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欣+劉彩鳳+丁凌+雪楓
摘要:“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對會計學的認識,也需要從其發展歷程中加以了解。本文就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別從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到現代社會介紹我國會計的發展歷程。
關鍵詞:會計 發展歷程 發展史
一、原始社會——會計的萌芽
中國會計有著悠久的歷史。如果說原始的計量記錄行為始于舊石器時代的中晚期,那么,見之于文字記載的中國會計,已于公元前1100年至公元前250年左右的西周和春秋戰國時期就初具規模,那時,中國就有了“會計”的稱謂,并認識到,會計工作是一項由零星核算到匯總核算在到三年大計的系統過程,這一系統過程應當真實、恰當。
在距今5000年左右的原始社會末期,會計方法有了更多的形式。黃鐘本是一種用竹子制作的樂器,后來黃帝用以作為長度、輕重、容量的度量。黃鐘的長度規定為中等大小的黍粒90顆的長度,以一粒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寸、尺、丈之間均是十進制。這些計量單位盡管實質長度略有變化,但名稱一直沿用至今。另外,通過黃鐘黍,還確定了合、升、斗、斛等體積計量單位。這些計量單位的出現,使得會計得以從實物統計向數量方面發展。
二、奴隸社會——會計的產生
夏朝時,已經確立了貢賦征收制度,因此推測此時會出現管理財政收入的會計現象。夏設“百官”,其中有監督奴隸耕作的官員“嗇夫”,也許擔任這個官職的官員就是最早的會計。商朝對會計的一大貢獻是數的創造,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從一到十都已經成型。商代的甲骨上,有記錄出獵收獲的內容,而且對事情的記錄比較完整,有時間、地點、種類和數量,用“卯”和“埋”表示支出,用“畢”和“獲”表示收入,是會計的雛形。
西周時期的會計發展對我國會計制度的成型有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時期,會計已經從一種從屬的地位獨立出來,會計籍書、會計科目、記賬符號、會計報告都已出現,只不過形式比較簡單,有待后世發展。西周的官制中專設了“司會”一職,主管朝廷的財政收支。此時,用于記錄會計內容的書冊越來越多,開始與其它書冊分開存放,并且把它專門成為“籍書”。國家的財政支出被稱為“歲出”,也有九項,即“九式”。“九賦”,加上各諸侯王國所獻的貢品“九貢”,共計十八個收入項目,九個支出項目,就是今天會計科目的原始形態。西周時期的會計報告分“歲會”、“月要”、“日成”三種形式。日成匯總十日的情況,是一種旬報;月要是記錄一個月的情況,相對于現在的月報;歲會對應于今天的年報。
春秋戰國時期理財名人很多,孔子提出“政在節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主張節儉的目的在于撫民求安,反對過度奢侈,又批評晏嬰用小豬祭祖宗,一件破棉襖穿三十年而不換,有損君子風度。墨子從儉節用的觀點也很突出,主張“節儉則昌,淫逸則亡”。可見,在這一時期,會計已經開始產生。
三、封建時期——會計的發展
單式記賬法在秦朝時趨于成熟,這時已經對公職人員挪用公款、貪污有了明確的規定。漢代安定的政治形勢、經濟的大發展,為各種經濟理論的出現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比如司馬遷的“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木柴和谷物是單位價值小,重量大的商品,從販賣的費用和盈利角度考慮都不適合長途販運,而且因單位體積重量的不同,又有百里與千里之別。到了東漢,已經可以分別出“上期結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和“本期結存”四個項目。這是中式會計發展史上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結算法與此密切相關。
唐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高峰,封建經濟的繁榮為會計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這一時期的中式會計也處于自己的一個高峰。唐代繼續實行前代的計帳戶籍制度,所謂計帳,就是根據戶籍資料和國家規定的收入項目,歸類計算,是一種具有預算性質的會計賬目,是檢查和落實財政和賦役項目情況的基礎措施。
元明兩朝,中式會計基本上沿用唐宋的會計方法,不過此時民間逐漸認識到會計的重要性,運用的范圍擴大。明代的“黃冊”和“魚鱗冊”的編報制度,很類似于唐朝的計帳戶籍制度,不過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上都高于后者。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龍門帳”的出現,這是會計理論的一大突破。
在清代,草流起原始憑證的作用,細流起會計分類的作用,是登記賬簿的依據。總清賬相當于現在的總賬。銀清簿相當于今天的現金日記賬。結冊相當于今天的會計報表,“存除結冊”表的格式,上方分項列示資本、負債和紅利。此表如果上方合計數與下方合計數相等,稱為“天地符合”,也稱“天地合攏”。天地不合記賬必有差錯,應查明原因。這就相當于今天的記賬原則“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
四、當今社會——會計的完善
新中國建立后,我國在借鑒前蘇聯會計模式的基礎上,繼續使用復式記賬法,結合我國實際,逐步建立了我國會計制度。經過幾十年的會計實踐,形成了適應我國經濟管理要求,指導我國會計實踐的一系列會計制度。
隨著電子技術在生產上的運用和發展,現代會計將面臨這一場深刻革命。在立足現實,研究未來會計發展態勢的同時,系統探討一下會計發展的歷史是很必要的。毛澤東同志講“中國雖然是一個偉大的名族國家,雖然是一個地廣人眾,歷史悠久而又富于革命傳統和優秀遺產的國家,但,中國自從脫離奴隸制度進到封建制度以后,其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就長期的陷在發展遲緩的狀態中”。另外計算機技術廣泛應用于會計核算,使會計信息的搜集、分類、處理、反饋等操作程序擺脫了傳統的手工操作,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實現了會計科學的根本變革。
五、總結
綜上所述,會計的改革與發展與我國經濟的發展密切相關,我國會計發展任重而道遠。要準確把握我國會計發展現狀,就要從思想觀念、會計安全、信息化建設等多方面入手,建立健全我國會計法律、法規,以此保障會計工作能更好地為經濟建設服務。
參考文獻:
[1]房慧,蔡曉曉.中國會計發展史文獻綜述[J].財會學習,2016(08):114.
[2]郭桂杭.從會計發展史看儒家文化對我國會計發展的影響[J].財會通訊,2010,(06):9-11+161.
[3]金婧.中國會計發展史[J].科技資訊,2008(06):248+25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