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春燕
【摘 要】在“互聯網+”背景下,學界和業界必須互相取長補短,聯手打破鴻溝,秉承開放式的教學理念,去研究高校傳媒人才培養的路徑。在核心課程群建設、合作形式、師資互通等方面展開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才能真正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關鍵詞】互聯網+;校媒融合;新聞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本文是山東省十三五教育科學規劃資助課題《新媒體時代高校藝術社團建設與管理模式研究》的階段成果(項目編號BYA2017002)。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互聯網從以用戶生成內容為主導的web2.0模式進入到以人工智能、3D技術、虛擬現實為代表的web3.0模式,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信息流通方式,極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開啟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作為和互聯網密切相關的傳媒行業,技術的發展倒逼行業的變革,同時也給擔負著培養媒體行業后備人才的高校提出了重大課題。如何應對“互聯網+”時代提出的挑戰、人才培養是否符合產業期待,成為高校教學改革議論的焦點。筆者認為,只有和傳媒產業對接,將其放在“互聯網+”背景下去研究高校傳媒人才改革的路徑,才能有利于高校新聞人才培養。正如喻國明教授所說,“傳播實踐的主流媒體,或者叫帶頭性媒介,已經歷史性地開始從過去的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轉移到了互聯網。誰能抓住互聯網研究,誰就能夠引領傳播學”。[1]面對這一重大課題的挑戰,單靠高校一方的單兵作戰顯然有些力不從心,在高校新聞專業轉型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緊跟行業動態,吸納行業資源進行資源整合,因此,校媒融合能夠結合學界和業界的優勢,彌補各自的不足,實現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的有效對接。
一、新聞專業教學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家應用型本科教學改革方向性的明確,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重要環節。但是,我國大多數應用型本科新聞專業在面臨層出不窮媒介新形態的挑戰時,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些問題,如:高校新聞專業教師大多接受的是傳統新聞傳播理論的學習,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媒體,他們感到“惶恐”和“茫然”,業界在“變”,新聞專業教育又該如何“變”?新聞專業教師又該如何轉型?學界對業界缺乏有效了解,對媒介融合的生態環境缺乏感知,使得實踐性教學內容跟不上媒介融合時代的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業界的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有行業實踐經驗的“雙師”型和有創新創業經驗的教師嚴重缺乏,忽視核心課程的建設,是導致新聞教育與行業存在脫節的直接原因;忽視實踐場所的建設,實習基地建設滯后,實驗室和實踐教學場所缺少有效管理和資金投入。
二、基于校媒融合的新聞人才培養思路
首先應該更新教育理念。互聯網本身是開放性的,在web3.0時代,具有“三廣+三跨”即“廣域的、廣語的、廣博的、跨區域、跨語種、跨行業”的特征,因此,新聞專業人才培養也要有開放性的教育理念,新聞人才培養首先要面向媒體行業,了解媒體動態,要積極和媒體尋求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在媒體融合進程中,互相取長補短,以開放的心態面對人才培養模式的變革。其次,當今的媒體生態環境是開放的、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是逐步專業化、細分化的,單靠新聞專業教師無法做到培養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這就需要打破學科壁壘,跨學科資源整合課程。借助媒體行業的實踐性優勢,引進行業優勢師資,同時整合校內其他學科的優勢資源來彌補本專業師資的不足,共同打造適應“互聯網+”的新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三、基于校媒融合的新聞人才培養策略
由于媒介環境的變化,媒體需要多種能力的人才,尤其是新媒體人才和經營管理型人才,而高校大多延續傳統的以采編為主的新聞人才的培養模式,畢業生的職業素養往往達不到行業要求,導致人才供求關系失衡。學界具備理論研究的優勢,為業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但存在師資實踐能力不足、學生缺乏實踐平臺的問題;業界能夠補充學界師資實踐能力不足的缺點,同時擁有平臺和媒體資源的優勢,但是存在人才后備軍缺乏的問題。因此,學界和業界必須互相取長補短,通過雙方的密切合作,形成良性互動,打造產、學、研聯動機制,從而培養出創新性的新媒體人才,共同應對媒體融合時代的挑戰。
(一)校媒全面合作,整合資源,打破壁壘,進行跨學科、跨行業的核心課程群建設
在借鑒其他新聞學院的人才培養模式、深入調研本地區傳媒行業發展動態的基礎上,整合學校相關學科教學資源的同時吸納媒體行業的師資,建設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為核心的跨專業、跨學科核心課程群。在這方面,臺灣世新大學副校長陳清河進行了一系列核心課程群建設的探索。他提出了新聞與傳播學科發展模式的多元觀點:要順應全媒體發展趨勢,必須開始培養能綜合運用多種媒介和終端,全天候、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傳播內容的全媒體運營復合型人才;讓學科內容涉及到經濟學、政治學、管理學、法學、文學、歷史學以及自然學科等,跨學科教學與課程設計是必然。他引用經濟學家約瑟夫·熊彼特的“創造性破壞”理論來形容新聞傳播學的發展新趨勢,即革新和創業導致行業內部演化的工具以摧毀舊模式,開啟全新模式。在此理論基礎上,他提出了文字與多媒體創意、營銷管理與溝通、數字融合與創新管理、溝通與新媒體創新、全媒體與創意經營課程等核心課程群,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建立多層次、多形式的校媒融合的合作模式
高校要進行實踐教學環境建設,本著“互贏互利”的原則,和媒體建立長期的合作模式。
1、利用學校內部學生社團或實習基地,可以嘗試成立“校媒融合工作室”,把媒體的某個欄目以項目的形式分發給“校媒融合工作室”,為媒體定制內容,讓學生成為媒體平臺的內容生產者,成為項目運作的經營管理者。
2、以某個媒體為中心打造一個輻射全省的內容傳播平臺,打通省內校園媒體,形成一個高校媒體聯盟。在這一方面做得比較典型的是山東省教育電視臺,他們分別于2015年和2016年聯合山東省有關高校成立“青春中國”高校聯盟和“新媒體”聯盟。通過省教育電視臺的“教育新聞”等欄目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在山東省內打造了一個高校學子分享作品、學習交流的傳播平臺,讓傳媒專業的學生作品有機會登上衛視,不適合電視播出但個性鮮明的作品在“新媒體聯盟”的新媒體平臺進行推廣。聯盟成立2年半的時間里,它不僅提高了學生創作作品的積極性,推動了高校教學質量的提升,同時,“教育新聞”欄目也因吸納了大學生極具創作力的元素使得欄目具有青春氣息,而獲得了良好的收視率,欄目改版獲得成功。
3、利用線下活動,形成媒體和高校的互動。由于媒體的接納能力有限,無法一次接收數量眾多的實習生,但是在大型的線下活動,如濟南園博園長跑活動、城市天使海選活動等,往往也面臨人手不夠的情況。線下活動對接很快成為校媒雙方合作的結合點,為學生提供了更多接觸社會新聞的機會,學生近距離感受新聞現場,在參與新聞采寫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技能,增強了學生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認同感,實現了校媒雙方的合作共贏。
(三)加強人才交流互通,培養“雙師”型高校教師
近幾年,高校逐漸認識到教師實踐能力不足成為學科發展的瓶頸,提倡“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當務之急應該是和媒體建立合作機制(如圖1),互派人員,這樣不僅可以解決高校教師實踐能力弱的問題,同時也可以利用高校教師的理論研究優勢指導業界實踐的進步。學界還可以和業界在媒體融合等重大攻關課題上,在人才培養方案、核心課程群建設、實踐教學模式、實踐基地建設等方面和媒體開展深度合作,真正做到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教學與科研的互補,共同為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培養理論和實踐兼備的優秀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張天培.互聯網,新聞傳播學教育的基本邏輯——喻國明訪談錄[J].新聞戰線,2016(13).
(作者單位:山東管理學院人文學院)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