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欣
摘要:自2014年國家一號文件發布,允許農業發展多種形式的規模經營,鼓勵農戶流轉土地經營權以來,我國農業眾籌發展迅速。農業眾籌是屬于農業領域的眾籌,鏈接農場的供給和家庭的需求,利用F2F的發展模式,實現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雙向互動,一方面降低了生產者的風險性,另一方面為消費者提供有機綠色的農產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本文主要對我國農業眾籌的發展現狀及其所面臨的問題進行分析,由此分析農業眾籌的發展前景,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農業眾籌 互聯網+ 金融
眾籌即大眾籌資,向公眾籌集資金。農業眾籌是指由消費者眾籌資金,農戶根據訂單決定生產,等農作物成熟后,將農產品直接送到消費者手中的一種模式。作為農業領域的農業眾籌的雛形是最早出現在德國、瑞士和日本的CSA(社區支持農業),其模式是消費者會預付生產費用與生產者共同承擔在來年農業種植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風險并支持使用生態可持續的種植方式,與以往的收益方式不同,生產者在季節之初就獲得了這一年種植的收益,并且這部分收益對生產者付出的勞動來說是公平的,而與此同時,消費者也獲得了生態有機種植的健康農產品。其核心的理念就是“農民和消費者相互信任、風險共擔。真正意義上的農業眾籌率先出現在美國,2014年正式進入中國。
一、我國農業眾籌發展現狀
1.農業眾籌在我國出現的原因
食品安全問題是農業眾籌進入中國市場的主要原因。縱觀2013年,食品安全問題頻發,一個個駭人聽聞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被媒體曝光,恒天然的“肉毒桿菌”、匯源果汁的“爛果門”、臺灣大統的“黑心油”、湖南攸縣的“鎘大米”……農產品市場監管機制不健全,老百姓已經對中國食品安全大失所望。而農業眾籌所承諾有機、綠色、安全正好打消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顧慮。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費觀念的改變是主要推動力。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穩定,經濟結構繼續優化,就業和居民收入增長較快,社會中產階級隊伍擴大。收入的提高導致消費需求的增長和消費結構的轉變,人們不再單純的追求溫飽問題,更加關注生活的品質。此外,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農業與互聯網的結合。農業眾籌是滿足新經濟形勢下消費者需求的產物。
2.農業眾籌發展現狀
自2014年農業眾籌傳入中國,迅速的到了各方的響應和支持。2014年1月眾籌網與未來生活網婉約聯合開設了主打限量嘗鮮的“未來鮮籌”農產品眾籌,2014年3月品牌東方集團旗下的深圳一禾家庭農場投資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中國首家專業農業眾籌平臺——“嘗鮮眾籌”網站,共設有農場眾籌與農產品眾籌兩類項目;2014年3月阿里巴巴“聚劃算”平臺與浙江興和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安徽一些農民等聯合推出權益型農業眾籌平臺——“耕地寶”;2014年4月定位為消費型眾籌FTF(Family to Farm)的“大家種”網站成立,是典型的農業+互聯網模式;2014年7月,眾籌網與三康安食、匯源集團、沱沱工社等線下農業平臺簽訂合作協議,共同開展眾籌融資、創意營銷,進軍農業眾籌領域。2014年10月,以互聯網+農業+金融扶貧為創新模式的“點籌網”成立,獲農業部百佳創新案例,截止2017年,該品臺已經積累了超過6萬注冊用戶,屬于我國規模較大發展較好的眾籌平臺;2017年3月,網易味央全民養豬眾籌上線56小時就突破了1000萬,搶籌速度勘稱罕見。2017年3月,農業類項目眾籌融資額達到2184萬元,排名所有眾籌行業第三位,是眾籌行業的熱點領域。
二、我國農業眾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大眾認可度和接受度低
農業眾籌在中國的發展僅僅只有三年,仍然屬于新興行業,對于消費者來說農業眾籌的消費模式還是比較陌生,還存在著普及度低,認可度不強的缺陷。國內農業眾籌的參與度不高,僅有幾家大型眾籌網之前的注冊用戶上萬,其余的網站少則幾十家,多的也只有幾百家。
2.籌資規模小、籌資成功率低
以大家種為例,自2014年網站開通后,上線項目有50個,在已結束的48個項目中,僅有20個項目達到了預定的籌資目標。其中最高的籌資額也只有38萬9千元,超目標額1倍,其余項目都在萬元內。
3.缺乏制度約束和法律監管
沒有一個統一的信用評估和風險控制措施,投資人很難判斷籌資人的資信狀況,即使對籌資項目抱有信心也會因風險而望而卻步,長期必然會阻礙行業發展。
4.投資回報的不確定性
農業本身具有生產鏈長,投資期長,具有極大的不可控性,這就導致農業眾籌投資風險大,回報不確定等很難克服的問題
5.物流成本高
很多農業眾籌都推行農產品配送到家的銷售模式,規模較大、投資人多的農場可以實現規模效益,而大多數規模小的農場不得不面對昂貴的物流成本,由產品定價過高,導致顧客流失,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三、我國農業眾籌的政策建議
1.加強宣傳引導,提高農業眾籌的認知度
作為籌資人的大多是個人和農場,他們普遍缺乏互聯網營銷知識,不懂得如何設計籌資項目。作為投資人的消費者由于農業眾籌在我國起步晚等原因缺乏對農業眾籌的正確解讀。一方面要對作為籌資人的農戶加強宣傳,進行互聯網營銷知識和項目設計的培訓,加強籌資人的專業素質;另一方面,政府要大力發展和引導眾籌市場,讓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了解并接受農業眾籌,眾籌平臺可以定期舉辦生產者和消費者交流會,讓雙方在互利公信的基礎上合作共贏。
2.創新眾籌模式,擴大眾籌規模
專業的農業眾籌平臺的籌資成功率反而低于綜合類的眾籌平臺里的農業項目,在綜合眾籌平臺中,一些助力農村教育和農村生活設施等與公益有關的項目更受歡迎,籌資成功率更高。在農產品眾籌方面可以試著向稀缺品種擴展,如藍莓等一些新興農作物。另外一些農業科技眾籌發展也尤其必要。總之,農業眾籌應以項目、模式創新為依托,在風險適當的前提下提高籌資成功率,培育新的行業增長點,才能不斷為行業注入活力。
3.政府應完善市場監管制度,控制項目風險
制定農業眾籌市場的準入機制,規定適當的門檻,從源頭把控眾籌市場,杜絕良莠不齊的現象;政府應與各平臺共同制定行業規則,規范行業行為。加強監管,設立自律組織,共同管理,嚴厲打擊違法行為;加快相關法律的完善,步步緊跟的出臺相適應的政策和法律保障各方健康高速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銳藝.我國農業眾籌發展現狀.
[2]廖曦.農業眾籌融資:中美兩國的發展現狀及未來.
[3]王道館.農業眾籌分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