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海波
【摘 要】在卓越新聞人才計劃中,注重學生應用和動手能力的培養,使之具有從事媒體,尤其是新媒體職業的綜合能力,是新聞教學中的重要環節。通過模塊化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教學內容和方法改革以及實踐平臺的建設,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技能實訓,落實行之有效的實踐教學,達到培養具有較強的社會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的應用型新聞人才的目的。
【關鍵詞】卓越新聞計劃;實踐教學;人才培養
【基金項目】安徽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項目“卓越新聞人才教育培養計劃”(項目編號:2013zjjh031);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質量工程教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校媒、校企深度融合創新型新聞人才協同培養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6jyxm0868)。
2013年,合肥學院新聞學專業獲批省級卓越新聞人才教育培養計劃,以專業教育適應社會需求為導向,以實踐教學體系“一個目標、兩種能力、三個原則、四個結合”為圭臬,以“增強學生兩個方面能力:實踐應用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為旨歸,[1]構建符合本院實情的實踐教學體系,深化實踐教學內容與方法改革,著重培養學生應用和動手能力,以適應社會對應用型新聞人才的需要。
一、模塊化課程體系與實踐教學相銜接
(一)人才培養方案設計:以能力輸出為導向
合肥學院在辦學上借鑒了德國應用科學大學的經驗,實行模塊化教學改革,不再是傳統的學科本位模式,而是將“任務模塊”(Modules of EmployableSkills)與“能力模塊”(CompetencyBased Education)交叉,堅持“通識課實用、學科基礎課適用、技術基礎課管用、專業課能用”,[2]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方案,其形成主要分為三個階段:
1、專業應用能力要求及能力要素確立
我們根據社會調研與網絡大數據整理發現,新聞學專業就業面向九大崗位群:一是報紙期刊編輯、記者;二是廣播電視主持、編導、記者;三是企業宣傳媒介(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編輯、記者;四是網絡主持、編輯、記者;五是網頁設計、制作、美工;六是廣告主管;七是廣告文案;八是文化傳播、創意、策劃;九是機關、企事業單位企化。結合本專業本科教學的要求、師資和實驗室建設情況,確定了新聞學專業(網絡新聞方向)的十大專業核心能力:一是文學鑒賞與審美能力;二是新聞專業基礎能力;三是新聞采寫能力;四是數字影像采集能力;五是數字編輯與制作能力;六是新聞評論能力;七是策劃創意能力;八是媒介經營管理能力;九是調查分析能力;十是人際溝通能力。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優化分解成相應的能力要素與實現途徑。
2、能力要素封裝與專業模塊構建
我們將新聞學專業相關聯的能力要素、培養能力要素所需的知識和知識的應用,先封裝組合成大的模塊,再根據每個“大模塊”內不同階段、不同方面的任務與目標,將其分解成由淺入深、環環相扣“小模塊”,每個小模塊都對應不同的“能力要素”,最后形成一個個“教學模塊”。
3、形成模塊化人才培養方案總體框架
根據新聞學專業能力和支撐知識前后續關系的教學規律,將按專業能力構建所有模塊,科學、合理地分配在合適的學期,構建成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總體框架。
(二)模塊課程體系構建:重心傾向實踐教學
在模塊課程體系構建中,重心傾向于實踐教學,“應用型人才區別于學術型人才培養的關鍵點是應用型人才強調的是知識的串聯和解決實際問題的綜合能力,實踐教學成為人才培養方案的重點。”[3]我們在課程設置上,對課程進行加大、增補、壓縮和拓展等動態模塊化體系改造,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1、加大實驗實訓,實行“3+1”模式
根據延長實習時間、加大實訓體量的內因和校外企業(媒體)不愿意接受短期實習的外因,我們自2013年起,引入工科培養模式,開始施行“3+1”卓越新聞人才培養方案,即3年校內學校學習,1年企業(媒體)培養。前3學年學生在校內學習專業理論和實踐課程,第4學年則在相關企業(媒體)頂崗實習。
2、增補與數字新媒體最新發展相適應的課程模塊
隨著數字媒體日新月異的發展,我們在保留傳統新聞教育核心課程外,增補設置了網絡傳播、平面設計制作、網頁設計與制作、3Dmax設計、動畫設計制作、視頻非線形編輯技術、Photoshop設計等。
3、壓縮理論課程
在新聞學理論課程設置上,我們打破傳統教學過分重視理論系統性的原則,克服理論教學學時遠大于實踐教學學時的弊端,對理論課程數量與學時作了壓縮,追求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知識適用”的目標。
4、拓展實踐課程模塊的比重
2012年教育部等七部門制定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要求“各高校要結合專業特點和人才培養要求,分類制訂實踐教學標準,增加實踐教學比重,確保人文社會科學類本科專業不少于總學分(學時)的15%、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不少于25%、高職高專類專業不少于50%,師范類學生教育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4]目前我們實行的“3+1”卓越新聞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實踐課程和實踐教學占了總學分(學時)52.8%以上的比重,而且企業(媒體)實踐不少于一個學期。
二、實踐教學改革與專業能力培養相統一
(一)多元化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與使用
突破傳統教學中以講授法為主,綜合運用項目教學法、案例討論法、實驗法、參觀法、調查法、實習法、練習法、探究法、基于問題學習法、互動法、自主學習等方法,并輔以多媒體教學、仿真模擬教學、媒體訓練、媒體現場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手段,實現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融合創新,扎實提升學生的全媒體實踐應用能力。
(二)以“項目驅動”的自主性實踐教學
激發學生專業興趣、問題意識,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激勵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式學習,是應用型人才培養中不可忽視的重要方面。為此,新聞專業開放實驗室,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有機融合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教學,增加綜合性、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積極探索基于“項目驅動”的自主性、探究性的實踐教學方法改革。endprint
(三)構建復合型師資體系
最近幾年,本專業通過“外引”、“內轉”和“走出去”三種方式有效的優化了專業師資隊伍結構,從而保障了模塊化教學實施:一是“外引”。一方面聘請一批如合肥晚報、合肥電視臺、萬家熱線等媒體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10余位客座教授、外聘教師前來講座、授課;另一方面,根據中宣部“高校與新聞單位從業人員互聘‘千人計劃”實現校媒人員“雙聘雙掛”,已有6位媒體的高層管理人才來本專業進行模塊任務分解(每學期人均最低課時量不低于20)。二是“內轉”。對所有專業教師通過外出培訓或學習等方式轉成能適應模塊化實驗教學的“雙能型”教師。三是“走出去”。有計劃地選派教師去媒體、企業掛職或出國訪學,本專業已有多位教師先后赴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進行了訪學,多位教師赴媒體進行掛職鍛煉。
(四)自主學習與第二課堂建設:“一社四團隊”
借助本專業校企合作嵌入實驗室“創意工廠”及中文系實驗中心,搭建“一社四團隊”:“一社”,即創想社;“四團隊”主要包括:視音頻制作團隊、平面設計與制作團隊、廣告策劃與創意團隊、微傳播與微營銷團隊。在此基礎上借助企業項目、“校園零距離”、“合院新報”等幾個實體項目,推動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第二課堂建設。
(五)面向能力考核的結構調整和模式創新
課程模塊化實踐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是面向能力輸出導向的轉變,必然映射到課程考核結構調整和模式轉變:增大對學生實踐考核的比例,用以推動學生實踐和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結合我院特色,新聞學專業模塊實行“N+2”考核模式:“N”為平時成績(50%),包括“實驗成績(20%)+課程作業(10%)+自主學習(20%)”;“2”包括“期末考試(40%)+讀書筆記(10%)”。
三、實踐平臺建設與全技能實訓相融通
(一)三級實踐平臺架構
合肥學院新聞專業教學實踐平臺為三級架構:“課程實驗→校內實踐→媒體基地實習”,讓校內與校外、課堂與課外實踐相銜接。
1、全媒體實驗教學平臺
2009年8月至今,合肥學院新聞傳播全媒體實驗教學平臺已完成一至三期工程建設,總投入達500余萬元,總面積約600平方米,基本架構了面向數字化全媒體融合實驗平臺體系:一是新聞演播廳;二是新聞攝影攝像實驗室;三是平面設計制作實驗室;四是數字視音頻編輯實驗室;五是新媒體與網絡技術實驗室;六是廣告創意校企合作嵌入實驗室“創意工廠”;七是新聞作品展廳。
2、校內實踐平臺
系部與院宣傳部緊密合作,借助院新聞中心平臺構建新聞專業校內實踐平臺。合肥學院新聞中心包括記者團、廣播臺、《合肥學院報》、校園網、安徽省大學生記者論壇(峰會)以及中文系門戶網站。利用院新聞中心平臺,積極吸納各個年級的新聞專業學生參與新聞實踐,從而構建新聞專業校內實踐平臺。省內獨創的安徽省大學生記者論壇(峰會),曾榮獲教育部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三等獎。
3、校外媒體(企業)基地實習平臺
自新聞專業開辦以來,合肥學院依托省會地域優勢,建設并形成了合肥報業傳媒集團(含合肥日報、合肥晚報、江淮晨報、合肥在線等)、合肥電視臺、安徽廣播電視報社、鳳凰網安徽頻道、合肥論壇、萬家熱線、安徽生活網、新安房產網、新方舟廣告有限責任公司9家校外媒體(企業)實習基地,布局覆蓋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廣告等各類媒體。校外實踐教學平臺的穩定運行,保障了學生大規模的實習,有效克服了因分散實習,效果難以控制的狀況。
(二)產學研嵌入式實驗室“創意工場”
我們與新方舟廣告有限責任公司簽訂合建的嵌入式實驗室,該平臺旨在開展產學研合作,推動媒介產品的研發和孵化。2015年上半年,“創意工場”完成了二期人員招募等工作。圍繞專業相關課程(廣告策劃、廣告創意與傳播)教學內容,在視頻編輯制作和活動策劃與執行上實現了突破。嘗試性的完成了一些具有“商業”性質的合作選題。如為安徽股權交易中心宣傳片改版提供策劃案(文案)。
(三)實行九學期制
合肥學院借鑒德國辦學經驗,實行九學期制,即在大二下與大三上之間增設了一個“專業認知實習”學期。認知實習設立初衷是“讓學生在與自己相近或相關的崗位上經過認知實習,了解本專業需要什么樣的專業知識、能力、素質,它并不是一種具體的崗位實習。學生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以后,他們會對今后的專業課學習有更多的思考。這樣有利于他們結合自己的興趣,規劃未來發展,在專業方向的選擇上、在課程模塊的選擇上會更加理性?!盵5]我們近10年的實踐證明,認知實習不僅必要而且有效,在職場認知和專業學習上讓學生獲益匪淺。
結語
合肥學院新聞學專業近年來所進行的實踐教學改革,雖然還有許多不足和急需解決的問題,比如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教師職業訓練的評價體制、企業(媒體)實訓與就業沖突等問題。從強調教師為本,轉變為以學生為本;從單一型課堂教學,轉變為任務驅動、媒體實訓;從側重教學活動計劃性,轉變為側重人才培養全過程,力圖改變學生“理論基本不用,實踐基本不會”的局面。近年來,新聞專業學生在國家級、省廳級各級各類競賽共獲獎近50余次,其他類別200余次。榮獲全國大學生挑戰杯課外學術作品“西安世界園藝博覽會”專項競賽三等獎、中國(安徽)數字影像大賽優秀作品獎、安徽省高校影視藝術大賽三等獎、安徽新聞獎、中國高校校報好新聞獎、全國“四體會”好新聞獎、安徽省高校校報好新聞獎、安徽省十佳大學生記者等各級各類獎項十余項。
注釋:
[1]趙良慶,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本科院校實踐教學的思考和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79.
[2]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08(12):59.
[3][5]蔡敬民,魏朱寶.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思考與實踐——以合肥學院為例[J].中國大學教學,2008(06):14.
[4]教育部等部門關于進一步加強高校實踐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見[EB/OL].(2012-01-10)[2017-3-18].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6870/201201/t20120110_142870.html.
(作者單位:合肥學院中文系)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