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望
【摘 要】加強學生的美育教育,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世紀型人才,成了當前素質教育的當務之急。而歷史學科的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只有在日常教學中貫徹美育教育的原則,把教學與美育結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就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美的欣賞能力,養成良好的審美習慣,形成正確積極的審美觀,才能“把美感和許多世紀以來創造的美變為每個人心靈的財富”(蘇霍姆林斯基語),從而進一步促使學生養成高尚的品德和情操。
【關鍵詞】美育;教育;審美
一、堅持美與善相結合,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歷史學科講述的是人類社會所存在過的社會人物,曾經發生的社會事件和社會現象,也就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歷史。這其中蘊藏著大量豐富的社會美。“社會美是以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的善”(摘自《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善在社會美中占有突出的重要地位,它是社會美的本質和基礎。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美是一種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為它是善。”(摘自李戎《美學概論》)因此,人們對社會美的評價和欣賞,更側重理解它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倫理道德規范。我們在日常教學活動中,也要把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現象同社會的善聯系在一起,看它們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規律和倫理道德規范,是否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把具有社會功利性的善同歷史的社會美緊緊結合在一起。
在我國長達五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特別是漫長的封建社會,由于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那些沒有精神生產資料的人的思想,一般是隸屬于這個階級的”(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所以這些腐朽的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會對勞動人民產生很大的消極影響,甚至會在某一歷史階段成為社會的主導思想。對于我們這些未成年的學生,他們還沒有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分辨能力很差。這些腐朽的審美趣味可能對他們產生腐蝕作用。例如:中國古代社會中,女子裹足,這原是宮廷統治階級視女性為玩物,歧視女性的產物,但后來也為下層勞動人民所接受,明清話本小說中常有“三寸金蓮”、“一鉤新月”之類的贊美描寫,甚至有了“抱小姐”的奇聞。如果把這些腐朽的審美趣味,不加分辨,不把它們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下傳授給學生,就很有可能使學生形成畸形的審美觀。
教材中出現的歷史人物,歷史現象和歷史事件,課本中只做了客觀性敘述,并沒有表達出思想傾向。只有挖掘出其中有益的部分,慢慢啟發引導學生,才會形成正確的審美觀。正如魯迅先生所指出的,“同樣一部《紅樓夢》,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謊言家看見宮闈秘事”(摘自《魯迅全集》)。如果不加分辨的引導學生,他們就不會理解賈寶玉、林黛玉、晴雯、琪官等人在強大的封建勢力面前進行不屈不撓斗爭的崇高美,形成不了正確的積極的審美觀。
二、利用課堂主渠道,對學生滲透美育教育
歷史課堂教學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機會,只有善于挖掘,才會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接受美育教育,才會引導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在不知不覺中形成正確的審美觀。“對于我們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羅丹語),教師所需要和練就的也就是這樣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
1.利用直觀教具,使學生感受形式美
歷史教學中大量的直觀教具都具有豐富多彩的形式美,如商周時期青銅器的模型、戰國時漆器的模型等。這些教具本身都存在著形式美,但這種形式美實質上都是人類實踐活動中沉積的成果,它仍然或多或少的忽隱忽現的蘊涵著這樣或那樣的社會內容,啟示或傳達著某種觀念或信息。要使學生感受其中的形式美,就必須幫助學生理解其中忽隱忽現的社會內容,理解這種“有意味的形式”的豐富內涵,從而受到美的熏陶。例如我們在向學生展示商代卓越的青銅藝術時,就有必要對學生進行如下的引導“青銅器的花紋中有一種怪獸叫饕餮,它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又是保護的神祗。它對異族部落氏族是危懼恐嚇的符號,對本氏族部落又具有保護的神力,這種雙重性的宗教觀念、情感和想象便凝聚在如此怪異獰厲的形象之中。”“它威嚇、吞食、壓制、踐踏著人們的身心,但當時社會必須通過這種血與火的兇殘、野蠻、恐怖感力來開辟自己的道德而向前跨進。”(摘自李澤厚《美的歷程》)。這樣學生就會理解青銅器皿上所蘊含的巨大社會內容,從而體驗到那個動輒殺戮千百俘虜奴隸的兇殘,也就會產生巨大的恐怖、抑制感,這正是一種崇高的形式美的審美感,也就完成了美的教育。
2.從教材內容中進行社會美的教育
在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廣大的人民群眾為反抗殘酷的剝削與壓迫,為抵御外來侵略,展開過無數次可歌可泣的斗爭。而他們的這種為爭取人類的自由和解放的斗爭,符合社會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符合人類的倫理道德規范,也就是以感性形式表現出來的“善”。對部分美的引導與欣賞能力的培養,是社會美育的核心部分。
對這種社會美的引導與欣賞,要把它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中,同其他歷史人物做對比,從多方面進行剖析,理解他們斗爭的艱巨性、重要性,他們思想品質的高尚,從而使學生感受到那崇高、壯烈的美,受到美的教育。
3.充分發揮文化史的優勢,進行藝術美的教育
歷史教材中用了大量的篇幅講述了文化史,涉及到文學藝術的各個領域,如繪畫、雕塑、音樂、舞蹈、詩歌、小說等。如果在教學活動中對這些藝術活動的基本知識加以指點,引導學生從內容形式的各個方面進行美的欣賞,就會提高他們的藝術修養,讓學生得到美的教育。
總之,中學歷史教學加強美育教育已成為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我們只有充分利用一切機會,把握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才會使學生形成正確積極的審美觀,才會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棟梁之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