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婧
基于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教研部門明確在研究中探索、在探索中實踐、在實踐中升華的思路,引領全區整體推進綜合實踐活動,并進一步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化、課程研究化。
1.跨學科綜合課,圍繞主題巧融合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強調以學生主體性為基礎的跨學科學習,注重在實踐過程中通過尋找、發現、探索綜合應用學科知識,最大限度地協同教學,整體開展綜合性的學科學習。在活動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已有知識和經驗處理各種關系,這也是學生綜合素養的養成過程。
跨學科綜合課基于學習者的直接體驗,密切聯系生活、社會,在以學生自主活動為特征的實踐操作中,體現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讓學生實踐科學結論、發現新知識。由教研部門指導,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附屬學校開設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跨學科綜合實踐活動展示課,將歷史、音樂、美術、思品四個學科整合,用歷史思考今天。四科教師力求做到“一條線,巧融合”:緊扣主題,一脈相通;以學生參與為主,教師輔導點撥;內容富有底蘊,形式活潑,加入音樂、美術等藝術類學科,增強課堂的生動性。
2.實踐活動系列化,寬而不亂主線清
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課程以活動為主要實施方式,強調學生的親身經歷,要求學生積極參與到各項活動中去,在做、考察、實驗、探究、設計、創作、想象、反思、體驗等一系列活動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和創新能力。
在教研部門的幫助下,北京市西羅園學校設計了為期三年的“走中軸 品京味”的綜合社會實踐活動,緊緊抓住北京中軸線這個北京文化之魂,形成了鮮明的活動主線。系列活動之一就是選取永定門、天橋、前門三個地標性建筑,進行活動設計,既有史地政三個學科各自的特色,又以北京文化串起整個活動,突出主題的同時具有鮮明的特色。
3.資源統整最優化,核心素養由內生
利用博物館資源,通過整合博物館特色、歷史內涵、學習環境、學校課程等資源,開發與實施初中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課程,建立有效的學校與博物館聯系機制,共同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在充分考慮綜合社會實踐活動課程與博物館教育共同特點的基礎上,教研部門對博物館教育資源進行了歸納、梳理與挖掘,設計出具有博物館特色的綜合實踐活動項目,并編制活動手冊,使博物館資源得到教學化開發。以大葆臺西漢墓博物館綜合實踐活動為平臺,教研部門與東鐵匠營第二中學聯合舉辦“漢風華彩——漢代文化成果展示研討會”。兩節綜合課由歷史學科牽頭,政治學科統領提升,音樂、信息等多學科參與,以問題為引領,從不同角度深挖內涵、以點帶面、深廣結合、全面呈現,讓學生在不斷體驗中自然而然地生成對漢代禮樂文化內涵的理解與感悟;四門衍生課程的開發進一步讓學生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