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楷
摘 要 音像制品是數字視聽內容和實物載體的良好組合體,數字化內容在不同載體中存儲、傳播,介質載體則與時俱進演變。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音像出版人需要理性辨析、破解傳統出版困局,堅守“工匠精神”以質取勝,精益求精做好音像內容編輯,以“音像+”思維拓寬新媒體出版視野,積極探索版權運營與融合發展,努力實現音像出版“蛻變”轉型。
關鍵詞 音像;數字出版;新媒體;轉型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6-0065-03
近些年來,受電子產品更新、網絡媒介沖擊影響,讀者的消費需求及閱讀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不少傳統音像出版單位面臨嚴峻挑戰,在競爭激烈的買方市場態勢下,如何積極應對新形勢、順應新需求,如何找準突圍方向脫困求生,是傳統音像出版人急需探索解決的現實課題。
1 傳統音像出版之困
1.1 傳統音像市場蕭條
自1979年起,我國音像出版業歷經30多年蓬勃發展,截至2016年底大陸地區共有372家音像出版單位,先后推出了數以億計的優秀音像制品。2005年以后,由于侵權盜版屢禁不絕,加上互聯網升級以及數碼存儲不斷推陳出新,我國音像出版開始走上了下坡路,發行量逐年萎縮,街頭音像店大片倒閉轉行,新華書店則撤柜壓縮音像展區。全國音像發行網絡支離破碎、營銷鏈條斷裂,傳統的商業模式遭受顛覆性破壞,音像出版單位即便自營網店也是苦熬度日難挽危局。據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近期發布的《2016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共出版音像制品14 353種,較2015年降低6.63%;出版數量22 124.33萬盒(張),降低24.79%。音像制品出版實現營業收入27.51億元,較2015年微增4.8%,但同期利潤總額僅為3.65億元,減少7.12%[1]。整體上看傳統音像制品量減明顯、收益欠佳,市場疲軟衰弱的窘迫局面一目了然。
1.2 傳統音像出版技術滯后
傳統音像出版,是指從早期的塑膠唱片到磁帶、VCD、DVD或CD-ROM光盤以及后來的藍光DVD為主的出版活動。傳統音像生產流程是通過錄音錄像、內容編輯整理,對音視頻信息編碼灌入磁帶、光盤并批量復制,再制成盒裝音像制品上市銷售,最后由用戶借助錄放機、影碟機或電腦光驅等播放設備獲取視聽內容。盒式錄放機誕生近百年,興于我國20世紀八九十年代,已屬明日黃花;我國VCD視盤機自1993年問世后,歷經多輪更新換代風行一時,近來卻難覓其蹤;在科技市場,光驅已非電腦標配設備,逐漸淡出消費者視野。上述播放設備因笨重、易損、連接復雜等使用局限,被消費者厭棄淘汰,使傳統音像制品失去了賴以傳播生存的表現舞臺。科技改變生活,改變消費需求,也改變著產業發展。時下MP3、MP5等時尚便捷的數碼影音播放器大行其道,互聯網、移動新媒體技術方興未艾,爭相驅使磁帶、光盤沉寂于歷史,傳統音像出版深陷凜冽寒冬勢屬必然。
1.3 傳統音像出版發展困惑
考察我國電子音像出版單位現狀,從人才隊伍看,57%職工總人數為50人以下,38%具有中級職稱人數少于10人,78%出版業務人員數20人以下;從經營情況看,57%的單位年銷售收入在1 000萬元以下[2]。據《2016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統計,2016年底全國音像出版單位就業人數為0.42萬人,較2015年減少1.12%。綜合來說,大多數音像出版單位處于經營規模較小、專業人才匱乏、盈利能力較差、企業活力不強的狀態。
在傳統音像出版活動中,受軟件開發、影視或音樂創作工序多、周期長、投入大、市場疲弱等制約,出版社資金周轉率和投資產出比不高,企業生產效益極其低下,進而束縛擴大再生產,也打擊了不少音像業者經營信心:前有手機出版、網絡出版撲面而來,后有圖書業的有聲書、電子書后來居上,傳統音像社在兩頭夾擊中處境尷尬。是迎難而上,或是全身而退,或是躊躇不前,或是改弦易轍,傳統音像業面對生存與發展的重大抉擇,需要勇敢地直面挑戰與機遇,堅守本我優化創新,認真研究探索可持續發展道路。
2 音像出版內容之本
2.1 音像出版內容是數字化視聽信息
音像,顧名思義指聲音和影像,耳、眼感官接收反饋的媒體信息,這是人們閱讀出版物獲知的重要內容。在人類社會第三階段,音像內容的出版傳播以制式數字代碼為基本表現形態,對此美國預言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名著《第三次浪潮》中有詳細講述,說明計算機數字化對視聽內容產生的重大影響:經由攝像機或錄音機采集的影像聲音信號,傳輸到計算機進行數字化處理,如剪輯、合成與特效制作,使信息內容更充分地滿足提升消費者視聽享受體驗,然后生成作品輸出到磁帶或光盤等介質上,再經由視聽設備讓消費者傾聽觀賞。這正是傳統音像制品出版生產流程,集合策劃、表演、錄制、剪輯等編創人員智慧合力,將數字視聽內容進行一系列無損、可逆的藝術再創作,以二進制代碼形式把視聽信息導入傳統音像出版物存儲空間。影碟、唱片和磁帶等音像制品是數字視聽內容和實物載體的良好組合體,內容可在不同載體中存儲、傳播,介質載體則能夠與時俱進演變。
2.2 音像出版內容為王
內容作為人類文化傳播信息,是任何時代的出版物核心價值體現,出版業始終強調“內容為王”。音像出版物無論采取哪種載體,其數字化內容的中心地位不可動搖,對應并吸引讀者的是視聽內容而非介質與渠道。產品內容資源既是市場競爭的焦點,也是音像企業競爭取勝的重要法寶,更是音像出版產業繁榮發展的關鍵所在[3]。要想生產出適銷對路、消費者滿意的優秀出版物,就必須認真做好市場調研和數據分析,對消費趨勢有清晰的認識。只有把脈讀者視聽需求變化,才能掌握音像選題策劃主動權,打好編輯出版攻堅戰挺立市場潮頭。音像出版秉承“內容為王”的價值理念,輸送的是精神食糧,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生產生活產生相應影響。在社會心態浮躁的大環境下,出版者要始終堅持正確的出版導向,徹底杜絕不良內容,堅決反“三俗”,自覺抵制“短、平、快”(短期、平庸、快錢)即時利益的誘惑,在音像編輯過程中充分發揮“工匠精神”用心做好內容出版,這樣才能使出版經營活動不斷獲得成功。endprint
2.3 音像出版人應做內容出版的工匠
出版業的“工匠精神”,要求我們勇于追求卓越,用心創作、精益求精,具有用戶至上的服務意識。我們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須立足出版產業和文化服務業做好自我角色定位。要深入市場、潛心研究,精準采集數據信息,分析讀者、觀眾、作者的圈子現狀,及時了解社會市場最新變化,努力貼合用戶需求制定選題策劃,避免閉門造車而損失巨大。
2)精益求精做好音像內容編輯。內容過硬是成功出版的基石,優秀音像作品是優美音樂與精致畫面的有機統一體,沒有耐心、嚴謹、一絲不茍的創作心態無法實現,音像采集、唱腔設計、音樂合成、影視剪輯、后期特效等,每一個環節都是音樂語言或畫面語言的真切陳述,只有精雕細琢、反復改進、細心打磨,才能精準投送內容信息,給消費者帶來美的視聽享受,使音像使用價值得以有效實現。
3)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增長。“兩個效益”是出版業生存基礎和現實追求,專業音像社作為國有出版單位,要有大局意識,必須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切實履行好社會職能作用;同時作為改制轉企的市場主體,唯有出版精品才能贏得市場持續關注,而不是急功近利寄望炒作包裝。出版業者應堅決摒棄唯利是圖行為,努力培養提高編輯素養,增強出版創新意識,用心做事、嚴謹專注、敬業奉獻,于細節處見真章,努力打造順應消費變化的視聽藝術精品,不斷強化音像出版的質量建設,積極探索未來市場的制勝法則。
3 “音像+”新媒體數字出版之變
3.1 數字內容的音像蛻變
自數字攝像機、非線性編輯系統、激光視盤成為音像出版社標配以來,采集、編輯、復制出版全過程基本是數字化信息傳播流程,音像社已是數字出版先行者。音像出版物內容是承傳文化基因的數字化信息流,其載體是一種“存儲”“運載”外殼,可與時俱進不斷演變。傳統音像之困,是載體之困,非內容之困,而載體之困在于未能緊跟傳播科技日異月更。光盤推動錄像帶走進歷史,高清DVD促使標清VCD日漸沒落;數碼播放器大行其道,把光盤打落塵埃。音像制品更迭變化、波浪前行,主要是視聽傳播介質升級換代。所以,新時期音像出版業應有主動出擊、“操之在我”的經營觀,擺脫載體困惑不為“殼”所累,順勢而為采用新媒體傳播技術,實現數字音像出版的“蛻變”,把磁帶、錄像帶、光盤的視聽內容做好采集抽取,進行多樣化音視頻格式轉碼分類,以適應不同營銷渠道、不同傳播媒介的推廣需要。傳統音像出版的數字化轉型,恰如蟬蛻一般生翼飛翔,眾多有效傳播視聽內容的渠道、媒介、載體皆可為我所用,基于自由傳播的出版視野無限開闊,網絡出版、手機出版等新媒體出版構成方便選擇的工具箱。
3.2 “音像+”新媒體出版
美國《連線》雜志定義新媒體為“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音像出版依托新媒體數字信息技術,借鑒“互聯網+”多方位渠道戰略和“文化+”內容多元化戰略,有機會構建出“音像+”全媒體數字出版新局面。依據傳播媒介不同,新型音像出版可有以下幾種形式。
1)電子出版。紙質內容視聽化、音像內容平面化或二者混合編輯出版新產品,如電子書、電子雜志、電子報、有聲書等。
2)網絡出版。基于互聯網提供視聽服務,如網絡動漫、網絡游戲、網絡廣播、網絡音樂、云播影視等出版活動。
3)移動出版。借助通訊技術的有移動音樂、手機電視等視聽內容出版,以及數字音像內容灌裝的U盤隨身聽、數碼播放器、平板電腦等實物出版。
4)場景出版。隨著視聽呈現技術走近讀者生活,如VR、AR、MA、DR等虛擬與現實技術營造視聽體驗場景,經典影視場景吸引讀者進入體驗,增強閱讀立體感。
5)智能出版。隨著智能時代開啟,“出版產業+人工智能”將是未來趨勢。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交通等擴展了視聽內容傳播載體,如網絡音樂手表、壁掛窗景數字電視、無人駕駛汽車影院、裸眼全息3D投影LIFI燈具等,在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技術條件下,出版傳媒界限模糊融合,承載視聽內容的數字音像舞臺異常豐富多彩。
3.3“音像+”出版運營
在信息數字化條件下,專業音像出版單位要跨出音像做音像,達成大開大合的運營成效,以下幾方面工作應重視加強。
1)版權保護。鑒于新時期音像出版的信息數字化特點,視聽內容版權保護非常迫切。除國家版權登記注冊的宏觀監管層面外,專業音像出版單位還需開發或引進音視頻版權加密保護技術,如數字權限管理技術DRM(Digital Right Management),通過公鑰加密傳輸、私鑰授權并驗證解鎖播放的方式防止盜版使用,其中包括多粒度授權技術、多種分發技術和富媒體內容版權保護技術等,涉及整個數字內容流通過程與價值鏈。而數字指紋技術通過嵌入音視頻內容的隨機識別碼,方便查找盜版源維權取證;數字水印技術使著作權人信息與版權內容如影隨形,防止非法傳播。
2)IP運營。圍繞優質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研究綜合運營,多角度開發運用,聚集粉絲用戶,是音像出版單位最大限度地挖掘、創造多重價值,打造新興產業鏈、培育新業態的重頭戲。IP運營不限啟始階段,關鍵在于優質內容發現,由此積聚人氣而前伸后延發散開發,如優質動畫制作出版,可帶動院線電影、網絡劇、游戲、圖書、娛樂城及衍生品授權生產等版權綜合利用,通過擴展IP影響力實現商業運營價值最大化。音像出版單位應審時度勢,明確自身定位,做好市場細分,以特色出版展現內容優勢,善于挖掘、發現、培育優質IP,搞好多元化經營捕捉綜合收益,在運營網絡更密更快且互動性更強的今天,努力從單純“內容售賣”發展為內容信息綜合服務商。
3)融合發展。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發的《關于推動傳統出版和新興出版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新廣發[2015]32號文)指出:“推動傳統出版與新興出版融合發展,把傳統出版的影響力向網絡空間延伸,是出版業鞏固壯大宣傳思想文化陣地的迫切需要,是履行文化職責的迫切需要,是自身生存發展的迫切需要。”在融合發展的大趨勢下,每個行業都不能偏安一隅,傳統的固有壁壘將被打破,出版邊界將更加模糊,內容無限、渠道無限的大環境為出版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專業音像出版單位應客觀分析、科學評估、選準方向,以強強聯合、優勢互補為融合準則,積極探索資源組合最優化、綜合效益最大化的融合模式,如內容創意融合或資本融合、組織融合、技術融合、渠道融合等多種類型,通過團隊整合開辟協作共贏新局面。
4 結束語
音像制品傳播視聽內容,所承載的數字化文化信息始終是其核心價值所在。在新媒體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需理性辨析、破解傳統音像出版困局,堅守工匠精神讓內容創作高峰迭出,精益求精做好音像內容編輯,以“音像+”新思維拓寬出版視野,積極探索版權運營與融合發展,爭取早日實現音像出版“蛻變”轉型,使視聽內容插上新科技的翅膀,在“音像+”新媒體出版的浩瀚天空下自由翱翔。
參考文獻
[1]章紅雨.2016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摘要版·上)[EB/OL].[2017-07-25].http://www.chinaxwcb.com/2017-07/25/content_358659.htm.
[2]王豫.“數”析傳統音像電子出版現狀[N].中國出版傳媒商報,2016-05-13(3).
[3]曉林.電子音像出版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思考[J].中國出版,2013(14):50-5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