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思琪
摘要:自治區成立以來,黨和政府一直都對新疆公共文化事業高度重視,給予公共文化事業在政策、資金人才等各方面的全面、大力的支持。近年來隨著當代管理觀念的不斷更新,新疆傳統文化事業面臨著向當代公共文化服務轉型的現狀,這不僅是一種簡單的傳統文化事業模式的升級,更是一種系統結構的創新。
關鍵詞:新疆 公共文化 體系建設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2017文化工作報告中指出:要堅決貫徹黨中央關于新疆工作的大政方略,緊緊圍繞總目標,緊貼文化工作的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努力推動全區文化事業的蓬勃發展。近些年隨著管理觀念的不斷更新,新疆的傳統文化事業順應國家公共文化發展的大趨勢,正向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型過渡。
一、文化事業體系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轉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基于市場經濟視角對文化事業內涵和外延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用開放和發展的思路規劃了文化體制的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更進一步深化改革文化體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營造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創建先進文化管理體制機制,使人民群眾更公平公正的分享公共文化的成果,最終實現文化大繁榮大發展。可以看出,黨和政府對文化事業認識的深化,就是建立健全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公共文化服務,與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英國、新西蘭、加拿大等國興起的“新公共服務理論”關系緊密。它強調公共權利領域中市場作用的發揮、倡導以提升管理能力為主題的政府改革、強調公共服務質量和顧客滿意度,這些都對我國轉型中的公共文化服務產生了很大影響。新疆文化事業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管理職能經歷了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的轉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逐漸完善。
二、當代新疆從文化事業體制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面臨的問題
(一)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化
處于傳統文化向現代文化的轉型過渡期,各族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需求多樣化。新疆是多種民族、多種文化融匯之地,歷經多年的傳承與融合,現階段留存下來的都是獨具特色、相對穩定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新疆傳統文化中的競爭意識淡薄、積累和再生產觀念缺乏、宗教意識濃厚以及輕利保守的價值觀與現代文化產業化所要求的商品性、競爭性、開放性的觀念模式之間存在沖突。在現代化的浪潮下,傳統與現代摩擦碰撞,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并存,群眾對公共文化的需求多樣。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務和產品不但需要關注這種文化的差異性,還需要找到這些多元化文化都認同的核心價值。在新疆,形成最基本的價值認同和最廣泛的社會共識成為當代文化體系假設中的重要任務,也是公共文化服務在資源供給過程所面臨的難題。
(二)公共文化資源配置不足與不均衡問題并存
近年來隨著黨和政府的對新疆文化事業的大力支持,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但從總體上看,新疆公共文化服務資源仍然匱乏,人均占有量較低。以公共圖書館為例,國際圖聯標準是每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根據2015年9月24日發表《新疆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的歷史見證》白皮書中提到:截至2014年,建成117個文化館、107個公共圖書館、82個博物館(紀念館)和1147個文化站,照此標準中國的人均值也尚未達到標準,新疆的均值更是落后于全國均值水平。另外,公共文化資源的配置存在結構上的不均衡不合理,北疆、南疆、東疆公共文化資源配置受區域經濟的影響不均衡問題突出,沒有很好的保障群眾文化成果共享的權利。
(三)基層公共文化單位體制僵化,缺乏活力
我國建國之初就形成了單位制度,這種制度對文化事業的形成發展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引入市場經濟的發展體制后,文化事業舊體制的弊端也顯現出來。公共文化單位體制變化流動小,更新慢,新鮮血液很難源源不斷的補充進來。同時,公共文化服務存在多頭管理的問題,管理中弊端顯現,錯位、越位、缺位現象時有發生。新疆文化事業基礎薄弱,文化事業體制僵化造成公共文化服務與公眾需求不完全對接符合人民群眾欣賞習慣、能夠很好的體現當代新疆發展的高質量作品數量少。
同時,公共文化資源配置渠道不暢、無法滿足各族人民群眾對公共文化多樣性的需求、地域遼闊導致文化資源分散,難以有效整合發揮資源的整體優勢,利用率十分有限,浪費現象嚴重。
(四)供給渠道單一、“政府失靈”難題浮現
由于新疆仍處于“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意識形態領域有更嚴峻的任務,受傳統文化事業體制的觀念影響,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供給由只政府占主導地位,但政府在執行文化政策中也會出現“經濟人”的特征,不是從公共文化服務的社會效率出發,而是使自己的效用最大化,立足與自己所在機構的政績,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政府失靈”由此產生。由于長時間以來,政府在供給文化產品中占絕對地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渠道單一,缺乏競爭,民間文化組織得不到成長的空間,發展不完善,非政府文化組織在公共文化服務中競爭力不大。群眾對公共文化服務的主體參與意識覺醒度低,公共文化服務逐漸喪失活力,失去有效性,沒有較好地形成服務的主體與對象的良性互動。
三、新疆當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路徑探索
隨著管理理論的不斷發展,傳統意義上的文化事業管理體制已經不適應當今時代的發展,轉型是必然之路。當代新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應把握住時代的機遇與挑戰,在傳統文化事業打下的基礎上進行全面系統的升級。
(一)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的融合發展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為了應對開放的大環境,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逐漸走上相互融合發展的道路。融合發展的觀點是從文化發展的目標出發來解決問題,無論是文化事業還是文化產業,為群眾更好的提供文化服務才是最重要的。融合發展是互惠的,文化產業的發展成為文化事業發展的最強勁支撐和推動力,文化事業的發展又會促進文化產業的繁榮。
文化事業由于其公益性性質,文化事業機構主要依靠國家財政的支持來保障其運轉。從管理權限掌握在政府手中,雖然便于管理,但也缺乏活力。確定哪些項目政府來做,哪些項目市場來做,合理分區塊進行,使效率大大提高,同時市場也會發揮作用,體現文化需求中的民意。融合發展的理念,將文化事業和產業的活力都最大限度的發揮出來,最終形成既滿足群眾的普遍需求,又能夠實現國家認同核心價值的文化事業的發展。
(二)文化事業管理體制逐步走向社會、面向市場
文化事業想要釋放活力、進行結構的升級首先需要引進多元參與主體,讓更多的非政府主體也有機會參與到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競爭中,政府掌握文化事業的宏觀管理決策權,具體項目實施權利可以放開。實行所有權、經營權和管理權的分離,有利于解決原有體制中政府缺位、錯位的弊端。通過多渠道的供給方、多渠道的資金投入、多方參與的良性競爭環境,實現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高效運轉。從這個角度而言,就需要形成多元參與的格局,充分發揮社會組織和人民群眾的參與積極性,最終形成一個科學有力的多元參與文化事業建設的社會支撐服務系統。
(三)組織體系由“文化事業單位”走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中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經歷了從原則的確立,到制度化形式探索的艱難實踐過程主要就是探索市場化的過程。“精英管理”的方式在文化領域并不能達到高效率,科技的進步使大家發現絕大多數文化產品都可以成為個人排他性的生產和消費對象,社會文化組織的廣泛參與才能使文化高速發展。政府應盡快轉變角色,立足“服務”而不是“管理”,明確了大部分文化產品和服務的商品屬性后,從長遠而言,文化事業將會被覆蓋范圍更廣、功能更人性化、服務更全面、結構更合理公共文化服務所替代。
參考文獻:
[1]國務院新聞辦公室2015年9月24日發表《新疆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的歷史見證》白皮書.
[2]黃意武.我國文化事業內涵、特征及發展方向探究.2014.
[3]李瑞君.當代新疆民族文化現代化與國家認同研究.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