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雙
摘 要:口述檔案是通過采集和記錄當事人口述史料的方式來收集查考資料的一種真實記錄,其呈現形式可以是磁帶、數據光盤等。目前口述檔案在非遺保護中主要存在三個問題: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收集的緊迫性、口述檔案內容的真實性被質疑、口述檔案開發利用缺乏自覺性。筆者認為可以通過建立傳承梯隊、數據比對以及提高檔案部門口述檔案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來解決這三方面問題。
關鍵詞:口述檔案;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生命,記錄了一個社會文明發展的歷程,它是社會歷史珍貴的記憶。與有形的物質文化遺產不同,大多數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依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加以傳承。從非物質文化“群體記憶,口傳心授”的特點來看,口述檔案便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有了密不可分的關系。
1 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口述檔案的關系
1.1 基本概念。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是指“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根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其內容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間的音樂、舞蹈、手工藝、禮儀、傳統醫學、建筑術以及其他藝術。[1]
《檔案術語詞典》將口述檔案定義為:“為研究利用而進行對個人有計劃采訪的結果,通常為聲音或錄音的逐字記錄形式。”[2]塞內加爾檔案工作者薩利烏·姆貝伊給口述檔案下的定義是:“口述史的查訪結果和口頭傳說的匯集組成了口述檔案。”[3]到目前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對口述檔案的概念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定論。筆者認為,口述檔案是檔案的一個分支,是通過采集和記錄當事人口述史料的方式來收集查考資料的一種真實記錄,其呈現形式可以是磁帶、數據光盤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次全體會議上通過一項關于建立一個國際鑒別的決議,這個決議稱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遺產優秀作品”。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執委會第154次會議指出,由于“口頭遺產”和“非物質遺產”是不可分的,因此在以后的鑒別中,在“口頭遺產”后面加上“非物質”的限定。[4]人類的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明確成為全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由人類以口頭或動作方式相傳,是兼具民族歷史積淀和突出代表性的民間文化遺產。大部分非遺屬于群體或者個人的隱性知識,存在于他們的記憶、行為之中。收集口述檔案的過程也是對這些隱性知識進行搶救的過程。
1.2 口述檔案對非遺的價值
1.2.1 彌補非遺檔案的不足。官方保存下來的非遺文字檔案關于非遺史料的記載是有限的,口述檔案補充了非遺項目中一些不為人知的細節,記錄了傳統檔案、文獻記錄以外的其他有價值的信息資源。口述檔案是對非遺傳承人口述信息的采集,是傳承人通過自我講述與闡釋并結合親身從藝經歷、地域文化等,最終對其所掌握的非物質文化做出最全面的反映和記錄。口述檔案為非遺的保護和傳承提供更為直接、詳盡的資料信息,從而彌補了官方非遺檔案的不足。三亞黎族故事非遺傳承人李儒泉自述:“我們黎族沒有文字,全靠口述傳承歷史。我已經很老了,但是我還不想停筆,想把黎族的故事傳下去。”正是因為這位年事已高的非遺傳承人對口述資料的收集和整理,將口口相傳的黎族故事變成了文字,黎族的民族文化才得以保護和傳承。
1.2.2 傳承非物質文化。由于非物質文化具有“群體記憶,口傳心授”的特點,口述檔案便無可推卸地成為非遺保護的重要手段。口述檔案通過文字記載、錄音、錄像、照片等多種方式對非遺進行保存,使得非物質文化在每一個時期的形態和狀況得以長久保存。國家級非遺項目傳承人羅成貴以口頭傳播、故事演講等形式把伍家溝民間故事傳承給下一代,他傳承的不僅是民間故事,更是一種民族文化。
2 口述檔案在非遺保護中面臨的問題
2.1 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收集的緊迫性。非遺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賴口傳心授而流傳下來的,而沒有形成正式的文字記載。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寶貴的非遺已經失傳,有的甚至瀕臨滅失。以我國的非遺戲劇來說,1982年我國尚有394種戲劇種類,目前仍在舞臺上演出的劇種只有100多種,20多年消失了上百個劇種。戲曲劇種流失的速度驚人,有的地區平均2~3年消失一個。[5]此外,非遺傳承人大都年事已高,他們的思維記憶力、身體健康等方面都不容樂觀。北京“聚元號”弓箭第十代傳人楊福喜是弓箭制作技藝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據他本人所述,他的父親、第九代傳人在他還沒有掌握“三個絕活”時就逝世了,留下了永久的遺憾。對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采集的過程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非遺口述檔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尤為緊迫。
2.2 口述檔案內容的真實性被質疑。自“口述檔案”概念進入檔案學的研究領域以來,其內容的真實性始終是一個頗受爭議的話題。有不少學者認為口述檔案缺少檔案的本質屬性即原始記錄性,進而質疑“口述檔案”這一提法的合理性。因為非遺具有口傳心授的特點,其傳播內容往往容易受到傳承人的個人感情、語言口誤、社會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口述資料提供的信息難免存在誤差或失真的情況。例如張學良在接受采訪時,因個人對蔣介石懷有的感激之情,將“九一八”事變后的不抵抗政策說成是自己下達的,以此為蔣介石開脫。在這種情況下研究者不能以偏概全,更不能因此否認口述檔案的整體價值。研究者需要多方取證,通過采訪同一事件的其他親歷者來進行比較分析,相互驗證口述檔案內容的真實性。
2.3口述檔案開發利用缺乏自覺性。口述檔案是諸多記錄和保護非遺的方式之一,它不僅是一種信息資源,更是一種人類文化遺產。口述檔案形成于現在,記錄著過去,旨在服務未來。值得注意的是,口述檔案在開發利用方面仍缺乏長遠規劃,很少有檔案館將采集口述檔案作為一項長期工作。我國檔案界對口述檔案更多的側重點仍停留在理論研究上,而專門從事口述檔案工作的人員少之又少。對于如何利用口述檔案來實現對非遺的保護與開發還缺乏理性的自覺。
3 口述檔案參與非遺保護的建議
3.1 建立傳承梯隊,以老為先。對非遺傳承人口述檔案采集的過程是一個與時間賽跑的過程。大部分傳統技藝并非一人所能獨立完成,建立一個非遺的傳承梯隊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口述檔案的采訪對象,我們可以根據受訪者與非遺保護的相關度來劃分梯隊,例如,國家級傳承人——普通傳承人——與之相關的其他人。普通傳承人雖然不像國家級傳承人那樣由國務院文化行政部門來認定,但是,他們應是由群眾推選出來的在非遺項目中某一個或幾個環節掌握特殊的技能的人群。諸如方見塵、馮國權、王文基等雖不是官方認定的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但是,他們是民間認可的藝術大師,具備堪稱一流的技術。通過采訪普通傳承人來豐富非遺口述檔案也是很必要的。此外,在采集過程中除了注意非遺傳承人級別的劃分以外,還要堅持對每個級別中高齡老人優先采集的原則,盡量避免非遺傳承人的斷層。
3.2 數據比對,以保證真實度。美國學者唐納德·里奇說過:“口述歷史和其他學科的研究資料一樣,有可信的,也有不可信的。沒有任何一種資料是絕對可信的,任何資料都需要用其他資料加以比對。”[6]通過對國家級傳承人、普通傳承人、與之相關的其他人三個層次的采訪對象進行調查,形成一個非遺項目的口述檔案數據庫。由這三個層次群體形成的信息互為補充、互為驗證,形成有效的傳承鏈,得到的數據才是最為準確的。此外,還可以通過將采集到的口述資料與有據可依的相關文字資料、實物資料進行比對,不斷地去偽存真,以確保所采集到的口述檔案的真實性。
3.3 檔案部門應提高口述檔案工作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首先,應該加強與文化宣傳部門合作。口述檔案是一門多學科協同發展的學問。在口述檔案收集、采訪過程中,需要新聞學的采訪技巧;采訪素材和資料后期的轉錄與編輯需要語言學和文學的表達方式;在口述資料的傳播中則需要傳播領域的技術等等。其次,要培養和提高口述檔案工作者的專業水平。檔案人員需要掌握攝錄設備、采訪方式等多方面技能,利用現代科技服務于檔案工作,積極主動開展口述檔案的采集制作。總而言之,檔案工作需要新的發展模式和引領思路才能確保館藏資源的完整性和多樣性。
4 結語
隨著檔案資源建設的不斷深入和非遺保護工作的實際需要,口述檔案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研究和傳播的重要媒介,同時也成為非遺保護的一種重要形式。從非遺保護的角度而言,口述檔案不是為某一個體或某一群體服務,而是為一個民族的文化服務的。口述檔案將前人所掌握的知識、智慧、成果通過口頭形式記錄在檔案上,它不僅保護了非遺中容易轉瞬即逝的部分,更為今天的人類活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依據。
參考文獻:
[1]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EB/OL].[2017-04-24] http://baike.so.com/doc/6726180-6940424.html.
[2]丁文進等.檔案術語詞典[M].北京:檔案出版社,1998:71.
[3]黃項飛.口述檔案:一個亟待拓展的領域[J].檔案與建設,1997 (8):22~24.
[4]關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人類口頭遺產優秀作品”的決議[EB/OL].(2009-06-11):[2017-04-24]http://www.ccmedu.com/bbs51_94706.html.
[5]吳品才,儲蕾.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化保護的理論基礎[J].檔案學通訊,2012(5):75~77.
[6]唐納德·里奇.大家來做口述歷史[M].當代中國出版社, 2006:10.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第二醫院 來稿日期:2017-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