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道娟
摘要:道德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體系,法律是由國家制定的帶有強制性的社會規范,二者有沒有聯系在歷史上就存在著兩種相反的觀點,一個是自然法學派,另一個是實證法學派。而二者的真正關系應該是既相互區別,有相互聯系,在社會中相互相依。
關鍵詞:道德 法律 規范 關系
一、道德與法律的概念
在通常的理解里,道德就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體系,具體來說,道德就是在人的行為過程中體現出來的具有合理性和價值性的規范體系。法律通常是指由社會認可、國家確認、立法機關制定的行為規則,并由國家強制力(主要是司法機關)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一種社會規范。從表面上來看,道德處理的是人的內在性問題,法律處理的是人的外在性問題,一切都依既定的法律法規辦事,二者似乎沒有一定的內在聯系。而二者是不是真的沒有聯系,從一個著名的例子來看。二戰結束后有兩個對于二戰戰犯審理的著名的審判,一個是德國的“紐仁堡審判”,另一個是日本的“東京審判”。
當時德國的士兵和日本的士兵都認為自己沒有罪,自己是根據最高領導者的旨意,日本是天皇的旨意,德國是希特勒的旨意,以及國家的法律規定來行動的,對他國的侵略和人民的屠殺并非他們的本意,聲稱自己是無罪的。但結果是所有的法官和陪審人員都認為他們有罪,原因是以對天皇和希特勒的效忠、國家法律的效忠來掩飾自己的感性沖動、主觀欲望和主體責任,最后分別判處各種戰犯的大大小小的罪刑。
從這個著名的例子看來,道德與法律是聯系的,法律包含了道德的內容,并以道德作為了法律內在屬性。而在歷史上圍繞道德與法律是否具有聯系,或者說有怎樣的聯系就產生了兩種爭鋒相對的觀點。
二、道德與法律關系的歷史爭議
(一)自然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的基本觀點就是主張道德與法律是有聯系的,追求法律的道德價值,尋求法律的道德合理性,典型的主張就是惡法非法。
最著名的代表性法學家有:富勒在《法律的道德性》一書中復興了自然法的觀點,認為法律必須要符合道德的要求,道德必須要成為法律的程序性要求和內在的屬性。達班從人性中推論出了自然法,他認為,自然法是某種為人性所規定的最低限度的倫理要求,自然法支配實在法;與自然法相矛盾的法律不配稱為法律,與道德相矛盾的東西不能包含在公共利益之中。霍爾堅稱,合理性與道德性是法律的實質,實在法如果完全不具備道德的內容,就不具有法律的性質。
(二)實證法學派
實證法學派的觀點就是主張道德與法律是沒有聯系的,道德不可能構成法律的基礎,法律也不可能包含著道德,主張惡法亦法。
功利主義從功利、后果的結果來談論法學的問題,只關注大多數人的福利,不關注少數人的利益及整個社會的福利和公平性問題、道德性問題。功利主義法學就脫離了道德的實體性和基礎性。
孔德的實證主義法學強調以“實證”來建立一些法律規范,實證在孔德的思想里,大致包含著四層基本的含義,一是指真實的而非虛妄的,二是指有用的而非無用的,三是指肯定的而非猶豫不決的,四是指精確的而非模糊的。由此建立起來的法律規范就只注重實用性,有效性,而不注重價值和道德性。
(三)兩大學派的問題
從以上對于自然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的基本觀點的闡述,
自然法學派的邏輯是道德在前,法律在后,道德構成法律的內在基礎,強調法律的內在道德性,同時由于道德的應當性和主觀性,法律就缺乏一種客觀性、外在性和執行性。
實證法學派的邏輯是法律在前,道德不在法律思考的范圍之內,強調法律的客觀性、外在性、強制性和執行性,缺乏法律的內在性、主觀性和靈活性特征。
在現實的社會中,到底我們應當怎樣來把握道德與法律的關系。
三、道德與法律關系的再思考
(一)聯系
1.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不論是道德還是法律從廣義上來說都是處理人及其行為的規范問題,涉及到的都是關于人的一些普遍性的行為規范問題,而不是一些個別性的規范問題。道德講述的是人行為的合理性和價值性的規范問題,法律講述的是人的基本行為規范問題,都涉及到的是人的普遍規范問題。
2.善的基本取向
無論是道德還是法律的存在都具有一種基本善的取向,體現人的權力利益、自由和尊嚴的問題,都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這可以從道德與法律的詞源、起源上得到證明。
3.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的工具
不論是道德還是法律在目標上都是為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盡管道德是在積極的意義上來維護社會秩序的穩定,法律是在消極的意義上來維護社會的穩定,但二者的使命都是一致的。
(二)區別
1.產生的社會條件不同
道德產生于人類社會的早期,人類文明的最早智慧就是道德,原始社會就產生了,法律則是產生于私有制度產生以后,運用強制性的措施來保障人們的財產和安全問題。
2.形成的方式不同
法律是有國家制定、認可和頒布的,道德是人們在社會中形成的一種價值共識。
3.行為方式的不同。
法律的行為方式往往是直接的和強制的,顯現的,一切都按照既有規定辦事,而道德是一種隱性的,追求的是一種應當,具有靈活性和間接性,創造性特點。
4. 要求不同。
法律是一種帶有約束力的強制性要求,同時也是一種底線的要求,以不傷害和不侵犯為行為的基本要求。道德卻不但要求人去做不傷害、不侵犯的事情,還要阻止不傷害不侵犯事件的發生,維護他人基本權益,同時促進他人基本權益的實現和社會良好秩序的實現。
(三)相互關系
道德處理的是一些內在的應當性和價值性的問題,法律處理的是外在的行為規范問題。在現實的社會中,現實地道德需要法律,法律也需要道德。道德需要法律來獲得一些基本的保障,在道德行為的過程中維護行為人的權利,并促進道德行為的發生。如“扶老太過馬路”的訛人事件,就需要法律來維護道德的高地,給予那些訛人的人以一定的懲罰。法律也需要道德來完善自身,法律是底線的道德,道德現實地促進了法律的完善。“見死不救罪”在德國已經寫入了國家的法律,更好地保障了人的權利和尊嚴
因此,道德與法律,二者既有著深刻的聯系,又有著明顯的區別,一個健全的社會既需要有道德、也需要有完善的法律,二者共同作用才能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
項目:重慶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校級一般項目“新形勢下高職學生的德性生成新探”(GZY201628-YK)的階段性成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