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暢
【摘要】在語文教學中,作文教學舉足輕重;在人們生活工作中,寫作能力不可或缺。然而,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中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存在著的各種問題,例如:作文雜亂無章;作文文體不明顯;作文素材嚴重缺乏,論據陳舊泛濫;作文語言枯燥無味,平平淡淡;中心論點不突出,讓讀者不知所云,立意跑偏甚至離題千里;作文結構不精美。針對學生作文出現的種種問題,諸多一線教師和教育學者都一直在進行著探索、研究,并試圖提出解決措施,但是缺乏周密嚴謹的寫作訓練計劃,仍然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本文希望能讓寫作變成學生自主自愿的表達,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研究學生寫作的“內因”,即如何通過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想去寫作,樂于寫作,鉆研寫作,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實現作文教學的質的飛越和突破的目的。從如何培養讀者意識,提高閱讀能力兩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作文 有效 讀者意識 閱讀能力
作文教學是歷來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科舉時代“一篇文章定乾坤”,如今高考,作文分數占總分的近一半,是當之無愧的“老大哥”。作為語文教學中的核心內容,作文教學一直被強調、關注,毋庸置疑。然而,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中學生在作文寫作過程中存在著的各種問題,仍然沒有行之有效的解決途徑。
相當多的語文教師不能成功教作文,許多學生不能圓滿地寫作文,許多語文老師曾經試圖探索嘗試出各種各樣的教作文方法,可作文的現狀依然堪憂,產生如此矛盾現象原因很多,我認為高中作文現狀成因主要如下:
(1)從教學方式來看,傳統的教學方法已難以滿足新課標的要求。傳統課堂作文訓練模式一般為:典型文章示范---寫作知識講解--學生限時寫作---教師批改講評,如今高中作文教學大體上是封閉式的,將作文教學空間完全限定在語文課堂上,這就存在知識與實踐分離、效果限于一時、能力提高較慢、教師事倍功半、學生積極性打折扣等問題,學生的主體地位難以實現。即使新課標對語文教學目標以及學生的寫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但受應試教育和固有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教師對學生的寫作教學只能停留在教授式和指導式的。然而從語文教學的實際來看,大量的現代文、詩歌、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占用了整個語文教學的絕大部分課時,教師只能將作文教學穿插于其中,特別是高一、高二階段,必修五冊課本需要完成,還有選修教材,還要進行會考的復習,時間和精力都非常有限。這就決定了傳統的教學方法難以解決當前作文教學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作者這一次的研究,力圖改學生被動的“聽”為 主動地“學”,讓教師花較少的時間去引導和教學,讓學生自己主動地去探索模仿,主動“擠”時間寫,不失為一種新穎的寫作教學方法。
(2)從教學程序看,教學程序有不完整的現象一方面,學生在認識和經驗上準備不足,作文課常常臨時抱佛腳,使學生怨聲載道,教學程序與文章產生的自然程序不一致;另一方面,我們作文教學程序不夠完整,大部分教師都是兩周進行一次作文課,僅僅局限在課堂40分鐘,淡化了起草準備、修改等環節,給學生的作文評價也都是以分數為主,評語較少,這就不能促使學生去分析進而解決自己的問題。
(3)從教師教學目的來看,應試教育的模式已經深入人心,教師總是為考試而教學,沒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把分數置于能力之上。所以,在教學中只見“文”而不見“人”,為了追求分數,機械的教育,這是一種本末倒置的行為。作文教學的目的絕非僅僅讓學生在某一次考試中取得優異成績,而是真正提高他們的書面表達能力,為日后的工作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
(4)從學生的重視程度來看。一直以來,學生信奉的準則是: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就導致學生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度不夠,很多學生把語文課當做是休閑娛樂的課程,覺得學的與考的不一致,學也是白學,妄想通過臨時抱佛腳來取得100多分的成績,事實證明,語文的學習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通過長期的積累與記憶,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而且語文的學習不是無規矩可循的,方法的掌握同樣重要,好多同學不能持之以恒,一旦不能短時間內嘗到甜頭,便半途而廢,轉靠其他陣地。這或多或少也是長期以來重理輕文的后果。
第一、培養學生為讀者而寫的意識。
梁啟超在《中學以上作文教學法》中就提到過為讀者而寫的意識。他把為讀者而寫這件事稱為“對機”,就是見什么人說什么話。他指出,同樣是一句話,“對甲說和對乙說不同,對大學生和對中小學生說不同。同一篇演說稿,在東大與北京所生的效力不同,同是一句話,春秋人說出沒有價值,現在歐洲人說出大有價值。做文時先須看自己所做的文要給何人看。譬如在前清上皇帝書,引幾句雍正上諭或乾隆上諭,他心里縱不快活也不敢駁回;若在民國便不免被人唾罵了。又如前五六十年時作文引墨子《兼愛》的話,人必大罵;現在便不然了。對大學生講幾何定理,是人人能懂的,小學學生便不能明白。拿小孩子所說的話講給成人聽,也覺得好笑。所以作文或著書時是為一時還是為永久;是給一部分人看,給全部分人看,先要弄清”。梁啟超通過幾個貼近生活且說服性極強的例子進行對比,深入淺出地為我們解釋了“對機”,也就是為讀者而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第二、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
北京大學教授、哲學家賀麟說過:人與禽獸的區別,雖有各種不同的說法,但是根據科學研究,卻只有兩點,其中一點就是人有文字,而禽獸沒有。讀書是劃分人與禽獸的界限。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至于閱讀的方法,不是沒有選擇胡子眉毛一把抓,也不能一曝十寒,要鍥而不舍。這需要學生讀書要用心,要制定計劃,隨機應變,要注意方法,指導學生合理分配時間,各類書籍搭配,要有邊讀邊勾畫積累的習慣,泛讀與精讀有機結合。
對于高中生,作文一定要具有一定的含金量,要引經據典,要思接千載,文采斐然,這對閱讀的要求自然就很高。
培養讀者意識和提高閱讀能力,這樣讓學生的寫作不再是簡單的敷衍了事、湊字數,而是去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增強寫作內驅力,讓寫作成為學生自主意愿的表達,讓學生成為學習寫作的主人。讓他們想去寫作,樂于寫作,鉆研寫作,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在原有基礎上取得明顯進步,實現作文教學的質的飛越和突破的目的。
面對學生的作文世界,教師大有可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