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互聯網+”的出現是人類技術上的一大革新,“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契合服務型政府的建設,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帶來了新的機遇,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大的挑戰。政府必須找準自身定位,明確認識自身存在的問題,積極創造互聯網環境,維護網絡信息安全,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促進自身治理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互聯網+”;服務型政府;治理能力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以“互聯網+”行動計劃推動政府治理能力創新。“互聯網+”的出現,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來說既是難得的機遇,又是巨大的挑戰。
一、“互聯網+”時代對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新要求
“互聯網+”是指將互聯網跟傳統行業相互融合催生出新的產業模式。這里的“+”不僅僅是“+”互聯網技術,更重要的是“+”互聯網思維、互聯網理念、互聯網模式、互聯網基因。
在傳統的政府治理模式中,政府各層級、各部門之間是完全獨立的,各司其職、互不干擾、以部門利益為重,不能越級辦事。而在“互聯網+”時代,政府的出發點不再是部門利益,而是社會公眾需求,以為公眾提供滿意的服務為最終目標,強調各部門之間的團結協作,協同治理,最大程度的滿足公眾需求,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和服務的精準度。
二、“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機遇
在如今信息化高速發展的時代,“互聯網+”的出現既是一場技術革命,也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新的機遇。
(一)有助于促進政府治理理念的轉變
在“互聯網+”時代,人民、社會組織、市場便相當于政府的用戶,用戶與提供服務者之間不是控制與被控制的關系,也不是管制與被管制的關系,政府的角色不再是劃槳,政府是服務者,人民是社會治理的主體,政府必須為人民服務,真正做到讓人民當家做主。同時,“互聯網+”時代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先進技術,使政府實現網上辦公,各部門信息開始融合,有利于一系列制度的推進,大大的提高了政府的辦事效率。
(二)有助于促進政府治理結構的完善
“互聯網+”可以實現信息跨界融合,有利于促進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政府構建信息網絡,實現各地區無障礙快速交流,避免了以往行政層級過多,在信息傳送過程中出現信息失真、信息滯后等現象,有利于減少審批程序,促進簡政放權,實現信息跨部門共享。人民群眾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一系列網絡平臺實現利益訴求,使政府工作人員更好地做出決策,節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
(三)有助于促進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
“互聯網+”的出現提高了政府處理信息的效率,政府可以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等一系列先進技術對突發性事件進行全面監控,實現對突發性事件的事前預測、事中監控和事后有效處理,同時通過媒體實現信息全方位公開,真正做到一切為了人民。“互聯網+”的規模化使信息實現了無障礙交流,一旦政府官員出現問題,信息即刻便會暴露在公眾平臺,掀起輿論狂潮,能夠有效的遏制部分官員的囂張氣焰,降低腐敗發生率。
三、“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挑戰
事物的存在總是有其兩面性。“互聯網+”的出現為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很大的機遇,但也存在著不容忽視的風險。
(一)傳統行政管理模式根深蒂固
我國正處于轉型時期,治理理念不能及時更新,服務意識嚴重不足,傳統的統治和管制的理念依然存在。政府也是“經濟人”,也會追求利益最大化,當“互聯網+”的運行損壞了政府的利益時,政府會出現抵制心態,甚至出現不正當行為,這樣一來,互聯網平等開放、團結協作的思維方式更加不能融入政府的管理模式之中,嚴重阻礙了“互聯網+”對政府治理能力的提升作用。
(二)信息安全存在巨大風險
如今,通過網絡表達自己的權益已成為我國最普遍的民意表達方式。網絡不但具有方便性和快速性的特點,并且可以匿名,這一特點使人民表達意見不再受束縛,增加了其意見的真實性。政府網站除了可以公開的信息之外,還存有機密信息,一系列高科技的出現增加了黑客入侵的幾率,使得木馬病毒得以肆虐,一些不法分子為了自身利益不惜竊取國家機密,危機國家安全。
(三)法律法規明顯滯后
目前我國關于互聯網方面的法律很少,國家層面的僅有兩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子簽名法》。由于立法存在空白,使得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間出現脫節,地方政府擁有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在執行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監管不力的現象,甚至激發出腐敗行為的出現。
四、“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的路徑選擇
面對“互聯網+”時代,政府必須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努力克服自身困難,從實際出發,本著一切為了人民的根本理念,積極促進改革,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一)積極引進互聯網思維和環境
互聯網思維強調平等協作、開放共享,這一價值觀念與服務型政府的建設不謀而合,政府要想實現服務型政府的轉變,必須創造一個良好的互聯網環境。要使互聯網思維融入到政府部門中,促進行政人員價值觀念的轉變,使行政人員逐漸習慣用互聯網辦公,真正融入到這一環境當中去。行政人員要通過互聯網加強與民眾的互動,通過微博、網站等一系列網絡平臺為人民服務,同時自覺接受人民的網上監督,形成一個開放共享的合作平臺。
(二)建立完善的網絡信息安全系統
“互聯網+”存在信息外流的風險,可能對政府甚至國家造成極大的損失。因此,政府必須做好信息保護工作,一方面要積極促進技術發展,做好防火墻,防止信息的泄露,加強信息的監管工作;另一方面,對待圖謀不軌不法分子,要制定強有力的懲罰措施,一旦抓住要嚴厲打擊,做到對外公開,以儆效尤。
(三)加快推進法律法規建設
作為“經濟人”的政府,面對權力和利益的誘惑可能會以權謀私,因此加強法律法規建設迫在眉睫。一方面要加快網絡治理方面的法規建設,保證網絡運行流程有法可依,彌補這方面的法律空白,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另一方面,要加強監督,完善監督體系,一旦發現權力濫用行為,要采取強有力的懲罰措施,做到雙管齊下,這樣才能是有效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
五、結語
“互聯網+”的出現是一場技術革命,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點金石,同時對政府改革來說也是一次機遇和挑戰。政府必須從實際出發,一方面對“互聯網+”要有全面的認識,積極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接納這一新生事物;另一方面要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要利用好新技術而不是被其利用,從實踐中認識不足,不斷促進自身治理能力現代化,真正做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郭全中、李新軍、徐秀麗.網絡行政與輿情治理實務[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7.
[2]陳燦.互聯網+跨界與融合[M].北京:機械出版社,2015:153.
[3]閆建、李瑞、劉薩娜.機遇、挑戰與展望:“互聯網+”背景下的政府治理創新[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7(1):76-81.
[4]汪玉凱.“互聯網+政務”:政府治理的歷史性變革[J].國家治理,2015(7):11-17.
作者簡介:張楊子(1993-),女,河南南陽,在讀碩士研究生,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專業:行政管理,研究方向:公共部門管理與創新機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