草一木;母親節的時候,讓孩子們給親愛的媽媽送份節日禮物或幫媽媽做件好事,進行感恩教育……。通過一系列教育活動,教會孩子認識世界,明辨是非,學習怎樣做人。
四. 用責任做好紐帶
班主任是聯系學校、家庭、社會的細節。作為班主任必須有意地向學生介紹課任老師的一些優點。如性格、愛好教育教學成績等,以博得學生對課任老師的尊敬和信任,使他們因尊其師而重其教。同時要與課任老師密切配合,要經常與課任教師取得聯系,了解學生對所任學科各方面的表現。同樣,孩子的教育離不開老師和家長的共同協作,家訪是連接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紐帶,它可以使兩者有機結合,對學生進行統一教育,使學校教育更富有實效。可是,每當我說到家訪時,他們就表現出一種畏懼和擔心。究其原因,老師家訪走后,學生就會被家長訓斥,重者還要被打。所以,孩子們躲避家訪,反感家訪。為了消除孩子們的疑慮,我便試著改變家訪策略,當孩子進步了,我要去家訪;當孩子做了好人好事,我也去家訪……。我把家訪當作對學生的一種獎勵,讓家長和我一起分享孩子們成功的快樂。現在每當有人羨慕地對我說:“你的學生怎么那么喜歡上你的課!” “你這個班主任和學生的關系咋那么親?”我總是笑著說:“我是用心靈贏得心靈啊!”是啊,班級管理工作雖然瑣碎繁雜,千頭萬緒,但是班主任是要有持之以恒的耐心,無微不至的細心,足以融冰的愛心,那就一定能贏得孩子們那天真無邪的童心。教育的前提是愛,這種“愛”應該是真誠的。換句話說,教育者對“后進學生”的愛,絕不應是為了追求某種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態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誠人道主義情懷的自然流露。作為真誠的民主教育,用心靈贏得心靈,不只是教育的條件,更是教育本身。當我們自然而然地走進“后進學生”的心靈,而他們也樂于主動向我們敞開心扉時,我們的教育之舟便已駛入成功的港灣。
五.理解與尊重是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前提
“愛心是教育的前提,但不是教育的全部,即使是真誠的愛心,也有不足的地方。比如,我不喜歡拖堂,因為我覺得拖堂這種行為一是違反了教育教學的規律,二是無意中剝奪了學生休息的權利。然而我們的現實中就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下課鈴響了,師生都應該休息了,但是老師就是不下課,接著講。從老師的角度來說,拖堂絕對是對工作的負責、對學生的熱愛,他想充分利用這點課余時間多給學生一點東西。然而他沒有想到的是在他表達對學生的愛的同時卻無意中侵犯了學生休息的權利。同樣,許多家長也是如此。“天下父母心”,沒有一個家長是不愛自己的子女的,然而我們許多農村家長對子女的愛卻打上專制的色彩。他們不是經常跟孩子作心靈的溝通,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而是一味地用嚴厲的方式對待自己的孩子,甚至有些家長還用粗暴的打罵來完成自己的教育。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龍成鳳的心愿是沒有錯的,但這些專制的愛卻往往會導致事與愿違。
我們面對的教育對象是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個性和特征、有自己的興趣和思想。而且我們面對的不僅僅是一個人而是一群人,他們之間存在著個性差異,我們作為教育者決不能忽視這種個性差異。因此,教育過程絕不僅僅是一種技巧的施展,而應該充滿人情味,教育的每個環節都應該充滿對人的理解和尊重,都應該體現出民主與平等的現代意識。這種意識能使教師充滿人格魅力。而人格是可以感染的,老師的這種人格會像春夜喜雨一樣無聲地滋潤了學生的心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學會尊重別人。
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擁有良好的情緒去面對學習。學生會因為喜歡一位教師而喜歡一門功課,同樣,也可能因討厭一位教師而討厭學習。一個被學生喜歡的教師,其教育效果總是超出一般教師。但愿我們的老師都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但愿我們的教育因為我們這班教師的存在而開出燦爛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