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
摘要:作為高中英語老師,應該在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努力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以及對課堂的參與程度。很多學生在課堂活動中,缺少對課堂的參與和與老師之間的互動,這樣就會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的互動性和自信心的培養。作為高中英語老師,也應該意識到學生主體性的體現對課堂教學的重要性。
關鍵詞:高中英語;學生主體性;體現分析;方法途徑
作為高中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重教學方法的運用,課堂教學管理的組織以及在此過程中,學生積極性的提升以及對課堂的參與。很多高中英語老師總是忽略在教學中與學生進行互動和交流,認為只要節省時間多給學生講解和傳授知識就是最有效的課堂,其實不然。學生缺少對課堂的參與和互動,老師不知道學生的掌握程度,學生也缺少反饋,實則不利于學生學習自信心的培養。本文根據目前我國高中英語教學的現狀,對如何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增加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進行以下幾點方法淺談。
一、創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對于高中生來說,我們可以發現,很多時候高中生的英語課堂最為壓抑和沉悶。幾乎所有學生都埋頭看筆記,課堂氛圍缺少靈動性和積極性。這也是很多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缺乏深層次的理解和運用的根本原因,也是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學習興趣的根本原因。因此,廣大高中英語老師在授課之前,之后,授課中,都應該努力給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參與感和積極性。比如說,在上課開始之前,英語老師可以提前進入教室,與學生進行簡單的溝通交流,詢問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學生講一些英語笑話或者趣味的詩句,這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構建良好的英語學習氛圍。同時,作為老師來說,還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比如說,英語老師的語言應該更加豐富多彩,語言講解應該更加生動活潑,以此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另外,老師還可以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參與樂趣和培養起學生的自信心。比如說,當講解到一些詞匯或者是常用句型的時候,老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和生活中常見事物來舉例,這樣即達到了學習的效果,也能夠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增加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還能夠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另外,對于老師來說,還需要在課堂中多鼓勵和挖掘高中生的學習自信心,幫助學生更好地在學習過程中提高學習自信和能力。比如說,當學生學習積極性比較高的時候,當學生表現比較優秀的時候,老師應該及時地對學生進行鼓勵和表揚,這樣學生才會有更好地積極性和自信心投入到教學實踐和參與中來。另外,作為老師,對于一些表現不好的學生,也應該通過委婉的方式指出,這樣學生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信心。
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過程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很多時候往往都是老師在講,學生在聽。但是這樣的學習效率確是不高的。因此,作為老師來說,應該在課堂中多給學生提供參與課堂的機會。比如說,每節課上新課之前,老師可以讓學生對上一節課學習過的知識進行回顧和復習,為體現學生主體性,老師不需要帶著學生進行復習,可以把這樣的機會給學生來展示,不同知識點讓一個學生來講解和回顧知識。老師還可以用競爭搶答的形式來提問,讓學生主動回顧和復習已經學習過的知識點。在課堂學習新知的過程中,老師也可以讓學生與老師進行互動,對于知識的講解,老師可以引出一個開頭,讓學生接著探索和思考下去,也可以讓學生進行思考和互動,讓學生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對老師教學的知識進行一些猜測和思考,哪怕學生的這些猜測和思考是錯誤的,也沒有關系,老師可以讓學生講一下自己的想法,思考和思路,然后再對此進行修正。另外,在課堂教學中,很多英語老師習慣了一個人講解一整節課的知識點,老師講解知識點是可以的,但是需要適當地增加一些互動環節,讓學生自己來進行思考和反饋。比如說,老師講解幾個知識點之后,可以讓學生進行綜合運用和反饋,也可以準備一些課堂小測試,讓學生進行一些反饋和總結。除了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老師可以可以進行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比如說,很多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與同桌或者是同學之間進行交流,很多老師為了維持課堂秩序,往往不允許學生進行小聲的講話溝通和交流。其實學生的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往往比老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更加深入和透徹,很多學生與老師之間的溝通交流往往有所保留和顧忌,但是和學生之間則是能夠更加暢所欲言。因此,作為老師可以適當地組織學生之間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或者是學生之間的簡單溝通交流,這樣能夠更好地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也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交流,提高學生對課堂的參與程度以及積極性和學習效率。
總而言之,作為高中英語老師,不僅僅要在教學內容上嚴格要求,還應該在教學方法上加以完善,提高學生主體性和對課堂的參與程度,才能夠更好地提高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 吳梅紅,例談英語教學中發揮學生主體性的有效策略[J].教學月刊,2011(05).
[2] 張桂春.王琴.在高中英語教學中實施研究性學習的探討 [J]. 教育科學,2002(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