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凌宇
[摘 要]當下新農村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效果,進一步解決了農村問題、農業問題和農民問題,尤其是近年推行的大學生村官政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在農村建設方面,人是關鍵因素,因此,建設一支了解形勢、掌握實情、具備能力、樂于奉獻的村官隊伍尤為重要。基于此,本文從目前新農村現狀入手,芻議當前村官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的角色定位。
[關鍵詞]村官;新農村建設;角色定位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22
[中圖分類號]F32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6-0-02
推行新農村建設以來,黨和國家采取了一系列促進新農村建設的政策和措施,農村的經濟建設和組織結構發生了很大的變革,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水平都隨之提高。現階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已成為我國經濟建設發展的必然要求,黨和國家給予了相當大的重視。
1 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的農村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發展水平的不同,主要分為以下幾種發展類型。
1.1 集體經濟型
集體經濟型農村體制主要體現在:村民進行一定程度的集體經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一些成熟的鄉鎮企業,雖然土地進行了承包責任制改革,但不作為該地區的主要經濟產業。一般這類村莊集體經濟發展程度比較高,社會的制度化和組織化程度也較高,對發展鄉鎮工業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基礎。
1.2 散戶經濟型
散戶經濟型鄉村的經濟發展情況比較復雜,經濟發展水平和程度雖然不如集體經濟型鄉村高,但也屬于發展水平比較好的鄉村,這類鄉村的經濟成分不如集體經濟型村莊統一,一般有聯產承包責任制下發展的農業經濟,有規模情況不同的私營企業和工廠,還有進城務工的打工人員等。由于沒有集體經濟型村莊一體化的經濟政治權威性,各種利益群體的觀念差異和矛盾沖突更為明顯和突出。
1.3 農業經濟型
農業經濟型村莊一般經濟發展情況比較差,主要的經濟成分是進行農業種植,當然也有部分成員投身工商行業或進城務工,但并不是普遍現象,這類村莊社會的制度化和組織化程度也比較低,我國農村大部分地區仍然屬于這一類型。這類地區面臨制度組織建設和經濟建設的雙重任務,經濟發展任重而道遠。
2 新形勢下村干部的主要職責與角色
由文中不同情況的鄉村經濟類型可以得出,我國的鄉村經濟體制還需要進一步調整與重構,這些都需要黨和國家進一步的領導以及相關政策的發布與實施。在進行新農村建設中,村干部的領導能力是關鍵因素,在新形勢下村干部的角色定位、職能劃分、工作能力,關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水平的高低。
2.1 落實政策的宣傳者
在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黨和政府會有很多政策發布,村干部需要作為政策的宣傳者,帶領大家進行政策的學習,同時以身作則執行黨的政策,如果村干部不能做好落實當前國家政策的工作,會造成村民不了解黨和國家的新形勢,也無法在日常勞動和生活中進行貫徹和落實。
2.2 發展經濟的引領者
村干部帶領村民發展經濟是最為重要的一項工作內容,尤其是在農業經濟型村莊中,村干部對村里的自然情況和經濟情況較為了解,能結合村內情況,為村民找到致富門路,帶領村民發展經濟,如果村干部不能協助村民大力提高經濟水平,會導致村民對村干部乃至黨和國家產生不滿的情緒,影響村干部未來工作的開展,造成地區內不穩定。
2.3 產業結構的調整者
村干部首先要對村內的各種自然情況、人文情況和當地的市場情況了然于胸,調整好村內的產業布局。農業經濟型村莊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村干部要積極進行探索,調整經濟產業結構,根據地方以及市場的特點,尋找和發掘村內的優勢產品并作為主導產業,幫助村民尋找經濟發展的方向。
2.4 先進技術的引進者
由于我國現階段的農村文化科技水平欠發達,因此很多村民對外界的優秀技術并不了解,這時就要村干部率先引進先進技術和經驗,找到致富門路,幫助村民了解市場動態,推廣適合村內發展的項目等。
2.5 基礎設施的建設者
在農村生產、經營、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基礎設施不完善的情況,這時需要村干部組織村民進行維修和建設,在村民自愿的情況下,通過集資或投工的方式來改善村內的條件,特別是在村內文化設施建設方面,村干部要進行積極宣傳,做好新時代農村信息網絡的建設,鼓勵和宣傳電子商務。
2.6 困難農戶的扶持者
村內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存在一些困難家庭,對于這些有困難的家庭,村干部要積極進行走訪,了解該家庭困難的真正原因,如殘障、疾病、災禍、經營失利等,還要格外關注他們的生存和發展,依據其困難原因和各自的條件,努力幫助他們解決困難,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
2.7 維護穩定的管理者
作為一名村干部,一方面要為鄉鎮政府做好協助工作,宣傳和帶領村民積極領會、配合鄉鎮政府下達的各項政策及要求;另一方面也要做好村民的工作,協調村民間的人際關系,維護村內的穩定團結,以獲得村民的支持與幫助,構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村風,改善村容村貌,這對日后村內相關工作的開展具有一定的幫助作用。
2.8 提高素質的教育者
目前,我國農村勞動力的素質較為低下。據調查,我國的農民文盲率占10.3%,受過職業技術培訓的農村勞動力僅占農村勞動力的15%左右。由于勞動力的素質較為低下,造成很多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手段不能迅速進行推廣,導致我國農村生產效率低下,生產科技推廣緩慢,基于此,村干部要以身作則,帶領和組織村民進行科學文化的學習,了解先進的生產科學技術,幫助村民認識到知識的重要性,提高村民的素質。endprint
3 對于村官的建議
新的時代賦予了村官更重要的使命和責任,但目前我國的村官隊伍仍然不盡如人意,普遍存在年齡結構不合理、文化程度偏低、思想觀念陳舊、法制觀念淡薄等情況,所以很多地方長期發展不起來,“等、靠、要”的現象嚴重,“小官巨貪”頻出,社會矛盾尖銳等都與中央的精神和政策相違背。因此,各級黨委、政府應該高度重視,加強頂層設計,完善體制機制,盡快建立更加符合時代要求的村官選聘制度。
3.1 解放思想,大膽啟用優秀青年
村官要摒棄論資排輩的思想,對年紀輕、素質好、能力強的干部要及時充實到村領導班子中;要放下偏見,重點關注外出務工青年,他們在外出務工時受到了鍛煉,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因此,村官要動員、引導他們在農村建功立業。在黨章和有關法律的框架下,實行“公推直選”、競爭上崗,使一些年輕有為的青年得到施展才華的機會。
3.2 選派企事業機關干部和大學畢業生到村任職
按照規定和有關程序,委派相關方面的有識之士到村任職,一方面有利于改善村干部年齡、文化結構;另一方面也可為他們提供到基層鍛煉的機會。大學生跟當地沒有利益瓜葛,又會帶來新的思想和視野,且各地的實踐證明這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3.3 加強培訓,鼓勵繼續教育
對村干部的培訓應納入基層工作目標管理體系,加大考核力度。相關村官要充分利用黨校和各類社會資源,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村干部培訓班,學習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市場經濟知識、有關法律法規、農業科技等方面的內容,努力提高村干部的整體素質。目前,面向農村的繼續教育渠道很多,相關人員可采取“財政撥一點,村里貼一點,本人拿一點”的辦法解決其學費,有計劃、分層次地選派年齡較輕的村干部參加學歷培訓,不斷提高村干部的專業知識和理論水平,以適應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的需要。
3.4 建立激勵約束機制,形成爭先向上的工作氛圍
一是對村干部實行崗位目標管理,把村干部的各項工作量化,嚴格考核,按個人崗位目標完成情況確定績效。二是在政治上關心,加大在村干部中選拔鄉鎮公務員的力度,選配鄉鎮機關部門負責人時可要求其具有村干部的任職經歷。三是評先表彰,縣、鄉每年都要組織開展評選表彰村干部的活動,形成爭先創優的氛圍。
3.5 精簡人員,優化村干部隊伍
一些地區的實踐證明,圍繞建立一支精干、勤政、廉潔、高效的村干部隊伍,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標準,通過定崗、定編、定員、定責、定酬,優化結構、規范管理、增加薪酬,對穩定村干部隊伍、提高村干部的工作效率和村班子的整體功能,可起到積極的作用。
3.6 完善輪崗制度,建立勝任力模型
農村基層工作是復雜的,為盡量村官避免陷入裙帶關系,相關人員應在現有相關制度的基礎上,完善定期輪崗制度,嚴格執行,使村干部能夠輕裝上陣,集中精力開展工作;同時相關人員還應從學歷、能力、業績、民主測評等多個維度建立勝任力模型,形成評價機制,吧評價結果作為村干部輪崗的重要依據,也可作為“能者上、庸者下”的重要依據。
4 結 語
在“十三五”的精神指導下,我國農業技術和生產力將實現質的飛躍,基層民主進程將實現大踏步跨越,而這一切都要求村官要明確自身的角色定位,在偉大的時代里鑄就農村的中國夢。
主要參考文獻
[1]寧慧.新農村背景下大學生村官文化功能研究——以臨汾市為例[D].臨汾:山西師范大學,2014.
[2]戴芳.對大學生村官政策中各主體角色定位的思考[J].天水行政學院學報,2013(3).
[3]項偉.大學生“村官”的角色定位問題研究——以張家港為例[D].蘇州:蘇州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