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雪帆
【摘 要】合唱音樂作為一種聲部聲樂藝術,聲音是其展現的基本性載體,合唱這一藝術形式離不開各聲部之間的協調與配合。本文以高校為例,分析并闡述聲音訓練在合唱中的作用,提出合唱聲音訓練的內容與方法。
【關鍵詞】聲音訓練;合唱;作用
中圖分類號:J61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4-0080-01
合唱的本質可以說是聲音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聲音是合唱藝術之美的重要影響因素,合唱中的聲音統一、均衡與協調是作品良好演繹的重要前提。聲音的訓練對合唱團體來說十分重要,是合唱排練環節中的重中之重。科學合理的聲音訓練能夠將歌唱者的器官打開,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合唱各個隊員對合唱發聲方式與技巧的掌握,是提升合唱排練效率的重要環節。
一、聲音訓練在合唱中的作用
靈活且和諧的聲音是合唱音樂作品思想與情感的良好表達方式,聲音的訓練是合唱音樂演繹之前的熱身活動,科學且合理的練聲能夠讓合唱成員的聲音強度增加,同時也能夠提升作品演繹過程中的靈活性與統一性。一個合唱團體,必須要重視合唱中的練聲環節,有計劃、有意識、有目的地采取一定技巧增強高校學生的聲音訓練。
二、合唱聲音訓練的內容與方法
合唱這一藝術表現形式,要擁有統一的發聲方式、統一的呼吸、統一的音準、統一的咬字等,因此,合唱的聲音訓練在高校中,是一項系統化的教學工程。
(一)統一的呼吸位置。合唱中的呼吸與歌曲獨唱中的呼吸本質上相同,通過深呼吸能夠將演唱者的喉嚨部分放松,讓聲音有一個支點,通過呼吸的調整與訓練,能夠讓演唱者的音色變得圓潤和飽滿。氣息訓練是聲音訓練的第一步,在呼吸訓練上需要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
1.有腰腹支撐的氣息訓練。首先應當將氣息放出,之后同時利用嘴巴和鼻子進行深度呼吸,保持約三秒鐘之后再從唇齒之間將呼吸均勻地呼出,與此同時,雙手應當放在腰間,讓呼與吸形成一種對抗的狀態[1],腰腹部應當保持向外擴張,待氣息完全呼出之后,即完成。利用這種方式進行反復性練習即可。
2.通常的、深的氣息訓練。通過快速呼吸的練習方式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合唱的學生喉部打開,促進氣息的通暢,從而更易獲取高音部[2]。在快速呼吸訓練以后,學生可以張開嘴,保持一種“哭泣”的面部狀態,模仿獅子等猛獸怒吼時的狀態,更易獲取發聲的技巧。
(二)統一的發聲方法。合唱訓練需要消除個性,將發聲的標準統一化,可通過以下幾個步驟進行發聲方法的訓練:
1.長音訓練。(1)直聲訓練:保證訓練過程中的深度氣息,長音訓練的重點在于直聲的訓練,首先,利用韻母lu進行練習,比較容易保證氣息的穩定性,通過腰腹部力量的支撐,將聲音緩緩發出,然后將自身喉部位置放松,控制聲音,避免聲音的抖顫。(2)弱聲訓練:合唱中的弱聲是演唱時的重要組成,需要由多名學生共同完成,多聲部音樂要求隊員演唱過程中的和諧性。弱聲演唱能夠使合唱音樂更加的和諧與純凈。(3)高位置:在發聲中的高位置訓練,能夠體現聲音的集中、明亮,在訓練時以深氣息為支點,將喉部完全打開,將自身的聲音緊貼后咽壁腔體,利用軟腭將聲音抬起,然后將聲音打在硬腭之上,從而獲取聲音的高位置。
2.跳音訓練。跳音能夠將發聲的橫膈膜彈跳起來,而彈跳的位置就是上部深呼吸的位置。加強上行半音的移調訓練,在高音的時候避免聲音上浮,否則聲音發出來是一種緊的狀態。
3.多聲部的聲音平衡訓練。和聲的演唱中,多聲部平衡訓練十分重要,必須要保證和弦根音的穩定與扎實,在飽滿的五度音演唱中,將三度音控制好進入,從而使得整個和聲的和弦穩定且飽滿,在此過程中避免高音區聲部過強與過大。在進行多聲部的控制時,需要經過日常的反復性練習,通過“聽著唱”將聲部控制好。
(三)統一的聲音位置。合唱作品的演唱中,無論哪一聲部,統一的高位置有利于聲部的平衡,演唱者聲音直聲的不抖,才能夠讓聲音顯得更加和諧,從而獲取較為純凈的聲部色彩。除此之外,負責弱聲的隊員需要保證演唱的深度氣息,避免唱法過“虛”。
(四)統一的咬字。在合唱的過程中咬字需要迅速地將輔音發出,把咬字統一控制,保證吐字的飽滿性,同時要注意,咬字的時候不能將聲音控制得太白,開口音也避免開得過大,否則容易出現唱白的情況。注意閉口音的把控,避免因為咬字太緊湊,打亂音樂的感覺。
(五)統一的音樂感覺。合唱藝術是一種集體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在進行聲音訓練的時候,不可以忽視對音樂感覺的培養,高校教師在針對合唱專業學生訓練的時候,應當引導其建立一種統一化的音樂觀念,多聽、多看優秀合唱音樂作品,尤其是那些西方的經典合唱作品,在潛移默化中培養統一的音樂感。
三、結束語
正確的發聲訓練與合唱觀念是合唱團合格的基礎,也是其聲音訓練的重要指南。只有保證合唱作品中學生統一的呼吸、統一的發聲、統一的音準與咬字,才能夠保證作品的豐滿與和諧。
參考文獻:
[1]王梅.合唱排練中的聲音訓練[J].大舞臺,2013,08(05):28-29.
[2]王小明.合唱多元化發展視野下的聲音訓練與運用[J].藝術教育,2014,12(16):79-8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