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仲慶
摘要: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數字媒體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到各個領域內,在此背景下,高校圖書館的利用率也呈現逐年遞減的狀況。本文從樹立新型高校圖書館服務理念出發,提出調整資源結構、增強數字化咨詢服務意識、加強信息素養培養等創新途徑,旨在為高校圖書館的服務創新的開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關鍵詞:新媒體 高校圖書館 資源結構 服務創新
中圖分類號:G2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070-01
進入20世紀,隨著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群開始選擇數字媒體和電子產品作為接受外來信息的媒介。2016年第13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5年我國人均每天借助電子產品閱讀的時間為6.82分鐘,比2014年的3.79分鐘增加了3.03分鐘。新媒體的方便快捷、互動性強、圖文并茂等特點,改變了人們閱讀方式的同時,也導致高校圖書館的閱讀量呈現下減趨勢。以吉林大學珠海分校為例:2014年,75人借閱經濟類圖書58冊、文學類圖書29冊、法律類圖書為18冊、航空航天、環境科學類圖書則為零。從此數據可以看出,在新媒體快速發展的今天,越來越多的年輕讀者開始選擇電子產品作為接觸了解外界和與人溝通的工具,這也是目前高校圖書館的普遍現象。如何在科學技術不斷更新的環境中,及時把握時代脈搏,創新信息服務模式,構建全新的圖書服務體系,為高校學生提供快捷準確靈活的信息服務,成為越來越多高校圖書館人關注的問題。
一、高校圖書館服務模式的創新
新媒體時代,讀者的閱讀方式無論在深度還是廣度上都呈現多樣化和復雜化的特點,這種變化給以藏書為主的高校圖書館以極大觸動,迫使其注入新的服務理念,并在服務模式上不斷加以應變與突破。
首先,樹立讀者至上的觀念。改變傳統圖書館讀者服務重藏輕用的觀念,采取主動積極的服務態度,開發利用網絡資源,以用定藏、資源共享,讓圖書館服務呈現開放性、針對性、多樣性的特點,完成圖書從物的傳遞向知識傳遞的轉變。
其次,提高圖書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作為文獻信息的“導航員”,圖書館的工作人員必須不斷提高綜合素質和服務理念,才能適應新媒體時代發展的需要。同時,面對高校讀者群年輕化和學術化的特點,應充分利用圖書館現有的各種實體資源和網上虛擬資源,提高個人的業務水平,擴展知識涵蓋面,為讀者提供更廣和更專業的知識服務。
二、高校圖書館服務創新途徑的創新
(一)調整資源構成比例
在互聯網時代,伴隨數字技術和移動技術的快速發展,內容老化、館藏陳舊將弱化讀者閱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所以高校圖書館應在不斷更新館藏的同時,對已經過時的、沒有利用價值的館藏及時剔除,并根據高校的專業設置和重點學科建設,不斷調整資源構成。例如:加強特色館藏的文獻儲備,方便專業人員對最新的科研成果、研究動態及時掌握利用;完善特色學科導航庫,組織專門的技術人員對互聯網上的學術資源進行收集、分類、優化和整理;建設學校重點專業的人才數據庫,提供更及時便利的數據服務。同時優化紙本文獻,根據調查問卷、學校會議交流等形式,權衡取舍紙本文獻種類,保障紙本資源和電子資源的入藏率。
(二)加強數字化咨詢服務意識
在“互聯網+”時代,數字化服務設施作為構成新型高校圖書館服務的重要環節,對促進圖書館的可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高校圖書館可以設置免費的無線網絡吸引讀者,提高圖書館資源的使用率,增強讀者對圖書館的認可度。以吉林大學圖書館為例,在充分汲取讀者的意見之后,實行了24小時開館制度。同時,在廣泛利用辦公網、電子郵件、館長信箱等傳統信息服務平臺的基礎上,開通微信公眾平臺、在線QQ服務等咨詢服務。定期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入館教育,幫助讀者掌握利用圖書館及現代化學習手段,激發學生讀者群利用圖書館的熱情。
(三)增強信息素養的培養服務
在新媒體時代,信息素養的高低決定了新型圖書館的認知率和利用率。高校圖書館可以在世界讀書日、教師節、新生入學等特殊時間舉辦培訓講座,開展 “數據庫宣傳周”等活動,促進讀者對優秀網絡和文獻資源的了解和利用,還可以根據讀者的需要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指導,進行“資源信息素養”集中培訓;高校圖書館也可以圍繞學校的工作和活動安排,利用館內豐富的信息資源,開展學科服務,加強兄弟學校圖書館之間的業務聯系,積極爭取外部資源,促進圖書館建設,從而更好地為信息用戶服務。
三、結語
“服務是圖書館的基本宗旨”。新媒體時代,信息的復雜化、數字化、全球化不同程度改變著圖書館的性質,學校和讀者群都對圖書館的服務和建設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圖書館只有堅持在服務觀念、服務途徑、館藏資源等方面不斷創新,加強自身的服務建設,發揮自身優勢與特色,才能實現與學校發展的協調、和諧與共進,才能更好地為讀者提供新型的知識服務。
參考文獻:
[1]趙研科.當前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湖南財經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
[2]彭華杰.大數據時代圖書館讀者的隱私危機與隱私保護[J].圖書館工作與研究,2014(12):56-59.
[3]余凌.“互聯網+”背景下的圖書館業務重組內容與方向研究[J].圖書與情報,2016(3).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