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淑勤
摘 要:“不拋棄、不放棄”是初中英語教學中需要堅守的原則,即教師應對每一個學生都有足夠的耐心。尤其是針對學困生,教師更需要積極尋求轉化策略,幫助學生實現英語脫“困”。文章就從四個層面入手,對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轉化教學策略進行研究。
關鍵詞:初中英語;學困生;教學
一、建立更加和諧的師生關系
學困生轉化過程中,教師應該采取正確的態度對待學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初中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該語言幽默,或采用眼神、手勢等體態語言,充分體現教師教學的藝術性,采用更加靈活多變的方式,幫助學困生更好地接受英語知識,將自己融入英語課堂中。
二、采取分組學習模式,幫助學困生建立英語學習信心
小組合作學習能夠促進師生之間形成融洽的關系,在平等基礎上進行合作,強調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協作交流。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能夠幫助學困生提升英語水平,還能夠幫助其養成良好的集體榮譽感,增強學生的責任感,也能有效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分組學習有以下具體途徑。
第一,針對性地分組。根據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進行分組,每個小組中包括學優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組中的學生素質各有不同。同時還需要從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積極性、作業完成情況、測試成績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行組間比賽等。另外,還應該站在全班學生的高度,幫助學困生脫離英語困境。
第二,自發分組。英語是一門語言類學科,學生只有勤加鍛煉,才能夠熟練掌握技能。由學生自由組合,組成互幫互助小組,在小組間進行有效的幫扶,能為學困生提供更多交流的機會,發揮班集體以及小組的作用,幫助學困生提高英語學習信心。
三、采用更加豐富的形式,提高學生興趣
在初中英語學困生群體中,有很多都是聰明的孩子,他們智力并不弱于常人,但對英語學習興趣不高,在英語學習中不得其法。加上很多農村教師無法引入更多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造成整體教學氛圍枯燥,也影響了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因此,英語教師在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就應該以激發學困生興趣為出發點。第一,充分借助時事熱點、文化、生活等媒介以提高初中英語教學的趣味性,體現其時代性。第二,應該突出主體,尊重學生,為學困生樹立榜樣,讓學困生自我督促、學好英語。
四、正確評價,保證學困生健康發展
通過正確的評價,能夠讓學困生認識到自身的不足,還能夠給予學困生良好的激勵,幫助其樹立信心。
第一,采用過程性評價。在對學困生進行評價時,不能將英語成績作為評價的唯一標準,應該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側重于培養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在課堂提問環節,教師應該設置相對簡單的問題,保證符合學困生的認知程度,讓其獲得成功體驗。每當學困生在英語學習中取得一些進步,教師都應該及時發現,并給予鼓勵、支持,善于從學困生身上發現其閃光點。
第二,采用層次性評價。任何學生,無論成績好壞,都希望能夠得到教師的評價與肯定。如果教師在評價中稍有不慎,則可能影響學困生的心理,導致其自尊心受挫。教師需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術拿出不同的評價標準,對學困生的評價更要降低標準,同時照顧到學困生的情緒。
五、總結
農村初中英語學困生問題一直困擾著初中英語教育的發展,阻礙了素質教育的推廣。為了幫助初中英語學困生盡早脫“困”,就必須從學困生思想根源出發,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采用合作學習模式,優化教學模式及評價模式,促進農村初中學困生更好學習與發展,提升整體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于璐梅.農村中學英語學困生轉化之卓越課堂——基于STAD的自主學習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6(29):259-260.
[2]趙欽亮.淺析農村小學英語學困生的轉化[J].讀書育人,2016(22):6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