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今社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的歷史階段,各種文化藝術的形式、內容都在悄然發生變化。因此,硯雕藝術也要跟上前進的腳步,賦予其時代特色與新的生命,而這種變化與創新更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本文對于歙硯雕刻的傳承和創新進行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歙硯;雕刻;風格;創新
歙硯,始于唐,興于宋,以硯石在古歙州府治加工和集散而得名,距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北宋唐積《歙州硯譜》載:婺源硯在“唐開元中,獵人葉氏逐獸至長城里,見疊石如城壘狀,瑩潔可愛,因攜之歸,刊出成硯,溫潤大過端溪。”自此以后,歙硯名聞天下。據史料記載,盛唐時歙硯已大盛。宋代,歙硯獲得很大發展,精品不斷涌現,其名色之多,質地之細,雕刻之工,為諸硯之冠。
歙硯雕刻受徽州人文環境的影響,以精細典雅見長。雕刻手法細膩、層次分明,所雕瓜果、魚龍、殿閣、人物無不神態入微,硯池的開挖能做到相互呼應,因而顯得十分協調。歙硯的雕琢一般以淺浮雕為主,不采用立體的鏤空雕,發展過程中受到了徽派“四雕”的影響,之間也會出現深刀雕刻。經過數代積累、傳承與創新,逐漸形成了因材施藝、巧借紋色、造型生動、精細雅潔的藝術風格,深受歷代文人墨客喜愛。可以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的硯雕作品,反映著不同的文化價值取向和審美觀,為我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當今社會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的歷史階段,各種文化藝術的形式、內容都在悄然發生變化。因此,硯雕藝術也要跟上前進的腳步,賦予其時代特色與新的生命,而這種變化與創新更是要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對于硯臺來說,實用性便是其最重要的基本屬性。米芾的《硯史》說道:器以用為功,制硯的過程自始至終是造器的過程。然而隨著計算機的普及,硯臺已由原來的單純實用研磨工具發展為融實用、觀賞、收藏等諸多功能于一體的藝術品。今人愛硯,更多的是喜愛硯上表面營造出來的熱鬧與好看。至于硯雕刻如何,藝術性怎樣,雕的是否是硯,很多今人卻已不知道。
縱觀當前硯雕藝術大體有三種風格,也可以說是三個層次:
一種做傳統硯,有相對確定的面貌,有嚴謹、規范的架構比例,對石料的要求較高。這種硯突出傳統硯的功能性,有的只是復制、繼承、模仿,缺的是發展創新思想。目前傳統硯受石料枯竭所限制,硯臺越做越小。
一種做隨型硯。隨型硯不受石料限制,可以隨型、隨性去刻。說起來簡單,隨型硯對制硯者的要求比傳統硯高,再怎么隨型、隨性都不能偏離了硯之所以為硯的前提,要具備硯池、硯堂、硯邊三大要素。隨型硯,石形與硯式巧妙相合,能于平常中見機巧。往往融入了制硯人的思想、理念、觀念、學識,呈現的不僅是他對硯雕的理解,更是他的藝術境界。硯隨人,隨心,也就是說不同的制硯家對同塊硯石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表達,一樣的硯石,相似的品色,表現在硯雕上,題材、手法、樣式是有差異的,整體呈現的面貌、個性、風范是不流于一般的,這就是原創。原創最能考驗制硯家的文化修養和硯雕功底,所以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孔子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古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蘊成就了歙硯,造就了徽工。制硯家刻的不是硯臺,在他們的心里,刻硯刻的是華年,凝的是心智,刻刀下展現的是自己的人生價值和人生追求。當硯臺隨著時代的變遷從實用性改為觀賞性,從實用品變成藝術品,真正的制硯家不會為了世俗的功利變更自己的初心。
一種做文人硯。文人硯沒有真正界定的概念,也無法定位。文人硯,硯里硯外都蘊含著文人內在的氣質,干練素雅卻極具個性;外表不在于多少雕工,也不是簡單的制作配以文字的印款,他需要的是一個有靈魂的創作題材,使觀者觸之能感受到他的生命力,能彰顯文人的心性。不嘩眾,不取寵,形神與硯質結合,置之書齋案閣,整體氣息能與書房融為一體。這樣的硯,依憑的不僅是制硯者深厚的硯內功夫,更應是硯作者硯內硯外的識見學養與藝術追尋的綜合體現。
在硯臺走向大眾文化的今天,少數制硯家由于受當今時代影響,急功近利的心理滋長,為了迎合市場,打著“創新”的旗號,曲意肢解硯臺的基本功能和造型,在硯雕設計上背離了硯的最基本實用功能。要么沒有硯堂硯池,丟失了硯臺的本質特征,硯變成了純粹的觀賞石、藏玩石,和石雕、玉雕沒有分別。浮躁、賣弄的匠人之氣取代了人文硯的清雅之風,脫離了傳統文化,淡化了硯臺的傳統特色,失去了硯雕藝術的文化內涵。
如何在繼承傳統硯雕藝術的同時,更好的弘揚博大精深的中華硯文化。作者從事硯雕生涯二十余年,結合自身對硯雕藝術的理解,有以下三點感悟:
一是靜氣。制硯首先必須擺脫急功近利的思想,去除浮躁的心態,沉下心來,加強對傳統技法的學習,掌握傳統硯雕造型、紋飾特點和雕刻技藝,打下扎實的基本功,繼承傳統硯雕手法。沒有傳統作為基礎,創新就會成為無源之水。制硯必須這樣,在設計雕刻上才能胸有成竹、得心應手。
二是加強自身的文化修養。硯雕藝術是一門集詩、書、畫、印及文學、雕刻于一體的綜合藝術,不僅要求有熟練的駕馭工藝方面的能力,又要求有藝術創作方面的才能,創作出的作品即要體現工藝美也要體現藝術美。因此,制硯者只有具備扎實的繪畫、雕刻、書法功底和深厚的文化修養,胸有萬卷,才能形于刀筆,制作出一方形神兼備的作品。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學成。因此,制硯者要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研究、理解,學習古代繪畫、書法、哲學、雕刻藝術,汲取竹刻、木雕、磚雕等雕刻藝術的精粹,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
三是注重創新。創新的關鍵是在繼承、尊重傳統的同時要有個人思想,絕對不是“一味地模仿”,因為模仿得再逼真,終究只是模仿而不是創作,只有匠氣而沒有藝術。我們必須在師法古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吸收磚、木、玉雕等各種雕刻技藝,在傳統硯形硯式基礎上,充分利用硯石的天然石皮,石型,因石構圖,因材施藝,將歷史、繪畫、書法、金石融入到歙硯的天然紋飾和造型之中,使作品達到與石共鳴,天人合一的完美境界,在讓人感受傳統制硯的古雅同時,又有了耳目一新的體驗,使硯雕作品更富時代氣息。
作者簡介:劉明學,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