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明
摘要:創新教育作為我國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它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等為主要目標。實施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素質教育,關鍵是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模式。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必須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突出學生創新精神和探究、實踐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素質教育;創新能力;實踐;教學模式
引言
在科技迅速發展的今天,任何國家的發展都離不開自主創新。素質教育改革必須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們必須把增強創新能力提到關系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來認識,為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從而最終提高全體國民的素質而努力。結合我們當前中學素質教育模式,對如何提高中學生創新能力,提出以下幾點方法或建議。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創新意識
學習興趣是創造能力發展的必要條件,濃厚的興趣是一種巨大的動力,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思考力和想象力,驅使學生去積極思考、觀察和研究。從實際情況看,學生對政治課感興趣與否,將直接影響思維的積極性。如果教學總是老一套,教條條、背條條,“一言堂”式的灌輸,只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喪失對學習的興趣。這樣的教學由于沒有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因此難以達到培養學生素質的目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首先應富有創新意識,設計形象生動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索欲望,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思維狀態,這樣才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對于教材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在教學中就要遵循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的人類認識事物的規律,深入淺出,用形象生動的比喻幫助學生進行分析理解,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熱情。
二、教師要樹立創新意識,提高指導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就要加強自身的創新意識,這樣才能為學生創設寬松、民主、富有創新精神的創造氛圍,為學生提供思考、探索和創新的開放性和選擇性的最大空間;才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培養和發揮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進行創造性的學習,為成為適應21世紀科技發展所需要的創新人才奠定基礎。興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是促進學生思考、探索、創新、發展思維、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而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造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設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從我國教師總體現狀來講,他們作為創新指導者的能力偏弱,還不大適應素質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師應該加強學習,積極提高自身的相應的能力。
三、符合中學生的發展和認知規律
思維是大膽對客觀事物間接概括的反映,創新思維不僅能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內在聯系,更能產生出新穎的、前所未有的結果和幻想。對于中學生來說,由于年齡特征和認知規律,記憶能力有待開發和挖掘。探究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就是培養學生創新思維的過程,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重視探究過程的教學,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及創新思維。然而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注重學習的結果,忽視教學的過程,忽視思維的培養,課堂教學中也是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只是囫圇吞棗,無法消化,學生更加缺少自主學習的過程。因此,必須進行一系列的教學改革已成為社會的共識。教師更應該更新觀念,改革教法,在教學中應重視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探究活動,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探究思維,養成創新思維的意識和習慣。此外,在教學中應介紹和再現前人是如何探究和發明創造的,讓學生體驗和分享前人的失敗和成功的甜酸苦辣,從而學習前人的探究方法和經驗,借古鑒今,更好地開拓創新。
四、開設創新課程,營造創新氛圍
創造能力來源于扎實的基礎知識和良好的素質,僅僅掌握單一的專業知識是不夠的。因此,開設創新課程就顯得非常重要。為引導學生增強創新意識,培養創新興趣,我們可以開設一系列專門的創新課程,有重點地教給學生一些最基本的科研和創新方法,諸如如何選題,如何搜集、分析、整理資料,如何提煉論點(觀點),如何謀篇布局、安排論文結構;如何論證闡述;如何修改文稿,了解論文的書寫格式和規范,等等。同時有意識地給學生布置一些綜合性大作業或小論文,對學生進行一些科研創新的基本訓練,教師再加以必要的指導和輔導,使學生初步掌握科研創新的方法和途徑。學校還應該充分利用第二課堂,定期舉辦各種學術講座、學術沙龍和科技報告會,出版學生論文集,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學術活動,以強化創新意識;鼓勵學生大膽創新,積極參加課題調研,并對學生的科研課題進行定期檢查和鑒定,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毅力和責任心,拓展學生的視野,有效發揮他們的創造才能。
參考文獻:
[1]劉秀云. 淺談師生關系與學生主體性的培養[J]. 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0.
[2]白焱. 創新教育的一種新模式--討論式教學淺析[J]. 山東教育科研,2014.
[3]黃智明.現行課堂教學中師生合作的探究[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