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芳
[摘 要] 伴隨時代的變遷,“寬口徑、厚基礎、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倍受青睞,而傳統招生模式下學生對專業選擇存在較大的盲目性,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生知識結構也較為單一,競爭力也稍顯不足。大類招生作為一種人才培養改革模式,雖然能夠有效解決上述問題卻仍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文提出的不分專業招生模式能夠促使高校有效地整合教學資源、更有效地減少學生選擇專業的盲目性、還能夠有利于培養學生寬泛扎實的基礎知識。
[關鍵詞] 人才培養;大類招生;不分專業招生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122
[中圖分類號] G4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7- 0254- 03
0 引 言
招生,表面看起來是高校招生工作部門的事,但是招生模式的不同,不僅直接影響生源質量,與后續的人才培養也息息相關。多年來,我國高校普遍實行的招生模式是按學校、按專業招生,這種招生模式下,學生先進學校門再過專業檻,學生在被錄取后,還沒有真正入校學習時就已經和某個專業捆綁在一起了。在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的過程中,高校在不斷地進行外延式擴張、招生人數激增時,這種模式有利于高校按照既定的培養方案組織教學管理,有利于學生培養過程的有序而穩定。但是,伴隨高校擴招熱度的消減,高校在轉而關注內涵式發展、強調培養高質量人才的時候,這種按傳統的招生模式就日漸顯露出一些弊端了。
1 傳統招生模式下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幾個問題
學生在高考的壓力之下,幾乎沒有意識、也沒有時間去仔細思考自己的興趣、特長是什么,更不會去深入了解每個專業的實際情況是什么,因此在填報志愿選擇專業時通常是跟著感覺走,而這種盲目的專業選擇卻給高校后續的培養過程帶來了一定的影響。
問題1:學生對自己、對專業認知不足,抵觸情緒嚴重。通過調查了解,大多數學生在填報專業時或是因為分數優勢不足只能退而求其次,或是盲目崇拜所謂的熱門專業而跟風,等真正進入大學學習之后,有的發現自己對當時選擇的專業毫無興趣,懊悔不已;有的發現所學的專業與自己的高考選科錯位,如高考選科是物理和生物,專業培養方案中卻還要學習很多化學類的課程,痛苦不堪。
問題2: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競爭力不足。隨著社會的發展,單一的“專才”已經不能滿足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了,培養“寬口徑、厚基礎”人才成為高校普遍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然而,傳統招生模式使得學生一進校就被專業捆綁,所學的課程體系也被這個專業的培養方案框定,難以有機會學習到其他專業的知識,就算可以通過輔修接觸到其他專業知識,也只是蜻蜓點水,學生的知識結構難免單一,培養“寬口徑、厚基礎”人才常常流于口號或形式,無論是學生畢業找工作時,還是在今后謀求更大的發展,都顯得缺乏競爭力。
面對這些問題,高校工作者一直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如制定了轉專業制度,一般是大一結束時,給學生一次重新選擇專業的機會,但是這個機會通常被附加了“成績優秀”等諸多條件限制;再比如設置自主學分,讓學生通過自學等方式拓寬知識面、提升技能,并且規定必須修滿一定的自主學分方可畢業,這種方法的優點在于沒有成績門檻的限制,一定程度上的確能夠督促學生學習課內外的知識與技能,但是自主學分跟畢業資格關聯,對于本身學習有困難的學生而言學習負擔更重,另外自主學分的學習方式是以自學為主,缺少了教師的傳授與督促,學習效果大打折扣,無法達到學校的預期。因此,高校亟需尋找一種更好的方法,能從本質上解決上述問題。
2 大類招生——不分專業招生的第一步
大類招生是指在高校招生錄取時,不再按專業或專業方向來確定招生計劃進行招生,而是按學科(也有按系或學院)制訂招生計劃而進行招生錄取的一種招生模式。這種招生模式下,學生進校后沒有專業的區分,統一學習通識基礎課程,一般在大一結束的時候,根據學生成績、學生興趣以及專業要求進行雙向選擇,實現專業分流。大類招生最早源于北京大學2001年實施的“元培計劃”,“元培計劃”按文、理科招生,在低年級實行通識教育和大學基礎教育,在高年級實行寬口徑的專業教育,之后清華大學、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眾多高校也都相繼實行了大類招生,大類招生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大類招生的具體實施模式有很多種,有的按“基地班”“實驗班”模式招生;有的按院系專業類招生,還有的按學科大類招生。作為高校實行“通才教育”的一種改革方式,大類招生相對于按專業招生而言讓學生有了更加充足的時間去深入地了解自我、了解專業,有效地降低了學生專業選擇上的盲目性;另外通過大類招生對學生在低年級實行大類培養,可以打破專業壁壘,從過去單一學科背景下的專業教育,向多學科交叉、基礎扎實、適應性強的寬口徑人才培養模式轉變,有利于“寬口徑、厚基礎”人才的培養。所以,從某種角度來說,招生模式的改革就是人才模式的改革,而這個改革還將繼續深入下去。
3 不分專業招生
大類招生的優勢已經凸顯,然而盡管如此,大類招生并沒有真正地完全打破專業壁壘,它以學科歸類,相同學科或相近學科的專業之間沒有限制了,但是不同學科之間的專業限制依然存在,因此,還有必要對大類招生模式進行深入改革,努力實現不分專業招生。這里所講的不分專業招生是指高校在招生錄取時,不再細分專業,也不劃歸大類,僅考慮考生文理選科的區別,新生入校后統一按大文科、大理科進行通識教育,二年級以后再進行專業分流。
不分專業招生,讓學生在充分認知專業的條件下有了更多的選擇機會,而不是局限在某個學科之內的幾個專業之間做選擇,專業選擇的盲目性將更低,學生與專業的契合度將更高,必定能學得更好。
不分專業招生,專業之間的壁壘幾乎完全消除,學生有機會接受更多、更全面的通識教育培養,基礎知識將會更加寬泛、扎實。
不分專業招生,有利于學校資源優化重組。當專業設置過于細致時,師資、實驗設備等教學資源難免被分散,不分專業招生有利于高校重新整合這些教學資源,實行有效配置。
4 結 語
不分專業招生是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重要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從同傳統招生模式向大類招生轉變,再從大類招生向不分專業招生模式轉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這期間還可能引發其他矛盾,比如學生管理上的矛盾等等。因此高校要能夠充分認清自己的發展歷史、辦學定位和發展潛能,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
主要參考文獻
[1]鄭超美.本科教育按大類招生及培養模式探析[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
[2]陳向明.從北大元培計劃看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5,4(3).
[3]唐蘇瓊.高校實施大類招生的利弊分析[J].中國高教研究,2009(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