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昱
摘 要:近兩年的電視熒屏上,音樂真人秀節目異軍突起,呈井噴之勢,湖南衛視音樂互動真人秀節目《我想和你唱》第二季前不久落下帷幕,節目以自身獨特的互動性和吸引力在激烈的競爭中保持著高收視率與熱議度,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本文試圖以《我想和你唱》為例,通過對節目內容與形式的分析,挖掘自媒體時代電視音樂真人秀的發展特征與創新突破,在總結其創新成果的同時發現潛在問題,希望對電視音樂真人秀的未來發展提供一定理論借鑒。
關鍵詞:電視音樂真人秀;《我想和你唱》;星素結合;互動;娛樂化
中圖分類號:G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7)08-0145-03
一、節目背景概述
在過去的2016年,電視真人秀的發展呈現出鮮明的趨勢與特征,那就是電視音樂類真人秀的再次興起,因此有人將2016年稱為電視音樂真人秀的“井噴年”。到了2017年,電視音樂真人秀熱度不減,依然有新節目不斷涌現,還有相當一部分品牌節目乘勝追擊,推出新一季內容,如《跨界歌王》《我想和你唱》等。
電視音樂真人秀是真人秀節目中的一個重要類型,其發展始于2004年開播的《超級女聲》音樂選秀節目。自此選秀節目進入一段興盛期,后因限娛令等新規限制以及節目自身潛力飽和等原因沉寂。直到2012年浙江衛視《中國好聲音》的問世,音樂真人秀以全新的面貌回歸熒屏,再度掀起高潮。而如今,自媒體的蓬勃發展與媒介的相互融合給大眾創造了更多的娛樂平臺,使素人有更多的機會去張揚個性,展現自我,這為音樂真人秀的互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音樂真人秀開始走上更多元的發展道路,臺網聯合、受眾互動、星素結合等新的元素成為新晉音樂真人秀的全新玩法,宣告著在“后選秀時代”,電視音樂真人秀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它將更充分地展現自媒體時代電視音樂真人秀的互動性與融合性。這在湖南衛視打造的音樂互動真人秀《我想和你唱》中,得到了尤為鮮活的體現。
《我想和你唱》充分展現了自媒體時代音樂真人秀節目的個性化特征,節目互動屬性得到極大的彰顯,不再完全專注于唱功的強弱,不再把比拼作為絕對主題,而是更看重創意與玩法。節目使草根個性與明星光環碰撞出精彩的火花,通過媒體間的聯動實現有效推廣,被稱作是自媒體時代電視音樂真人秀的全新打開方式。
二、《我想和你唱》的創新性分析
(一)臺網聯動的傳播模式與跨屏體驗
臺網聯動使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打破了傳統的傳播模式,在媒體資源、節目內容及推廣、廣告營銷等方面進行共享與合作,不僅推動了網站流量的增長,為電視媒體帶來更好的口碑及關注度,同時使廣告商獲取更高的商業利益[1]。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湖南衛視推出的音樂真人秀《我想和你唱》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的理念。它注重與微博、微信公眾號以及芒果TV APP一同實現深度互動的臺網聯動,以電視屏幕為中心,讓手機屏、電腦屏與其遙相呼應。節目在湖南衛視現有的媒介融合基礎之上,又與唱吧、抖音等第三方手機APP合作,進一步擴大了傳播影響力。
《我想和你唱》沿襲了湖南衛視內容為王的理念,推廣上采用“兩微一端”的立體式宣傳營銷,有效整合傳統媒體與新媒體受眾,使分眾得以匯聚,形成強大宣傳合力。節目官方微博采取密集宣傳的方式,微博內容緊緊圍繞節目現場實況,放送明星錄制時的劇照以及獨家花絮,粉絲可以通過參與相關話題的討論,分享演唱視頻到微博來支持喜歡的偶像,參加線上互動贏得福利。據筆者統計,截至2017年7月15日第二季節目收官,節目官方微博粉絲量達到了103萬,微博的持續活躍與帶有福利的粉絲互動為節目贏得忠實粉絲做足了鋪墊,保持了節目在線上的熱度與話題效應。在微信方面,《我想和你唱》的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內容通常與節目看點有關,還會發起將要參加錄制的歌手的演唱曲目投票,實現了“想聽什么,觀眾說了算”的互動效果,并推出歌手聲音匹配度的測試,為受眾匹配最適合與自己合唱的明星,鼓勵更多人加入到合唱互動中來。另外,芒果TV客戶端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不是簡單地平移節目,而是在提供完整的回放功能之外,對于節目的精彩部分進行分段剪輯,觀眾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點擊播放,這種靈活的播放機制充分
尊重觀眾的個性化選擇,無形中強化了節目的傳播效果[1]。
除了“兩微一端”的宣傳助力,跨屏互動帶來的體驗也是節目的特色所在。在自媒體時代,觀眾往往是在通過電視屏幕收看節目的同時用手機、電腦等設備發表自身的看法,參與節目話題討論,這便形成了受眾與節目的全新互動方式。良好的互動方式不僅有利于豐富節目內容,也會增強受眾與節目之間的黏性[2]。《我想和你唱》有效地打通了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屏幕邊界,把多種屏幕所具有的不同優勢發揮出來,擴大了受眾面。它巧妙地通過跨屏互動營造更靈活自主的視聽感受,并運用這種互動模式不斷鞏固原有的觀眾粉絲群,依靠節目的忠實觀眾帶動出更多的潛在觀眾,進而擴大觀眾總量。
(二)星素結合的親民互動與全民狂歡
說到星素結合,《我想和你唱》并不是這一模式的開拓者,但它的確在某種意義上可以稱得上是目前將星素結合實現得最為充分和自然的節目。節目通過微信投票方式選出歌手錄制曲目,使得每個觀眾都擁有決定節目歌單的權利;通過唱吧APP來選拔素人,讓素人有機會在唱吧里與明星同框演唱;根據獲贊數目,邀請表現出色的素人來到現場與明星互動;明星參考鑒客團以及現場觀眾的意見并根據素人的現場表現來選擇一位與自己搭檔演唱,這一系列的過程無不體現著對觀眾意見的征求與滿足,素人在節目敘事中的分量甚至超過了明星,通過親民互動增強觀眾與節目之間的聯系,從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星素結合。根據節目官方微博發布的數據顯示,節目第二季將現場素人陣容由第一季的18人升級為“百人嗨唱團”,總共有1200位素人來到現場參加音樂派對,近300萬歌迷參與唱吧同框合唱,從唱吧的線上合唱開始,直到這種互動與合作延伸到臺前,是線上與線下、現實與虛擬的有機結合。endprint
此外,節目的舞臺背景由千余塊小屏幕組成,形成半環形的合唱巨幕,與明星在唱吧上合唱過的每位網友的視頻都有可能出現在屏幕上,形成現場觀眾、場外觀眾與臺上歌者三方互動的場面,開辟了以素人為核心的音樂綜藝藍海。在這個過程中,明星不再遙不可及,而素人成為節目所要凸顯的主角,明星藝人只是起到錦上添花的效果。這使明星與普通人之間的二元關系得以重構,階層屬性與文化差異被巧妙置換為一場全民狂歡的音樂盛會[3]。
因此,看了節目之后,觀眾往往最難忘的是其中表現突出的素人,節目播出后,素人經常登上微博熱搜,成為矚目的焦點。可見星素結合的吸引力并不完全在于明星的出色耀眼,更多的是來自平凡人身上展現的魅力。節目里的許多素人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神似范冰冰的雙胞胎姐妹 “民工黃致列” “拖鞋小子”等等,可以說每個出現在舞臺上的素人,都平凡而極具個性。他們通過線上與臺前的表演彰顯自身的獨特個性,時而抒情時而搞怪時而賣萌時而模仿,不覺間他們從節目的觀眾變成了節目中的“明星”,成為節目看點與亮點所在。
(三)主持人搭配“鑒客團”的“雙重觀看”
在主持人的選取上,節目組采取了專業主持加跨界主持的陣容,派出王牌主持人汪涵與《我是歌手》第三季的歌王韓紅組成“涵韓組合”來進行搭檔。汪涵和韓紅已是多年好友,在臺上主持自然是默契十足,二人的斗嘴和插科打諢也是節目的一大看點。另一方面,鑒客團的成員組合也形成互補之勢,使不同個性的嘉賓在節目過程中產生恰到好處的火花,制造了接連不斷的笑點。
另外,在節目中播放明星與網友合唱視頻集錦的同時,明星、主持人與鑒客團一邊觀看一邊嬉笑逗趣的過程與觀眾在電視機前的收看形成了一種“雙重收看”的效果,這種“雙重觀看”容易引發觀眾產生與明星心理交流的認同感。而鑒客團對于視頻集錦中一些素人的個性化表現進行調侃、議論、夸贊等反饋活動時,其暢所欲言的聊天模式以及略有夸張的表情反映均為節目帶來了綜藝效果,主持人與鑒客團的討論和互相接茬也是亮點頗多,這種“你一言我一語”的自由聊天模式更有現場感和真實性,貼合真人秀的定位,使得氣氛輕松愉快,同時也是展現個體特性與魅力的窗口。汪涵的睿智、韓紅的毒舌、于莎莎的直爽、李維嘉的無厘頭等等都在言語談笑間展現得淋漓盡致,他們通過互動調和節目的氣氛,讓觀眾產生認同,以自身的特質營造綜藝效果,其自身的魅力便內化為節目整體魅力的一部分。
(四)淡化競爭與注重受眾需求
《我想和你唱》作為一檔互動音樂真人秀,其節目定位便是全民嗨唱和互動狂歡,旨在通過輕松愉快的游戲和交流來解壓,通過欣賞明星與素人的合唱來感受音樂的魅力,見證草根的平凡與不平凡、簡單與不簡單。它的重點在于讓熱愛音樂的普通人登上舞臺與明星共同表演,因此它不側重體現強烈的競技性。雖然最終與明星合唱的素人只有一位,不同的素人選手之間存在著競爭,但這部分在節目敘事中都被弱化了,娛樂與互動才是主打,而競爭只是節目懸念的一部分。節目所傳遞出來的更多是對普通人舞臺夢想的滿足與實現,顯然是一個頗具正能量的理念,滿足現代人對于圓夢的期待和日常解壓的心理需求。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將人的需求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實現需求等五個層次。其中,自我實現需求是最高層次的需求[4]。在現實中,當人們無法實現自身的期望時,便會將自己的夢想與他人聯系起來,找到一種寄托。而《我想和你唱》剛好就將這些追夢的人請到了舞臺上,給他們圓夢的機會,以歌聲的方式來演繹自我,并與歌壇巨星合唱。節目的口號就是“與其抬頭仰望,不如并肩對唱”,這恰好滿足了大眾對夢想的期待,回歸受眾本位,貼近大眾心理,人們感動于他人夢想的實現,同時也滿足了自身的寄托。
(五)后期多樣剪輯營造節目綜藝氣質
早在《我想和你唱》第一季播出后,節目中活潑而多樣的后期剪輯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同于其他電視音樂真人秀,《我想和你唱》的剪輯團隊嘗試了全新的剪輯風格,大膽地運用網絡綜藝中的鬼畜剪輯風格、多次分屏、動
漫二次元包裝、動效花字等年輕態的元素,加上節目進行中的各種快進、閃回、變聲、彈幕等后期包裝方式,以頗具個性化的形式展現節目的綜藝表現力,塑造節目歡樂氣質,深受年輕人喜愛。很多后期元素的添加恰到好處,在素人與歌手互動以及鑒客團成員相互交流調侃之時,彈幕和花字往往最為密集,對節目中的每一個“梗”都進行后期包裝;而在歌手與素人合唱之時,后期剪輯就會予以克制,使歌曲本身的情緒和感染力不被打擾,這是后期剪輯在創作過程中對“度”的有效把控,不狂轟亂炸,不喧賓奪主。
在第二季,后期剪輯繼續發揚其“神來之筆”的作用,與節目主線進行配合,甚至嘉賓演唱的不同曲目都有專屬的花式字幕與之搭配,在細節上體現了節目的匠心,也使節目處處洋溢著時尚感與互聯網的特質。面對時下網絡真人秀綜藝愈發強勁的競爭威脅,《我想和你唱》另辟蹊徑,立足電視真人秀本身,兼取網絡綜藝之長,把網綜中的剪輯思路和創作理念有選擇性地運用到節目制作中,找到了巧妙的契合點,從而生成節目獨特的個性標簽,《我想和你唱》也因此被認為是“目前國內最具網綜氣質的電視綜藝”。
三、《我想和你唱》的潛在不足
(一)對感官刺激的快餐式消費
《我想和你唱》實現了全民狂歡,為觀眾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官刺激與滿足。而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特別是真人秀節目,其紀實性與戲劇性相結合的敘事方式使制造感官刺激變得更容易。很多時候,這種感官刺激恰好是節目最精彩、最博人眼球的部分。它的存在,往往使節目的綜藝效果得到增強。
然而這一點恰恰使得很多真人秀節目為了節目效果而去刻意制造所謂的視聽沖擊力,從而依靠頻繁的感官刺激來保持觀眾興奮感與注意力。《我想和你唱》也不例外,這種對感官刺激的過度消費帶有一種機械復制的感性快樂,使一些看點逐步趨于拼貼化、復制化和碎片化,去契合淺閱讀時代人們對無意義的追求和快餐式消費。但這種浮躁的愉悅并不會長久,它帶來的是短暫狂歡背后的精神空洞,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認知被蒙蔽卻不自知,笑聲已在無形中代替了思考。endprint
(二)獵奇與窺探傾向
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有一段經典的表述:“我們的電視使我們和這個世界保持著交流,但在這個過程中,電視一直保持著一成不變的笑臉。我們的問題不在于電視為我們展示具有娛樂性的內容,而在于所有的內容都以娛樂的方式表現出來,這就完全是另外一回事了[5]。”正如波茲曼所說,“將娛樂進行到底”的確成為了當下電視節目的明顯趨向。《我想和你唱》節目中素人與明星同框合唱的剪輯視頻使得素人的平常生活得以展現在熒屏之上。置于私人空間的電視將窺探的行為公開化、合法化,使得這些普通人的生活細節片段在彰顯個性的同時也成為受眾窺探他人生活的一扇窗戶,使人不斷去期待下一個陌生的普通人將會以怎樣的獨特方式登場,從中獲得獵奇的快感,無形中助長了受眾的窺探欲望[3]。
還有,節目中素人的視頻集錦在展現趣味性的同時漸漸流于凸顯行為藝術。視頻中充斥大量的模仿與惡搞,“翻版周杰倫”“翻版岳云鵬”等悉數登場,素人時而變身葫蘆娃,時而男扮女裝玩反串……以戲謔玩鬧的方式引起觀眾注意,迎合大眾的獵奇心理,這些也暴露了節目某些方面過度娛樂化的傾向。
四、結 語
電視音樂真人秀節目在我國的發展歷程已走過十余年,從選秀節目當道到精英歌手比拼再到全民互動狂歡,可以明顯看到我國音樂真人秀節目對節目創意和受眾喜好的有益探索。《我想和你唱》讓公眾看到了音樂真人秀的全新互動模式在自媒體時代繁榮發展的希望。當然,在看到希望的同時也應注意到節目在策劃與制作過程中存在的不足之處,并注重節目對于娛樂化程度的分寸把控。
對于節目今后的發展與突破,從根本上來說還是要勇于探索與創新,更加注重互動平臺的拓展和受眾需要的滿足,鞏固既有粉絲基礎,進一步發揮星素結合的優勢;同時將節目的音樂品質進一步優化,更充分地彰顯音樂的感染力,提升藝術品位與美學價值;在節目升級的同時把握好節目娛樂性的尺度和敘事力度。這樣才能保證節目的持續活力與發展潛能,進一步提升節目的質量,樹立節目品牌競爭力與影響力,塑造鮮明的節目個性名片。
參考文獻:
[1] 李翔宇.電視節目的“互聯網+”深度實踐——以湖南衛視《我想和你唱》為例[J].新聞知識,2016(9):110-111.
[2] 吳珊.電視綜藝節目的跨屏互動——以《花兒與少年》為例[J].視聽界,2015(4):81-85.
[3] 牛麗娟.全民狂歡語境下的《我想和你唱》[J].西部廣播電視,2016(12):113-114.
[4] 孫雁冰.《我想和你唱》受眾需求分析[J].讀天下,2016(14):287.
[5]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106.
[責任編輯:傳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