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麗華
摘要:本文主要通過對“一帶一路”政策的分析,得出在該背景下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闡釋了目前高職院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狀,并結合相應的特點分析了高職院校發展的特殊性。最后結合“一帶一路”倡議以及高職院校現面臨的機遇與挑戰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和對策。
關鍵詞:“一帶一路” 高職院校 國際合作與交流
中圖分類號:G7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7-0129-02
一、研究目的與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通過“建立適應的管理機制”以及“引進先進技術、資本與管理經驗”的方式,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獲得了一席之地,使得本國的經濟得到了歷史性的發展,也為世界經濟發展獻上了中國力量。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與出口貿易額極低,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而到了2013年,我國已躍居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世界第一大貨物貿易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與國力的增強使得我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話語權逐漸加重,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打下了良好基礎。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得出,“一帶一路”對各行各業的國際化均是一種機遇,而對教育產業尤為特殊。眾所周知,由于各類的歷史遺留問題,我國的教育行業相較于各個發達國家,一直都處在落后的水平。改革開放以來,為改變我國的教育現狀,我國教育的改革與發展一直采取選擇性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教學辦學模式,力圖與世界各發達國家的學校開展質量過硬、層次豐富、領域廣泛的國際交流教育合作。經過30余年的摸索與改革,我國的教育產業逐漸跟上了世界各教育強國的步伐,我國的各類高校以及高職院校也逐漸被世界其他各國認可,側面反映了我國教育產業的獨特特點在全球教育事業中有一定的競爭優勢。
為了能夠讓我國高職院校教育真正走出國門,教育部頒發了《高等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15-2018)》計劃書。在這個計劃中優質的高職教育能夠有效地走出國門,將國外優秀資源引入國內同時培養國內具有國際視野的技術人才,因此高職教育在“一帶一路”的倡議中得到了新的發展機遇。
二、 高職院校國際交流與合作的現狀
事實證明,文化差異與國際貿易之間存在著正相關關系,文化差異越大,兩國間的貿易往來越容易存在壁壘。而從地理位置上看,“一帶一路”涉及亞洲、非洲、歐洲三個大陸,沿途國家涉及的文明以及語言種類繁多,可以說“一帶一路”發展帶上存在巨大的文化差異。故想要讓“一帶一路”倡議更加順利地從構想變為現實,加強不同文明的交流便十分重要。
教育作為文化的傳播載體,在文化的交流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隨著我國國力的增強,我國與外國在教育上的交流也日益密切。一方面,我國赴歐美等教育發達國家留學的學生越來越多,不僅吸收了國外的優質思想,同時將我國的思想講述給國外人聽,讓更多國家的學者聆聽到中國的聲音。而另一方面,我國也接收了大量來自非洲以及東南亞等經濟落后地區的求學者,并在多個國家與地區設立孔子學院,獲得了大量的好評。
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行,高職院校迎來了一次發展的絕佳機會。首先,由于政策保障,為高職院校開展國際合作與交流提供了便利。通過國與國之間政府的牽頭,以各國希望增強職高教育發展政策交流與借鑒的愿望為紐帶,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構建“共商、共建、共享”的職高教育國際標準,這有利于推進各國職高院校的合作與交流。其次,我國的職高教育隨著我國“一帶一路”倡議走出國門,與亞非拉等新興經濟體的院校進行交流。在新興經濟體中進行交流一方面可以幫助該類國家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發展自身教育事業。同時也通過幫助政策實現我國高職院校教學模式和思想觀念的有效輸出,讓我國高職院校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最后,“一帶一路”倡議中不乏教育資源豐富的國家,伴隨著該政策的落實,讓更多的有經驗、成熟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體系流入到我國高職院校中,從而進一步完善我國高職類教育的發展,促進高職類院校向更高更好的方向發展。
乘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東風,我國各個高職院校紛紛響應號召,既希望通過對外交流與合作提高本校教學水平,又期望能取得更好的名譽與收益。但是在響應號召的院校中不乏許多本就達不到條件的高職院校,該類院校既不具備良好的辦學水平,也沒有能夠參與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的師資團隊,這樣的院校一旦走出國門,進入了市場化的環境,便缺乏最基本的競爭力,不僅損害了我國整體高職院校的名譽,更是對我國大力推行的“一帶一路”倡議的不負責。
同時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面臨的另一大挑戰便是“教育脫離實際”,高職院校本應是高級技術人才的搖籃,當高職院校進行國際化合作時其學生的培養目標也應為跨國公司的高級技術人才。然后如今我國的高職院校很少與我國或國外的跨國公司合作,即使有作為試點進行合作的,其深度與廣度都不盡如人意。
而高職院校在成立最初也是為了能夠培養出解決實際問題的學生,提高技術工人的專業素養。而在國際化進程中,由于無法深入地與跨國公司形成合作意向,因此限制了我國高職院校國際化進程。高職類院校由于無法提升自身國際化水平,導致其無法在“一帶一路”倡議中獲得更多的發展空間。
三、 合作發展理念下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對策
高職院校國際合作與交流是一個涉及多方面、多層次的復雜問題,針對本文第二節中所闡述的機遇與挑戰,在此提出以下三點對策:
(1)提升自身軟硬實力。正所謂“打鐵還需自身硬”,我國高職院校在對外的合作與交流中存在無吸引力、質量水平較差等情況的根本原因便是自身的實力不足,只有不斷努力提高自身實力,才能增強我國高職院校對各國的吸引力。一方面通過改善學校內部氛圍、端正師生思想等方法提高整個高職學院的人文素養,從而提高學院的軟實力;另一方面通過提高師資隊伍實力、改善人才培養措施、重視重點學科建設等方法,增強學院的硬實力,從而增加職高學院對各國職高求學者的吸引力。
(2)制定高職院校國際化標準。高職院校國際化的熱潮源于國家的鼓勵,然而國家的鼓勵與付出并不應該是無條件的,國家應該通過設立相應的標準,將沒有實力進行職高教育國際化的職高學院剔除出隊伍,力求寧缺毋濫,通過趕出害群之馬的方法提高我國國際化的職高學院質量。國家制定的相關標準和準則,力求做到有據可依、有法可尋,讓高職院校能夠進行高質量的國際化合作和交流,從而促使高職院校國際化合作成為常態。
(3)深化與跨國企業的合作。如今的一些中外合作與跨國企業與職高院校的聯系并不緊密,一旦有人事的變更項目便可能擱淺或作廢,因此我國高職院校應該通過與跨國企業進行協商的方式,建立深層次的合作,通過彼此的溝通,深入地了解雙方的管理理念與模式,以此為職高院校的交流與合作打下堅實基礎。
我國職高院校的發展現狀以及所處的“一帶一路”時代背景下,只有通過院校自身的努力與政府的規范保障,才能真正實現高職教育的國際化,并享受“一帶一路”帶來的發展機遇。
參考文獻:
[1]王國剛.“一帶一路”: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國際經濟理念創新[J].國際金融研究,2015(7):3-10.
[2]鄒嘉齡,劉春臘,尹國慶,唐志鵬. 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貿易格局及其經濟貢獻[J].地理科學進展,2015(5):598-605.
[3]楊理連.高職教育質量管理:內涵審視、體系構建及其評價[J].中國高教研究,2015(6):99-102.
責任編輯:孫 瑤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