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長平
摘要:如何實現中高職有效銜接是我國職業教育現階段的重點問題,而課程的銜接則是重中之重。本文以吉林工程職業學院為例,研究了農產品加工與質量檢測相關專業在中高職銜接中課程體系建設的有關問題。
關鍵詞:中高職銜接 農產品專業 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001-02
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的本質既不是單方面突出課程的難度,也不僅僅是推進局部教學和課程改革,而是如何建設合理有效的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按照培養目標,中職課程重點提高文化水平,高職課程重點突出職業核心技能培訓,從兩方面入手,保證課程結構相對完整,避免課程內容和難度的重疊。
一、課程體系的銜接
中高職課程體系的銜接可以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技能課或專業拓展課三部分的銜接:
首先,中職公共基礎課以政治、英語、計算機、數學、語文等課程為主,而高職公共基礎課應在此基礎上根據專業的不同有選擇性地開設,并保證是中職公共基礎課內容上的延伸和深化。
其次,專業基礎課程根據專業具體情況進行延伸、深化,有的要作拓展。如《微生物》課程,學生應在中職期間對微生物課程的基本概念、理論知識有初步的了解,掌握基本儀器的操作。而在高職期間應突出專業特點設置基礎課程的后續實用課程如《食品微生物》,突出實驗思路和動手能力的培養。
對于專業技能或專業拓展課程則以職業能力為主線進行銜接,以崗位技能鍛煉為基礎,以標準解讀和執行能力為提高,以崗位資格或職業資格為最終目標,形成層次遞進的專業課程體系。如中職要達到初中級工標準,高職達到高級工標準。
二、課程體系
1.中職課程體系
(1)公共基礎課:思想品德、公民道德與法律、語文(普通話與應用文)、數學(實用數學)、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化學(基礎化學)、生物、體育與健康、職業道德與職業指導。
(2)職業基礎課:基礎生物化學、農業生物技術、植物學、植物生理學。
(3)職業技能課:農作物生產技術、蔬菜生產技術、植物保護技術、林果生產技術、農產品貯藏加工。
(4)素質教育課程:農村科學實驗及新技術推廣、農業經營與管理、創業教育與就業指導、農業機具使用與維護。
2.高職課程體系
按照學生的自然成長規律、教育規律和行業生產規律,將課程體系劃分為公共學習、專業學習、拓展學習和實訓實習四部分。
(1)公共學習。以毛澤東思想概論、大學生就業創業指導、商務英語、應用文寫作等為教學內容。培養、鼓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提高學生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和未來轉崗能力。
(2)專業學習。以具有代表性的工作任務和生產流程為載體,將工作一體化作為主體思路進行專業課程構建,突出《農產品檢測》《糧油食品加工與檢測》《畜產品加工工藝學》等課程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
(3)拓展學習環節。為使專業基礎領域知識、技能得到進一步外延和拓展,在專業課程基礎上開設相關專業拓展課。例如:針對農產品專業課框架中的檢測課程專門開設《儀器分析》《微生物檢測》等輔助、延伸專業課教學的技能拓展課程。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和崗位遷移能力。
(4)實訓實習環節。主要包括“專業認知實習”“校內專業技能實訓”“企業頂崗實習”等項目。該學習環節主要是以校內外實習、實訓基地為載體,以崗位工作任務為導向,使學生在真實的生產、檢驗流程中掌握綜合專業技能,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習慣和職業素質。以《焙烤工藝學》為例,在學習專業課之初帶領學生到相關企業車間參觀認知,明確企業生產流程,對崗位責任有初步認識;學習專業課時,依托校內加工實訓室,通過教師指導學生自己動手操作,烘焙蛋糕,掌握崗位基本技能;待專業課程結束,利用假期時間,由企業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到校外實習實訓企業參與企業生產,鞏固專業知識及技能,明確崗位責任,完成企業頂崗實習。圍繞專業的一系列實習實訓,主要是用于培養學生的專業核心能力。
三、部分課程或教育環節分析說明
1.入學教育
本課程圍繞學風建設和學生文明素質培養等開展工作,通過組織校紀校規教育、專業教育、基礎文明的養成教育、校容校貌參觀、職業指導與創業教育、主題班會等系列活動,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學生的遵紀守法觀念和誠信意識,培養學生愛校意識和專業意識,使學生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專業學習方法等內容有一定的了解,做好職業生涯規劃,為完成學業打下良好的基礎。
2.專業認知實習
本教育環節主要內容包括:實習動員、安全教育、入企教育、企業參觀等環節。以參觀學習為主要途徑,實地感受企業文化,使學生了解典型企業的發展歷程和生產行為規范,了解企業員工崗位責任,掌握企業員工所需具備的基本素質,對專業進行感性定位,明確專業就業方向,奠定專業學習的基礎。
3.畢業教育
本教育環節通過專題講座、報告會等形式,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擇業觀和創業觀,并通過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就業政策、求職技巧、職業素質要求等知識,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規范意識、服務意識,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4.論文及相關報告撰寫培訓
本課程主要培養學生文字組織和運用能力,指導學生撰寫相關檢驗或工作報告,加強學生工作報告撰寫能力,通過學習學生獨立完成頂崗實習報告的撰寫和編輯工作。頂崗實習報告是學生通過頂崗實習,完成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綜合運用。對實習過程的企業文化、行業狀況分析、專業技能運用、企業管理、實習體會等的綜合總結。
5.生產、頂崗實習endprint
本教育環節是讓學生親身參與到企業實際生產中,了解企業崗位工作任務,將所學專業知識、崗位技能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促使學生能夠基本獨立完成崗位工作,并能解決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實際問題,同時強化學生安全生產意識,促進學生對職業道德和職業規范的理解,使學生具備企業員工的基本素質和崗位能力。
四、課程標準
在課程標準制定方面,首先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在教學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自覺參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它具有諸如:自覺性強;注意力集中狀態持續時間長;好強好思等特征。其次,要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要引導學生發揮自身的主體性,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條件。明確學習目標,綜合運用優化的教學手段、方法,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獲得精神動力和學習方法。
五、教學實施建議
以培養學生的基本素質為主,適當安排到合作企業參觀見習,使學生了解實際工作崗位,對企業形成初步的感性認識。本階段由公共基礎課、素質課程、專業基礎課組成。這一階段的教學模式主要是理論教學、證書導向,按照“教、學、做、評、培”合一探索教學改革之路。
根據崗位不同需求,開設相應的企業課程,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強化崗位技能訓練,仿真企業運行模式開展崗位綜合模擬訓練,通過崗位綜合模擬,強化基本技能、團隊合作、溝通交流等綜合能力。教學模式采用任務驅動法,以小組為學習單位,展開綜合實訓。
六、教學評價建議
專業教學質量評價采用學生、同行、專業負責人、督導、主管領導五方評價原則,具體實施標準如下:
1.學生測評
根據教、學、做一體化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質量考核評價指標,對授課教師進行評議。按照督導工作計劃,輔導員組織本班學生在規定時間段,填定《教學質量學生問卷調查表》。并對測評結果整合、計算、分析,記錄在《教學過程檢查學生評議匯總表》中。
2.同行測評
每位教師根據聽課情況、日常的工作表現和成績,對全體教師進行測評,并將評議結果填寫在《同行測評表》中,并記錄在《同行測評結果匯總表》中。
3.專業帶頭人測評
主要考核專業所屬教師在工作態度、工作完成情況、教學情況、參與教研活動、課程建設、專業建設、科研等方面的表現。
4.督導測評
由督導聽課評議、課前準備工作質量評估、教學過程工作質量評估組成。主要考核教師的教學文件、教與學的情況、課程的等級過程考核情況等。
5.主管領導評價
主要考核教師的教學改革和創新情況,參加課程建設、實訓基地建設、專業建設、院系建設情況,在爭取資金、項目方面的貢獻情況,有無重大教學質量事故等。
七、實習實訓環境建設
在專業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面:①進一步完善教學管理的各項規章制度,制定各個教學環節的規范和具體要求;②確保校內各個實訓室的經費投入和設備完善,使新增專業實踐任務開出率達到100%;③加強實訓基地建設,兩年內開發10個具有專業特色校內外實訓基地。
八、總結
通過研究我們不難發現中高職銜接課程體系建設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中高職課程順利銜接任重而道遠。明確培養目標,突出中職課程的基礎性,強調高職課程的實用性,只有建設有效的課程銜接體系才能滿足社會需要,為企業、行業培養出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中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國慶,石偉平.中高職銜接的課程論研究[J].教育研究,2012(5):18-20.
[2]徐國慶.中高職銜接中的課程設計[J].江蘇高教,2013(3):6.
[3]江才妹.中高職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專業貫通課程體系的一體化設計[J].職業技術教育,2012(26):139-141.
[4]張家寰.中高職銜接課程一體化設計[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06(31).
[5]蘆京昌,范敏.浙江省中高職銜接機制及操作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07(1).
責任編輯:楊國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