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夏艷
摘要:批判性思維是一項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能力,人們普遍認為這一能力在個人的成長和發展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從中國教育現狀來看,學生甚至是老師對于批判性思維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一定誤解。本文試就何為批判性思維、為何需要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作進一步探究。
關鍵詞: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教育
多年來,盡管改革在不斷推陳出新,但是現狀仍然不容樂觀,應試教育仍然是當今教育中的“主力”。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知識經濟時代,這是一個崇尚批判性思維(Critical Thinking)的時代。而在中國教育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是缺失的、空白的、留于口舌卻尚未落實的。
本文試就何為批判性思維、為何需要批判性思維以及如何培養批判性思維,作進一步探究。
1.何為批判性思維
雖針對批判性思維的討論有很多,但大多數人對于批判性思維的理解仍然處于一個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境況。
1.1歷史溯源與理解謬誤
“批判的”(Critical)源于希臘文kriticos和kriterion。Kriticos意為提問、理解某物的意義和有能力分析,即辨明和判斷的能力;kriterion意為標準。從語源學上來說,critical表示基于標準的對事物有辨別力的判斷。
世界上普遍認為第一個提出批判性思維的現代概念的人是美國著名的哲學家、心理學家以及教育改革家約翰·杜威(John Dewey)。他在《我們如何思維》中第一次使用了critical thinking一詞:“批判性思維的本質是懸置判斷;這種懸置的本質是在開始嘗試解決問題之前解決問題本質的探究。”同時提出了“反省性思維”(Reflective Thinking)的概念。他認為“對任何信念和假定的實施形式,根據支持它的基礎和它趨于達到的進一步理論而進行的積極的、堅持不懈的和仔細的考慮,構成了反思性思維。”不難看出,從語源學以及杜威最初對批判性思維的闡釋上來看,批判性思維所強調的都是對問題的判斷、分析。
但是如今許多人一談到“批判”,就聯想到否定、批評。甚至學術界對于將critical thinking譯為“批判性思維”的準確性也都存在質疑。
根本問題在于對批判的理解。許多人往往認為批判只有“指出缺陷、缺點——對某種(錯誤的)思想言行進行系統分析”的解釋。事實上,漢語中原來只有“批”和“判”。批,義為攻擊,也指批示、分析、評論。判,本義為分開,引申為界限、判決、判斷。由此看出漢語“批判”一詞與critical thinking在語義上其實是存在高度一致性的。 只不過人們理解上的以偏概全,誤解了批判之義,進而無法對批判性思維有一個較為準確的理解。
1.2總結
批判性思維的發揮,其實就是一個觀點(Opinion)架構的過程。為所提出的觀點或對某一問題的看法找到事實性的支撐,使之在邏輯上嚴密可靠。批判性思維的本義并不是要一味去批判,而是要對事物架構起一個比較全面的想法。它要做的不是簡單去反對,而是從另一個角度、更科學、嚴密地看待問題。
2.為何需要批判性思維
2.1批判性思維決定創新能力
批判性思維越來越受到教育者以及研究者的重視,其中很大的一個原因就是人們認為批判性思維與人的創新能力有很大程度的掛鉤。
簡單來說,創新即“創”造“新”的東西,可以是科學技術,可以是思想理念,更可以是物質發明等各方面的創造以及改進。所有創新的源泉都來自對現有知識與世界的觀察與分析,而有效的觀察與分析則要求掌握批判性思維。
對現存事物的合理性進行多角度分析,能夠發現其中的漏洞,進而提出改進的方法,通過不斷地收集信息分析、驗證方法的科學性,最后提出嚴密可靠的新思路。這是創新的過程,也是批判性思維的實踐。
2.2批判性思維提升學習能力
孔子說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育中,“罔”和“殆”都不是好東西。而在如今的教育中,教師偏重知識的傳授,而缺乏對學生思維的培養。我們的學生,習慣性的把定理當作公理來記背。在學習過程中傾向于對所教授知識的直接接受,而不是追根溯源地去理解定理成立的原因。用慣性思維取代了批判性思維很大影響其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
批判性思維“不僅僅注意信息、目的、問題、觀點,還注意推論、含義、概念和假設。” 這就要求學生要善于尋找答案。尋找答案的過程就是一個探究的過程。當學生有了一種探究的意識,他們不再滿足于老師在課堂上講授的知識,嘗試開始自己尋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而提升了自身的自主學習能力。
3.如何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
當談到批判性思維的培養時,通常有兩個方向,一是把批判性思維當作一門獨立的學科來進行訓練,二是強調把思維的訓練滲透進各學科的教學中。也就是批判性思維學界所提到的兩種理論假設。由于滲透入各類學科的思維方式培訓需要根據各類學科的特點進行研究,因此在此我們首先將批判性思維作為一門單獨的學科來探究初步訓練的方法。
據初步統計,目前在美國大學特別是哲學系中,開設批判性思維選修課程的占到40%以上。對于兒童的批判性思維的教育也從幼兒園就已經開始了。相比之下,我國高校的教學中,批判性思維課程的開設在起步較晚;在中小學教育中,相關教學更是鮮有涉及。
因此,當我們在探索中國批判性思維教學之路時,自然需要一些借鑒總結。
3.1觀點與事實
“批判”的過程是為觀點找到事實性的支撐的過程。在美國,通常認為分清“事實”和“觀點”,是人們獲得批判性思維的基本。兩者最大的差異就是是否能否證明。事實可以被證明,是存在正誤之分的。而觀點,事關個人的情感體驗,是某人對某事物的感覺或看法,本質上無法證明,更沒有對錯之分。
只有分清了觀點與看法,學生才能夠越過情感,把注意力集中在證據上,進而分析其科學性與可靠性。
3.2學會提問
對于如何更好的分析觀點與事實,國外經常會用到的方法就是培養孩子按照下圖的思路針對事件提出問題,進一步分析。
為培養批判性思維,要求學生對于所見所聞從多角度利用提問的方法進行深入的了解。培根曾經說過:“如果一個人想從確定性開始,那么他就會以懷疑告終;但是,如果他樂于從懷疑開始,那么他就會以確定性告終。”學會提問是分析事實或是觀點的本質時非常重要的手段,是培養孩子批判性思維是需要他們掌握的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
4.總結
針對批判性思維的訓練,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對批判性思維的概念有較為具體、全面的理解,才能更好地實施思維教學與訓練活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嚴密、科學地看待問題是訓練批判性思維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杜威博伊茲頓, 劉放桐, 王路,等. 杜威全集 : Collected works of John Dewey. 第六卷(1910-1911), 《我們如何思維》1910至1911年間的期刊文章、書評及雜記[M].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2,p.147.
[2]武宏志, 張志敏, 武曉蓓. 批判性思維初探[M].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5,p.7.
[3]錢穎一. 批判性思維決定創新能力[J]. 現代國企研究, 2011(11):7-7.
[4]馮林, 張崴. 批判與創意思考[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p.29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