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業與教育活動的其他各個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既是教師教學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優質的作業有助于學生所學知識的鞏固、深化,有利于學生智力和創造才能的開發。但怎樣通過作業,使學生掌握并加深理解學過的課堂知識、運用學過的知識融會貫通、舉一反三,同時讓學生在完成過程中體驗幸福和快樂,把作業當作自身成長的一種自覺需要,仍然是目前教育教學過程中的難點。
關鍵詞:小學語文;作業;目的;多樣化;興趣;層次;批閱
小學語文作業的布置應當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目的,根據學生實際,有針對性,因人而異,機械重復的作業不僅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反而可能造成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厭煩,久而久之,喪失學習興趣,甚至導致學習成績退步。作業的布置與課堂教學、課外活動一起構成了完整的小學語文教學體系,是對課堂教學的鞏固和運用,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
一、明確作業目的
作業是檢驗、鞏固、反饋學習效果并拓展所學的知識。經過預習、上課、課后復習,知識究竟有沒有領會,有沒有記住,記到什么程度,知識能否應用,應用的能力有多強,這些學習效果問題,單憑自我感覺是不準確的。真正懂沒懂,記住沒記住,會不會應用,要在做作業時通過對知識的應用才能得到及時的檢驗。
如果作業做得很順利,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明這一部分知識掌握得不錯。相反,則說明這一部分知識沒有掌握好,要及時查找原因,進行調整。
如教學《桂林山水》一課后,可這樣設置作業:①鞏固題。抄寫課文中描寫桂林山的形狀的幾個句子,讀讀這幾句話寫了桂林山的幾種形狀,每種形狀各像什么?②發展題。想一想這樣寫有什么樣的好處?③遷移題。仿照課文寫法,以“公園里的花真是千姿百態”應如何寫?通過練筆、修改,在提升,從而達到提高作業的效率。
二、作業形式要新穎、多樣化,激發興趣
沒有興趣的學習是枯燥的。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長此以往,對語文學習的厭倦就在所難免,語文教學當然就難以逃脫費時低效的窘境。教育心理學表明,單調乏味的學習活動容易產生疲勞,并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心理。當然,只要學生有了興趣,無需老師多講,他們也會自覺地認真完成作業。要讓學生有興趣,教師設計的作業就應講究趣味性,以生動、形象的形式提高學生的作業興趣,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作用。同時,寓知識的學習和技能的訓練于趣味性的練習之中。作業形式多樣化是根據課文特點設計出讀、背、聽、思、說、寫、畫、演等。如教學《靜夜思》一類古詩時,學生在理解詩意后,在腦海中會浮現一幅幅栩栩如生的圖畫,可讓學生用簡筆畫畫。小學語文教材中有的歷史故事、寓言、童話很適合兒童表演,如教學《小壁虎借尾巴》《小蝌蚪找媽媽》等課文,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后,可以讓學生表演課本劇。這樣的作業不僅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使多種能力得到發展。作業也可采取讀的形式:可讀給家長聽;可用磁帶錄下自己所讀課文,自我欣賞;也可以同學之間自由組合,練習分角色讀等。
三、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
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了全體的學生,這是新課程的基本指導思想。我們都知道,作業是學生學習知識,發展思維的一項經常性活動,也是老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途徑。作為老師,布置作業最頭疼的是學生能否完成作業的問題,而不寫作業的學生歸結原因大致有這么幾種:一種是學有余力的同學認為重復的作業是很枯燥的;二是學習不太好的同學可能有很多題不會做;三是一些個性懶惰的同學看到作業就產生畏難情緒。所以,沒有層次的作業會讓部分同學不愛寫作業。此外,由于受文化環境、家庭背景及自身因素的影響,學生之間的知識和能力差異是存在的,有差異的學生做著無差異的作業,也勢必會造成有些學生“吃不飽”、有些學生“吃不了”。因此,有必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個性特點設計作業,讓學生自由選擇,布置作業也應該考慮到全體學生的不同層次需求。作業的難易度、作業量,乃至作業的形式,教師都應該精心設計。魏書生《教師上課“十條”》中的第八條:“一堂課要留有三種不同類型的作業題,讓學生按照自己的學習情況選擇完成”。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對家庭作業的個別化應當予以特別的重視。如果教師不該某些學生布置一些個別性的作業,那就說明他沒有研究過每一個學生的力量、可能性和能力。”這兩位教育專家從不同的角度闡述了作業的難度和作業設計的針對性問題。
四、適合教師檢查批閱
我們不少語文教師還要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加上備課、該作業、與學生談心等日常事務,工作量都不小,如果作業很難批改,勢必會影響教師的工作狀態甚至會影響教師的日常生活。實際教學中,也有教師面對沒有設計好的難改的作業敷衍了事的現象。例如,不少教師會布置“習作”的作業,可學生一旦寫好交上來之后,老師往往只給了一個“閱”字,或者含糊其辭地給出“優、良、中”一類的等第,缺少翔實的批改。幾次之后,學生得不到有效反饋,做起這樣的作業來往往敷衍了事。反思這一現象的出現,很大原因是教師對作業批改的工作量、批改方式等沒有進行設計,教師布置的作業很難批改,這樣的作業是起不到什么訓練效果的。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作業作為語文課堂教學內容的一個延伸,它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課堂改革的重點,應該精心設計。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主動感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思維,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的個性。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師不但要關注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更應關注語文作業設計的創新性。作為每一個老師都應注意到作業的重要性,樹立良好的作業設計優化觀,通過改變作業的組織形式和呈現方式,讓學生富有個性的學習,在豐富多彩的作業內容和形式中獲得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從而為我們培養高素質的人才而努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M].
[2]汪潮.教學新理論(第1版)[M].文匯出版社,2003,8.
作者簡介:
索朗巴措,大學本科,一級教師,從教13年,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