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紅婷
摘要:在經濟新常態的大環境下,職業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教育實踐形式,與經濟發展緊密相連,是服務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渠道。應著重從全方位、各層面探索挖掘新常態下職業教育服務經濟發展的路徑和特殊貢獻。
關鍵詞:新常態;職業教育;經濟發展;路徑
一、推進集團化辦學與產教融合,助推產業發展
經濟新常態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職業教育將區別于普通教育形式,將致力于為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高質量的技術技能人才保證,實現中國服務和制造水平的不斷提升。這樣單獨依靠職業教育自身的努力,很難很好的實現經濟新常態的歷史使命。根據發布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可以看出在未來的職教改革與發展的新時期,職教集團建設將成為重要工作之一。
首先,創新職教集團發展新機制。顧名思義職教集團必然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參與,為了鼓勵社會各界的積極加入與支持,必須遵循市場原則,實現參與主體的合作共贏和利益分享,從而有效融合產業鏈條與教育鏈條。同時實施一定的鼓勵政策,激勵國外教育集團、龍頭企業以及跨國企業與有實力的職教集團建立更具實力、綜合性、國際性的職教集團,不斷擴大我國職業教育的世界影響力。
其次,深化辦學體制改革,創新培養模式。職教發展必須密切與產業動向聯系、互動,實現與企業、行業的聯動,形成政產學研一體,產業與教育相輔相成。對于職教集團內的重點主體專業要實行“校內名師+企業行業專家”的創新培養方式,即“廠里校”、“校里廠”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企業為教師設立掛職鍛煉、培訓的場地,同時在職教機構設立“企業行業專家指導辦公室”,實現資源的充分開發利用。
最后,完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這是教育質量的保證,要建立教師動態管理機制,實施名師培養計劃,大力提升雙師型教師所占比重。不斷健全教師任職專業標準;不斷拓寬教師的來源渠道,既可以在高校成立緊缺專業師資班,也可以主動、高薪聘任企業行業的頂級技術人員還包括一些能工巧匠來學校任教、兼職或專題講座[1]。大力鼓勵落實專兼結合,暢通職教機構與企業行業的人才流動。
二、專業緊跟產業調整
伴隨著經濟新常態下區域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與升級,人力資源也不斷由第一和第二產業轉移到向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2014年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國發[2014]19號)中明確提出:“調整完善職業院校區域布局,科學合理設置專業,健全專業隨產業發展動態調整機制,重點提升面向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社會管理、生態文明建設等領域的人才培養能力[2]。” 這必然對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提出更艱巨的要求,必須積極發揮職業教育的專業培養計劃和設置,優化內外部資源配置,擴寬和提升培養的方向和質量。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發布的《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中長期規劃2010- 2020年)》中的預測數據,“到2015年和2020年社會對于技能人才的需要比2009年將上升約1900萬和3290萬,更為需要的高技術技能勞動者,將會分別增加近540萬和990萬人[2]。”可以看出存在嚴重的人才結構性矛盾。
隨著信息技術、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了勞動和資源密集型向知識和技術主導型加速轉變。應用新型人才和高技術技能人才是當前區域經濟的發展緊需和緊缺人才,因此,職教機構在前進中,在為國家、社會培養、提供人才的過程中,要充分認真理解經濟新常態,時刻關注外部區域、地方的經濟發展新動向,人才需求狀況,合理科學地設置自身的總體發展目標。
三、完善農村職教服務體系,助推新型城鎮化進程
經濟新常態的重要經濟發展戰略之一就是新型城鎮化,即城鎮化與信息化、農業現代化和工業化同步發展的進程,是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的強大動力。伴隨著國家新型城鎮化戰略的進程,二元城鄉結構被打破,有關數據預測,截至2030 年,將有百分之七十的城市人口,以后20年城鎮化率將以每年1%的比例增長,即每年將有1400萬農村人口轉變為城市人口[3]。我國的高職生60%以上生源地是農村,加快農村勞動力素質、技能和專業能力的提升是職教助推新型城鎮化進程的重要責任和使命[4]。
首先,農村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對接。專業計劃于設置必須緊跟新型城鎮化方向,向新城城鎮化的新型行業、崗位靠攏。實時更新辦學發展目標和理念,不斷完善、健全地方所需的人才培養標準、評價標準為服務地方經濟轉型發展保證高質量高素質人才供給[5]。最后,豐富辦學方式,實現多元化。要密切聯系新型城鎮化的現狀,在此基礎上不斷擴大受教育群體范圍,豐富多元化教學方式,激活農村職業教育的活力[6]。
四、構建好科學合理的現代職教體系,搭建人才成長成才的“立交橋”
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為技術技能人才的成長成才搭建“立交橋”,尤其是高新技術技能人才。通過推進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完善各層次的培養環節,包括貫通初級、中級和高級的各級各類技術技能勞動者的教育長龍。即達成職業教育內部不同等級教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之間,在學籍、學歷、標準、專業、課程等方面的完美銜接。打造中職、專科高職、本科應用型教育及至專業學位研究生甚至是博士生教育的現代終身教育體系[7]。為新常態下經濟的轉型發展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 黃聰英.論實體經濟[D].福建:福建師范大學,2014:1-323.
[2] 于志晶,劉海.中國職教夢全國職業教育工作會議精神解讀[J].職業技術教育,2014,(21):46-48.
[3] 李程驊.新常態下新型城鎮化促進經濟增長的新認知[J].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5,(02):5-10.
[4] 楊冰.經濟新常態下職業教育集團化發展路徑思考[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5,31(10):44-47.
[5] 新聞中心中國網.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職業教育產業化[DB/OL].http:// news.china.com.cn/live/2015-02/06/ content_31267477.html, 2015-02-06.
[6] 黃聰英.新常態下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困境與路徑選擇[J].教育探索,2015,(12):54-54.
[7] 陳冬梅.提高教師科技創新能力 構建職業教育立交橋[J].科技管理研究,2012,(15):138-14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