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益
[摘 要]新加坡高校的后勤服務具有高度社會化、市場化、規范化、人性化等特點,本文通過對南洋理工大學后勤服務體系進行剖析,對比我國高校后勤的特點,并為進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提供參考和建議。
[關鍵詞]高校;后勤服務;改革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159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6-0-02
高等學校具有培養人才、創新知識、發展科學、服務社會的職能和作用,這些職能和作用是通過系統的教學活動、科學的管理活動、創新的科學研究等來實現的,而這些教學活動、科研活動、管理活動的組織運行均離不開后勤方方面面基礎性和保障性工作的支撐。筆者有幸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以下簡稱“南大”)研修數月,因此,對以南大為代表的新加坡高校后勤服務模式進行了研究,希望通過兩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模式的比較,為國內高校進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提供一定的啟示和借鑒經驗。
1 南大后勤服務基本情況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主校區云南園校區位于新加坡西部,占地面積200公頃,綠化面積約占43%。學校現有3.3萬余名在校生,在職的教職員工6 800余人。云南園校區目前共有180棟樓房,建筑面積110萬平方米,共有13個餐廳,分散布局在主要的教學區和宿舍群周邊;在教學區內還有咖啡吧、電子商品商店等配套服務設施,在人流密集區域還設置有學習用品、飲料、食品的自助售貨機。云南園校區內有醫療診所2處,托兒所1處,小型百貨超市(連鎖店)多處,還開設了4條線路的校園交通車,用于校內擺渡、學校與市政交通系統的接駁。
南大后勤管理服務方面實行了非常集約的大部制模式,減少部門交叉、提高管理效率,后勤部門定位在管理部門。其中,發展與設施管理處具體負責學校的基礎設施及大樓建設、資產管理、現有設施設備的維修及采購、校園綠化,以及各類建筑內部或公共區域的保潔;住宿與輔助服務處具體負責學校學生宿舍、食堂及商鋪管理、保衛和交通服務等工作。
2 以南大為代表的新加坡高校后勤服務工作的特點
2.1 高度社會化的工作體制
南大后勤服務工作采取了全面的社會化運作,所有的后勤服務項目均通過公開招標的方式,委托給不同的社會專業公司,學校根據合同協議付費購買服務。此外,學校醫療衛生服務采用了委托或聯辦的方式,其中,一處為委托社會醫療機構經營,一處為校方與北京中醫藥大學聯合舉辦的中醫診所;校內托兒所、超市等也是委托社會公司承辦。
2.2 成熟的市場化運作模式
南大的后勤服務項目通過公開招投標,確定服務企業。由于當地成熟的市場經濟體制和透明公開的價格形成機制,學校在簽訂服務外包合同時做到了標準明確、價格明晰,確保了學校在服務引進、后期管理監督、強制退出等方面全過程占有相對主動權。此外,學校針對同一服務業態通過引入多個社會企業參與,提高服務的檔次和豐富服務的內容,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有效地防范經營風險。
2.3 規范化的服務質量監督體系
由于有成熟的社會監管體系,因此南大在服務質量監督方面并不需要投入過多的精力。校內各業務部門委派相應的項目經理通過抽查工作頻度、召開月度會議以及現場監督工作等形式,對每一個外包項目按月度進行檢查、抽查及有關監督工作。對于服務項目的工作質量考核,學校主要是評估服務商的表現是否達到合同約定的標準、師生用戶的投訴率等。
2.4 人性化的后勤服務范疇
南大將主要后勤服務工作內容承包后,投入更多的精力在管理人性化、精細化方面。比如,校內餐廳基本依據教學區和宿舍群進行分布,以相對就近的原則坐落在校園各個角落。每個餐廳充分考慮多種族、國際化因素,讓師生可以就近品嘗全球各地的美食,餐廳基本實行全開放管理,就餐后還是自習室、研討室等。校方還充分利用教學科研大樓、學生宿舍的大廳、走廊等公共區域“灰”空間,巧妙布置了不同類型的活動區、學習區,設置了咖啡吧、休閑茶室,配置了自動售賣機、風扇、插座等人性化服務設施。
2.5 綠色校園的工作理念
南大十分重視綠色校園建設,將提高能源效率、水資源利用效率、環境保護、室內環境質量,以及其他綠色特點和創新等作為工作重點,在新建和改建校園建筑物中充分利用自然能源。學校投入資金開展校園E-10節能減排項目,為新的環保節能技術和措施提供試驗基地;采用先進技術和管理理念,實現提高單位能效比,降低能源消耗的目標。校內隨處可見LED照明燈具,大樓屋頂太陽能光伏和光熱模塊,室內冷輻射吊頂,變頻變壓電梯,洗手間“細水式”水龍頭,充分體現節約不浪費。
3 新加坡高校與我國高校后勤服務模式的比較
3.1 思想觀念方面
新加坡作為發達國家,市場經濟觀念比較成熟,因此有償服務的概念較為普及。我國高校普遍缺乏校園生活后勤市場化、有償服務的思想,無償性、福利化的后勤服務思想仍然存在。
3.2 社會環境方面
新加坡具備完善的后勤社會化市場機制,由政府對其進行宏觀調控,并制定了嚴格的法律對行業進行規范和監督;高校的后勤服務設施也完全面向社會開放,承擔社會公共服務的職能。我國相關服務產業發展尚不完善,社會還沒有擔當起高校后勤社會化的主體責任,后勤服務行業的監管、扶持等有關政策問題尚不清晰。
3.3 管理運行機制方面
新加坡高校的后勤服務通過服務競標外包的形式,由社會經濟實體承擔,采取集約化經營、連鎖式服務,學校僅對社會經濟實體進行監管。我國多數高校還沒有完全脫離“學校辦后勤、辦社會”的模式,服務經費來源單一,服務福利型、消費封閉型的運作模式依然存在,缺乏足夠的市場競爭和激勵機制,致使后勤市場建設進展遲緩,資源配置和服務結構不甚理想。endprint
3.4 工作內容方面
新加坡高校在校內為師生提供了與學習、生活相關的服務。而我國高校不僅要提供包括餐飲、住宿、交通、供水供電、維修養護、環境管理等常規服務外,很多學校還自行承擔了通訊網絡、幼教服務、醫療衛生、商貿、酒店賓館等社會服務功能,這些項目大多由學校自主運營,負擔重、壓力大。
3.5 運行經費方面
新加坡的大學實行嚴格的預算管理制度,后勤管理部門在每年兼顧到通貨膨脹因素,以及用工成本的增長對上年預算進行3%~5%的調整后上報,由學校撥款投入,經費十分充足。我國高校承擔了過多的社會服務職能,致使大學辦后勤、后勤辦社會;福利性、政治性、穩定性等特有性質及伴隨而來的不講成本效益,使成本高、浪費大的現象時有發生。此外,我國高校對后勤的投入不足,與市場經濟無法掛鉤,也是制約后勤服務質量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
3.6 工作隊伍方面
新加坡對許多行業都有嚴格的從業資格準入制度,高校后勤服務因涉及工程、水電、法律等方面的范疇,因此相關從業人員必須具有從業執照,持證上崗;同時由于服務外包,學校無需承擔人力支出及勞務用工風險。而我國高校后勤服務管理干部大多是政工干部出身,專業技術能力等不高;基層一線服務人員的學歷、素質普遍偏低,大多沒有接受過專業技能培訓;人員引進根據學校政策實行“一刀切”,編制、待遇差別等問題嚴重影響了隊伍的穩定性,人員隊伍性別、年齡結構不合理;大量外聘用工造成了勞資矛盾,帶來了巨大的勞務用工風險。
4 新加坡模式對我國高校深化后勤社會化改革的啟示
通過對以南洋理工大學為代表的新加坡高校后勤服務工作的全面分析,深入對比兩國高校在體制機制、服務內涵等各個方面的異同,使國內高校后勤人更加清楚地認識自身的優勢和不足,促使高校在充分吸納新加坡高校在后勤方面部分先進做法的同時,更加充滿信心地面對新一輪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挑戰。
4.1 我國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要堅持中國特色,因地制宜、因校制宜
我國高校十幾年的后勤改革實踐確保了高等教育的跨越式發展,說明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方向是正確的。我國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這樣的管理體制決定了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必須在學校黨委、行政的統一領導下進行。至于高校后勤采取何種組織模式,只是改革的外在表現,不是實質、內涵;在眾多改革模式中也沒有哪種模式就是標準或范本,因此,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關鍵在于是否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否能為學校發展提供有效的后勤保障服務功能。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發展程度不同,各高校情況也不盡相同,因此,高校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從國情、省情、校情出發,妥善處理好后勤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堅持從有利于后勤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提高,有利于學校發展的原則,積極探索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符合地域特點、符合學校自身特點的后勤保障工作體制機制,選擇適合自己的后勤社會化模式。
4.2 堅持后勤服務的教育屬性和公益屬性,政府發揮宏觀調控作用和學校承擔主體責任
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需要成熟合格的市場提供服務,由學校自主選擇競爭性群體進入學校進行服務。一方面,校園市場與社會市場不同,雖然也遵循市場經濟規律,但更要遵循高等教育規律,體現公益性,并要承擔維護學校安全、穩定的責任。社會企業要了解和熟悉高校的特點,在保證經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效益,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各級政府部門的宏觀調控作用和行業實體監管作用,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制定服務標準、準入機制和公益補償機制等,培育專業化企業,促進高校后勤服務市場良性、有序發展;另一方面要堅持學校對后勤服務的主體責任,繼續加大對后勤保障服務工作的投入,在人、財、物方面給予長期支持,以量變促進質變,從根本上提高后勤保障服務的質量和水平。
4.3 堅持以學校為主體,合理引入社會競爭機制,培育高校后勤服務市場
我國高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后勤服務上,是原因擔心社會經營單位缺乏誠信,影響學校的穩定。有些社會企業在進入高校市場后一味追求經濟效益,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高校后勤服務的聲譽和社會化改革效果。因此,積極營造高校后勤服務社會企業誠實守信的社會經營環境,迫在眉睫,一方面,需要完善相關準入行業機制體制,創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戒力度,從而促進社會企業進校服務水平、質量的提升,形成高校后勤服務工作良性競爭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后勤服務也必須逐步適應市場經濟的需要,在條件成熟時,積極鼓勵校內后勤企業與社會企業一起競爭,接受市場經濟的檢驗,促進學校后勤服務工作全面提升。
4.4 強化工作人員隊伍建設,夯實風險防控體系
高校要深挖現有干部職工的潛力,加強崗位業務技能學習,掌握政策及專業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做到融會貫通,也要在編制允許的前提下,積極引進適合崗位工作的專業人才,逐步建立專業化的后勤保障服務工作團隊。學校層面也要針對校內后勤服務的不同部門、不同崗位,實行科學的選人用人機制。同時,針對目前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風險,加快對后勤服務用工方式的改革,促進社會企業參與后勤服務,從而適度減少自聘、外聘員工,有效規避用工風險;加強后勤資金、經營性資產的監督管理和風險防控,以完善的制度建設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