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化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學習的真正主體,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教師在授課過程中不僅要幫助學生儲備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探求知識的方法,體驗發現、發明直至創造的感受,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總結規律的能力。
關鍵詞:教學方法;小學數學;興趣;形式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我們的課堂教學應有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態度及情感的和諧發展。教師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有效的服務,而不是讓學生為自己完成教師規定的教學任務服務,更不是成為教師教學中的道具。因此,我們要把教學活動的重點從教師傳授知識轉到學生有效學習上。只有教師在每一節課中實施有效教學,學生的能力才能不斷發展、提高。
1.提高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與欲望,是支持他們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也是學習時積極情感與態度的表露。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播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沒有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感,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課堂上我們要盡量讓學生以愉快的心情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當學生具有學習興趣和欲望時,他們才會積極地投入數學學習活動中,探究數學內容的真諦,體驗學習的樂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與欲望,主要來自他們熟悉的、感興趣的具體情境中的數學現象或數學問題,也能在數學學習成功之后產生。因此,在數學課堂中,教師一定要緊緊圍繞教學內容,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給學生以必要的支持、幫助與指導,組織學生在觀察、討論、交流等活動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驗數學內容、數學思想,發現數學問題的結論和解題方法。例如,聽了全國著名小學數學特級教師張冬梅的經典課例《射線、直線和角》,會發現她的教學方法有著十分鮮明的特點——親和、智慧。在張老師教學中,數學雖然是一門抽象性、邏輯性很強的學科,但在兒童眼中,數學不應該是“冷冰冰”的,而應是“溫柔、親近”的。通過“親和數學”教學,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小學數學課堂更具效率。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必須在提升自身素質的基礎上,努力探索數學教學教法,讓學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學習。
2.要有恰當的課堂教學活動形式
要實現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有效學習,還應當注重開展恰當有效的數學活動。數學活動需要學生通過操作實驗、思考討論、合作交流等一定的形式來完成,恰當的活動形式有利于數學活動的開展,有利于學生感悟數學思想與方法。而在現實的課堂教學中,有些教師簡單化地理解新的課程理念和教學方法,課堂上的數學活動效果不大,單純地用“生活化”“活動化”沖淡“數學味”,甚至把數學課上成活動課、游戲課;有時過分追求“觀賞價值”,提出非常淺顯的問題組織學生討論,不必分組的卻安排小組學習,針對顯而易見的結論,卻要求學生實踐、驗證;對所學內容不加分析,似乎沒有討論就不是“探索”,不分小組就沒有“合作”,沒有實踐、驗證就不會“發現”……要想數學活動達到我們期望的良好效果,必須根據學生年齡特點、身心發展的規律以及數學活動自身的特點,精心選擇恰當有效的形式來組織和開展教學活動。
3.從數學層面理解、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必須有“數學味”,應該讓學生經歷數學化的過程,努力引導學生用數學思想方法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所以,在我們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重視讓學生從數學層面上來體驗、認識所學的內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
總之,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善于根據教學內容運用各種教學評價和教學方法策略,激發學生求知欲,使學生愛學;要善于創造條件,放手讓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能學;要注意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主動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使學生會學,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黃秀玉.分析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J].新課程(中旬刊),2011(3):6.
[2]宋開紅.新課改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創新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6,2(2):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