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奕飛
摘 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開始走向城市進行務工,這也導致越來越多的兒童被父母留在家里。這些留守兒童他們斗毆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如自卑、不愿意交流、缺乏安全感、攻擊性強等,這些問題嚴重影響著兒童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兒童的發展。所以班主任必須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對農村的留守兒童進行合理的教育管理工作,讓兒童走出“陰影”,積極健康的生活與學習。筆者作為一名農村班主任教育工作者,從事班主任教育工作多年,在實踐中探究出一些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的策略方法,也將在下文詳細闡述。
關鍵詞:班主任 農村留守兒童 教育策略
據調查表明,近年來農村留守兒童的人數不斷的增加,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管理問題也成為了我國教育發展中的熱點話題。這些留守兒童他們正處于成長期、知識學習的啟蒙期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期,但是由于他們缺乏父母的關愛與照顧,沒有正確的教育和指導,導致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內向、孤僻、逆反心理強等,影響了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班主任作為班級活動的領導者,承擔著育人的重任。為了關愛留守兒童、正確教育留守兒童,班主任必須采取合適的措施和方法,筆者在實踐中也總結出以下幾點策略。
一、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檔案,了解學生并關注學生
班主任要想對留守兒童進行切實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就必須了解留守兒童,時刻關注留守兒童,所以班主任可以在開展班級教育管理工作的過程中建立完備的留守兒童檔案,以明確留守兒童的各方面,從而開展有針對性、有效的教育管理工作。在留守兒童檔案中,班主任不僅要表明學生的名字、性格、特點、出生年月,還要記住學生們的家庭住址、粗略的家庭狀況,對學生的一些問題進行詳細的觀察記錄。這樣方便教師及時的對留守兒童進行針對性的管理工作,能夠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進行教育和鼓勵。
班主任必須時刻關注兒童,當孩子出現一些不正常的現象時要及時的找孩子了解情況,不能“坐以待斃”很可能會出現管理上的大問題。如我們班有個學生雖然總是沉默寡言,但是在課上會認真的聽講。有段時間他開始遲到、來的越來越晚,學習的積極性也不高。我及時的找學生進行情況的了解,原來他家里只剩下爺爺奶奶,奶奶生病了,他聯系不上父母所以要邊照顧奶奶邊學習。了解到這個情況后,我及時的根據檔案尋找其父母聯系方式,與其父母取得了聯系,父母也盡快的趕回來照顧奶奶,孩子的不僅再次積極的投入到學習中,也開始與我敞開心扉的說一些心里話。
二、與家長展開密切的溝通和交流,經常走訪留守兒童
一些留守兒童之所以會出現不同成都的心理問題,是因為他們缺少與父母的溝通和交流,而父母一心在外打工雖然是為了孩子但是卻忽略了孩子的成長問題。所以班主任要充當父母和留守兒童之間的“傳遞者”,及時的和留守兒童的父母展開聯系,比如讓父母在固定的時間內常回家看看,或者把孩子的近況傳遞給父母、讓孩子和父母進行及時的電話交流等,從而解決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
班主任也要利用放假時間經常的走訪留守兒童的家庭,了解留守兒童,和家里人進行及時的溝通和交流,以和家里人齊心協力的營造愛的氛圍,讓留守兒童健康的成長。
三、保持責任心、耐心與細心,用愛澆灌學生
面對部分抵觸性、攻擊性或者自卑的學生,班主任不要急躁或者生氣,要時刻明確自己的教育管理責任,用耐心去撫慰學生和關懷學生,用細心去照顧學生和解答學生的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要班主任堅持下來,就能夠揭開留守兒童的心鎖,讓留守兒童相信教師,從而投入到正常的學習和生活中。
四、搭建心理交流平臺,及時疏導學生
此外,班主任可以搭建班級的心理交流平臺,對學生進行及時的疏導和問題的解決。畢竟每個學生的情況不同,班主任是一個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班主任可以利用心理交流平臺的方式鼓勵學生有問題積極尋求班主任的幫助。這個平臺可以是匿名信求助也可以當面心里指導等,意在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及時的疏導學生。
五、開展豐富班級活動,幫助學生健康成長
班級活動是培養學生諸多能力的一種重要途徑,也是密切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的重要途徑。所以農村班主任可以“因地制宜”的開展豐富的班級活動,給學生表現自己、展示自己、豐富自己的機會,讓學生的各方面能力得以提高。如班主任可以在班級舉辦讀書比賽、寫字比賽、講故事大賽等。也可以跳出班級的范圍,帶學生了解所在地區的風土人情、了解歷史文化活動等,讓充實的班級活動激發學生的熱情,從而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六、結束語
總而言之,班主任作為班級的管理者和教育者,必須用愛來為留守兒童搭建“避風港”,在曉之以情、動之以理、持之以恒、和風細雨下對留守兒童進行教育工作,讓留守兒童卸下心防,走近教師,健康學習和成長。
參考文獻:
[1] 覃方仁;如何做好農村“留守兒童”班主任工作[J];赤子(中上旬);2015(19)
[2] 陳友群;農村小學班主任關愛留守兒童[J];華夏教師;2017(16)
[3] 劉學;農村小學班主任對留守兒童的心理教育探析[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