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梅
摘要:“綠色”發展新理念于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被提出,國家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倡導把綠色發展理念全面融入到生態文明全面建設之中,以綠色發展的全新理念來指導我國當前和今后的生態文明建設工作。在全面確立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新任務要求和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任務的基礎上,分別從思想、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體制機制上提出以綠色發展理念引領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的新舉措。
關鍵詞:綠色發展新理念;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明
一、生態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綠色發展理念
2015年中共中央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提出要堅持以人為本,依法推進,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之中。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五中全會首次提出綠色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堅持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首次提出了把“綠色化”融入到生態文明建設中去,同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到“新五化”中。
綠色發展理念是以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為基礎,結合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同時融匯了我國特殊國情而形成的獨特的發展理念,其目的是把生態文明建設全面融入到經濟、社會、政治、文化建設等方方面面,形成綠色經濟、綠色環境、綠色政治、綠色文化和綠色社會的全新的發展模式,這極大地推動了當前生態文明建設的步伐。綠色發展的內涵是“堅持綠色富國、綠色惠民,為人民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推進人民富裕,建設美麗中國”。綠色發展是一次生態革命,用來解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問題,也是一場關乎價值觀、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重大突破。
二、確定生態文明建設的新任務
近些年來,黨中央高度關注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一系列關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理念新要求,為我國生態環境方面指明了清晰的方向,也明確了新任務。“十三五”規劃提出了“綠色發展理念”,同時也提出了力促“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新要求,以綠色發展的理念和要求指導新任務的實施。新任務的提出,意味著未來五年內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將進入全面推進階段,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正處于全面建設的關鍵期,也是個極其重要的轉折點。“力促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是一項復雜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為確保目標的實現,這必然要求從政策到實施層面采取措施來保障,包括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加強生態保護修復、制度建設等。綠色發展核心是綠色創新,要求是以綠色技術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盡量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負擔,是一種區別于傳統發展模式的新的變革,目的是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綠色發展要求的是經濟與自然和諧共處,推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并且保護好生態環境,從而使人與自然、經濟與自然和諧發展。
三、以綠色發展新理念引領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舉措
自黨的十六大以來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雖然取得了矚目的成績,但全國環境狀況仍不容樂觀,越來越多的耕地遭到破壞,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得不到科學合理的處理,大氣污染和環境污染愈發嚴重,造成污染物排放總量大大超出環境容量,這些環境問題反過來會嚴重阻礙了經濟社會發展。當下,中國城鎮化仍處于快速發展階段,盡快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打造綠色城鎮,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個戰略目標。開啟生態文明建設的新征程,全面貫徹落實綠色發展新理念,盡快完成生態文明的時代新任務,本文分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提出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舉措施。
(一)提高公眾綠色生態理念,培育生態文明價值觀
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公眾群眾是社會的核心力量,實現生態文明綠色化的重中之重是全面提高群眾的綠色生態理念,培育社會生態文明。首先,要加強綠色生態理念的宣傳教育。引導公眾樹立生態環保的綠色生活方式理念。在學校教育、社區宣傳、機關單位、公眾平臺和家庭教育中,積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教育,普及生活方式的綠色化知識,深入人心,不斷加強學生的生態文明觀、居民綠色消費觀、政府官員的綠色政績觀、社會生態價值觀等。倡導居民從小事做起,如:勤儉節約、不浪費一粒糧食、使用環保購物袋、杜絕隨手亂扔垃圾、保護周圍小區環境等一些生活小細節;其次,培育全民生態文明價值觀。積極鼓勵全社會群眾積極參與和踐行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生活方式。只有公眾切身的投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動中,才能不斷實現生活方式的綠色化轉變,才能不斷促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前進步伐,才能有機會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協同發展。培育社會群眾生態文明意識和綠色生態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力量。
(二)創新生態文明建設的體制機制,建立綠色治理體系
良好的體制機制是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的指南針和約束力量,綠色合理的體制機制能更好地促進生態文明的建設這項復雜的工程,所以創新綠色的體制機制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創新完善各類政策體制,用法律制度效力強制督促生態文明建設。政府作為政策的實施者,要嚴格實行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同時把工作重心慢慢傾向于改善環境質量。確保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做到有法可依、有制可循。針對土地、水和大氣的污染實行全方位的治理;對農耕地的不斷減少實施保護;嚴禁禁止先污染后治理的處理方式;對生活垃圾和工業垃圾妥善處理,并且推進循環利用的處理方式,做到循環、利用、再利用的綠色發展模式;其次,構建政府綠色政績考核機制。即引進政府綠色GDP新概念。重新擬定有關綠色發展的領導考核方法和獎懲機制,將生態質量、資源利用率、環境損壞等因素納入到對黨政干部考核的綜合評價體系中,逐步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不斷加強對綠色發展的權重比,不再是純粹的以經濟增長論英雄的時代了;并且做到有獎有罰,對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杰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采取獎勵措施。對造成資源環境嚴重破壞的,要嚴格追究責任。endprint
(三)建立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生產方式
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發展互相影響相互作用,良好的生態文明建設大大促進經濟發展,反之則嚴重阻礙其發展。為了經濟增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勢必就要推動生產方式綠色化,即在生產過程中要處處體現綠色理念,將兩者全新融合。這就需要采用高科技來構建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符合生態文明要求的產業結構體系,既是建設生態文明的基礎要求,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舉要。王旭等(2014)指出推動企業的綠色發展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路徑,從微觀層面上指出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是驅動綠色發展的基本途徑,即企業在生產方式、技術運用,要通過開發利用綠色技術和清潔生產技術,建造綠色企業;從宏觀層面給出了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的對策建議,以保障企業綠色發展的實現。生產方式綠色化從廣義上講即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即要遵循著“轉”、“減”、“限”的有效方法和途徑來優化生產方式,以達到合理地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目的,走新型城鎮、生態和綠色的發展道路。首先,要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體系。對傳統產業結構實施全新升級和改造,對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盡早摒棄,取而換之的是新型工業化帶來的綠色化、低污染的產業體系;其次,要優化生產方式升級,走循環、低碳的發展道路。例如在加快生產方式的進程中,加入高科技技術、環保技術、先進機器設備、人工智能等新興資源的投入。在新型工業的推進過程中,要堅持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則和發展道路,采用科技含量高的生產技術,建立循環、低碳的發展方式,實現資源、能源的永續利用和環境協調發展,實現綠色經濟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協調發展。
(四)培育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每一個公民的共同愿望,作為社會的主體,公民在生態治理方面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公眾在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綠色發展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所以培育公民綠色生活方式尤為重要。“生活方式綠色化,包括節約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理念,還應包括尊重自然、珍惜生命,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態倫理道德等”。首先,踐行節約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包含了人們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將生活方式綠色化便是倡導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選擇有利于生態環保的活動形式,即強調個體要向文明健康、勤儉節約、生態環保方向轉變。如在日常生活中選擇低碳出行,杜絕奢靡浪費、綠色居家等健康的文明的生活方式;其次,要培養居民的綠色消費理念。大力宣傳綠色低碳的消費觀念,杜絕不合理消費,積極引導居民購買節能環保低碳的生活產品,養成與個人收入相平衡的理性消費習慣,從而節約公眾資源,為我國的環保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四、結語
生態文明是人類歷史進程的最終目的,也是必然趨勢。以“綠色化”為視角,在肯定了綠色理念的價值和由此帶來的新任務的基礎上,從思想、生產、生活和制度方面為切入點,深刻探討當今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路徑選擇,建設新型城鎮、綠色經濟與生態文明的和諧發展,這將有助于更好更快實現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工程。
參考文獻:
[1]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N].人民日報,2015-05-06.
[2]本報記者.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在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5-10-30.
[3]王旭,秦書生,王寬.企業綠色技術創新驅動綠色發展探析[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4(08).
[4]李玉滑.“生活方式綠色化”須人人參與[N].光明日報,2015-04-01.
(作者單位:江蘇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