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霖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高職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實踐
何 霖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 四川成都 610000
文章總結了高職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專業課程體系的欠缺:原課程設置沒有完全以就業為導向,學非所用,很多課程設置往往是“老師覺得重要”,沒有征求企業意見,重點課程不突出。因此提出:校企合作下的課程體系改革迫在眉睫,重點要求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老師更要首當其沖,應增加專業教師在企事業單位交流學習的機會,學院與企業互惠互利。其目的為激發學生興趣,學習貼近實際工作,達到“做中學”,培養團隊意識及吃苦耐勞的精神。
課程體系;做中學;人才培養模式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中提到:“專科高等職業院校要密切產學研合作,培養服務區域發展的技術技能人才,重點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高等職業教育關系到我國經濟的發展,遙想在不久的未來將是引導中小微企業發展的關鍵一環,也是企業發展的支撐體系。
高等職業學院所招收的對象主要是高中畢業文化課成績中低等級學生。針對國家有關部門的要求,面向這樣基礎理論水平、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稍弱的學生,打破以往的“本科式高職教育”和“技校式高職教育”,高職教育課程體系建設任重道遠,改革迫在眉睫。通過探索中的校企合作、項目化教學,期望達到提高教育水平,提升企業水準的目的。
地籍測繪與土地管理信息技術專業,是培養以測繪技術理論為基礎的土地評估、市政建設、地籍管理、房地產測繪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為努力建設貼近一線的項目教學及實訓內容,讓學生的學習過程真正做到“做中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團隊意識及吃苦耐勞的精神,我們課程體系建設團隊通過發放問卷、企業走訪、聘請企業兼職教師等多種措施,做出了很努力。一切的改革都志在適應社會需求,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為出發點,盡量選用真正實踐工作為實訓背景,通過校企合作提升老師的實踐經驗和學生的動手能力。
在課程體系改革的之前,我們做了大量企業走訪和問卷調研工作。問卷發放對象主要有:相關企事業單位一線工作者、兄弟院校相關專業老師、已畢業相關專業學生以及在校師生,通過認真仔細統計分析,主要凸顯的問題為:
(1)應重點培養學生責任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團隊協作能力,尤其是工作速度。通過企業走訪,反應出很多工作者怕吃苦、辦事拖沓,特別是在我們測繪領域往往時間就是效率,時間就是金錢。企業走訪還反應出,很多剛畢業的學生,投入崗位后不能很好適應團隊,沒有責任心。
(2)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技術專業在校重要培養能力應該為:能夠靈活利用最新電腦技術和高新測量技能,配合法律法規完成相關土地管理工作。我們開展的課程應圍繞相關專業知識、實用測繪技巧和實用軟件操作三個方面。
(3)以往教學環節突出的問題是:沒有以就業為目標,學非所用。曾經的課程設置是我們從工程測量技術專業衍生出來的,很多課程設置往往是“老師覺得重要”,沒有征求企業意見。重要課程不突出,沒有講透學會。
從上面三點可以看出校企合作下的課程體系改革迫在眉睫。高職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重點要求理論與生產實踐相結合,老師更要首當其沖,應增加專業教師在企事業單位交流學習機會,在企業中提升實踐經驗,用自己的知識協助企業發展。
人才培養模式由原來的“5+1”模式,變成現在的“2+2.5+0.5+1”模式。
第一階段“2”是指前兩學期,在公共基礎課上,開展基礎項目支撐理論及基礎項目訓練,如《工程數學》《基礎測繪》《數字測圖》《地圖學》等課程的教學工作,最后以小區域地形圖測繪基礎項目訓練為總結。該訓練起到承前啟后的作用,為后面的“2.5”做好準備。
第二階段“2.5”是指第3、4和5學期的前十周,以項目為導向,以“做中學”為教學方式,開展專業理論和任務教學結合的專業核心教學。如《GNSS定位測量》《地籍與房產測繪》《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不動產估價》等課程,目前這些主修課程已經基本達到項目化教學,項目引導與任務訓練課時數平均各占50%。項目化教學的內容,在校企合作方式下,各課程已經在逐步完善與更新。
第三階段“0.5”是指利用第五學期的后半期,共10周,校企合作開展與真實工作一樣的項目訓練。這幾個項目訓練,將會應用到前面所學過的所有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合理安排項目訓練內容,讓學生和企業實踐工作零距離。如果企業需要,還可以安排學生直接到企業參與實踐工作。目前,這個階段的實訓項目是:“建筑工程與房產測繪綜合項目訓練”2周、“城鎮地籍測繪綜合項目訓練”4周和“3S綜合項目訓練”4周。以后,隨著校企合作的深入和土地管理工作的需求不同,這幾個實訓項目還會得到調整和更新。比如說,正在擬定增加的“農村宅基地確權項目訓練”。
第四階段“1”是指利用第六學期開設企業頂崗訓練。對于企業和學生,這半年的時間是他們相互認識熟悉的過程,如果學生和企業達成一致,實習結束后可能會簽訂正式就業協議,“畢業”與“就業”銜接的好,對于學生和企業都是好事一樁。
通過企業走訪,聘請企業專家作為專業建設委員會成員,聽取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相關專業工作者意見,我們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調整。修訂后的部分主修專業課有:
(1)基礎訓練支撐理論及基礎項目訓練:《測繪基礎》《Auto CAD》《測量誤差與數據處理》《地圖學》《數字測圖》和“小區域地形圖測繪基礎項目訓練”。
(2)專業核心教學,分為三個模塊:房地產測繪模塊、小范圍的地籍調查與測繪模塊、3S項目訓練模塊,三個模塊層層遞進,以“3S項目訓練”為主模塊。
開設的課程主要有:《土地法學》《土地資源管理》《建筑工程概論》《控制測量》《GNSS定位測量》《地籍與房產測繪》《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數據庫》《攝影測量與遙感》《地籍管理信息系統》《不動產估價》《土地利用與規劃》《工程測量》等。其中專業核心課為:《地籍與房產測繪》《地籍管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和《土地利用與規劃》。
具體支撐理論和訓練安排見圖1。

圖1 支撐理論和訓練安排
修訂后的課程體系。具體特點總結如下:
(1)規范課程名稱及合理課程設置。我們根據市場需求,新增《不動產估價》課程,為適應房產測繪課程需求增加《建筑工程概論》,為緊隨測繪領域新發展添加《數據庫》課程,為適應不動產統一登記,合并《地籍調查與測量》和《房地產測繪》課程為《地籍與房產測繪》,規范《GPS定位測量》課程名稱為《GNSS定位測量技術》,規范《普通測量學》課程名稱為《測繪基礎》。
(2)三個核心支撐理論教學過程,主要由課堂任務引導,課堂任務訓練,課堂任務總結和課程結束后的整周小任務訓練構成,整個過程環環相扣,缺一不可。
比如說,《地籍與房產測繪》的課堂引導項目之一的土地權屬調查,其課堂任務訓練是:界標的設置及宗地草圖繪制,課堂任務總結學生把成果拍照放在藍墨云班課里,師生可以在里面討論、互評、總結、提升。通過這個項目,讓學生對權屬、權屬調查方法、界標設置、宗地草圖繪制等概念和技能加深理解,達到“做中學”。該門課程一共有五個引導項目,分別是:土地權屬調查、地籍控制測量、地籍圖的繪制、土地合并與分割、房屋建筑面積分攤計算。最后這些小的引導任務可以用于綜合項目訓練一和綜合項目訓練二。
本專業幾乎所有的專業課程都采用這種教學模式,特別是核心課程已經全部實現“做中學”的教學方法,這些方法在校企合作的推動下不斷改進和推新。
(3)三個綜合訓練,總共10周,幾乎涵蓋所學過的所有支撐理論知識技能。三個訓練逐步加深,逐步提高。
“建筑工程與房產測繪項目訓練”是在學生學習建筑圖基礎上,從圖上量取房屋尺寸,計算房屋預售面積。讓學生采用手持測距儀量測實際長度,計算房屋竣工面積,采用房測之友軟件進程房屋建筑面積的分攤計算。
“城鎮地籍調查與測繪項目訓練”是模擬10平方公里范圍以內的城鎮地籍調查與測量工作,從GPS控制網布設、水準網聯測、導線網和GPS-RTK加密圖根點、控制網平差計算、地籍權屬調查、地籍圖繪制、面積統計到地籍成果質量檢查,整個流程讓學生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3S項目訓練”是模擬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工作內容,從控制點選擇、典型地物光譜放射率的野外測定、土地利用類型遙感解譯、影像矢量化與數據庫建庫到地圖編制與輸出,讓所學知識貫通提高。最后一個項目訓練,對我們高職專業的學生要求不高,就目前實施的情況來看,暫時沒有達到預定效果,實訓內容還在調整探討中。
(4)課程體系四個階段教學工作中,企業兼職教師采用部分任課、講座和現場指導的方式參與其中。所謂部分任課是指在兼職老師時間容許的情況下,來校進行某門課程的部分教學工作。專職老師講基礎知識,兼職老師講經驗教訓,這樣既彌補專職老師工作經驗不足的缺點,又避免兼職教師理論不系統的不足。講座是聘請相關企業專家給學生介紹最前沿測繪技術,讓廣大師生有一個努力和改進方向。現場指導是指,兼職老師帶領學生參與到真實測繪工作中去。目前,第三個階段學生參與真實測繪工作時間較多。
本次教學模式和課程體系調整主要取得的進展有:
(1)校企合作下的綜合項目訓練,讓學生有機會貼近真實工作,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吃苦耐勞的精神,讓“畢業”和“就業”零距離,同時促進本專業支撐課程的項目化教學改革,為全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做出努力。
(2)通過調整課程設置和規范教學內容,力求讓學生掌握更全面更實用的土地管理及測繪知識,建立具有高等職業特色的課程體系。
(3)校企合作下的辦學方法,讓老師有機會提升自己的實踐經驗,把自己的理論知識應用實踐,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同時企業可以參與到高職教育中來,有利于定向培養企業需求的高職人才。
(4)校企合作下的“做中學”,讓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讓枯燥的課堂變成師生互動、討論、思考、提高的過程。這樣培養出的學生,會思考,肯動手,讓同學們覺得未來是充滿希望的。
總之,新的專業課程體系已盡可能的按照社會需要,以就業為培養方向,以項目任務為出發點,力求學生與社會生產全接觸,并在項目訓練中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團隊協作能力。我們課程體系團隊認為:勤學、肯做、會思考、能吃苦、有創新,是我們高職教育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在這條路上我們會繼續探索和提高。
[1] 孔維華,曹俊茹,王殷行.測繪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改革研究[J].測繪與空間地理信息,2014(1):96-98.
[2] 王永弟.“卓越計劃”背景下的測繪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地理空間信息,2016(2):58-62.
[3] 李開偉.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工學交替、進階入崗、師徒傳承”人才培養模式探索與實踐[J].科技展望,2016(19):104-107.
[4] 鄧才華,朱建軍,周擁軍.“土地管理與地籍測繪”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改革[J].測繪通報,2014(9):108-110.
[5] 胡慶武,王玥,艾明耀.地理國情監測專業“地理調查與編碼”實踐教學設計[J].測繪地理信息,2016(9):125-128.
G717.38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