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
摘 要:準確界定國有企業功能和類型是新形勢下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內容。現有的關于國有企業分類的實施路徑研究缺乏完整、系統的分類方法,未來國有企業分類研究可集中于構建客觀指標體系的分類方法、引入“閾值”動態調整理念和借鑒國外“黃金股”經驗三方面。
關鍵詞:國有企業 分類改革 實施路徑
中圖分類號:F279.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5(a)-160-02
1 引言
國有企業改革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經歷了“放權讓利”、“制度創新”和“國資管理”三階段的改革,逐步建立了“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截至2015年末,我國國有企業數量超過15萬家,資產總額達到119.2萬億元,同比增長16.4%,增幅較大,國有企業營業總收入達到45.4萬億元,106家央企中99家實現盈利(國務院關于國有資產管理與體制改革情況的報告;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2016)。為進一步提升國有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深化國有企業改革,2015年9月13日,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指導意見》,同年12月7日,三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國有企業功能界定與分類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兩大《指導意見》),提出將國有企業分為商業類和公益類,分類改革進入具體推進階段。
目前,國內對于國有企業分類的文獻多是集中于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必要性、目的和分類類型、依據研究,對國有企業分類實施路徑的研究較少。本文結合國有企業分類的相關政策,系統地梳理了國有企業分類的文獻,從國有企業分類的現狀、問題和解決方法出發,得出國有企業分類改革實施路徑的啟示。
2 國有企業類型的研究
在兩大《指導意見》出臺之前,學者在不同依據的基礎上采用不同分類方法將國有企業進行分類,具體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學者們對于國有企業分類的依據由產品性質(董輔仍,1995;姚家祥,1996)、企業目標(姜樹蔚,1996)逐漸集中為根據企業功能(高明華,2013;劉家用,2014)、企業使命(黃群慧、余菁,2013;張航燕,2014),遵循“二分法”、“兩兩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將國有企業進行分類,其總體上都是對商業類和公益類分類方法的擴展和細化。
自2013年12月開始,我國部分地方政府結合本省市的實際情況,劃分國有企業類型。在兩大《指導意見》出臺之前,共有21個省市遵循“二分法”和“三分法”將國有企業進行分類。例如,廣東省(2014)遵循“二分法”將國有企業分為競爭類和準公共類,上海市(2013)、四川省(2014)遵循“三分法”將國有企業分為競爭類、功能類和公共服務類。
在兩大《指導意見》出臺之后,雖然有個別省市如吉林省(2016)遵循“三分法”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功能類和競爭類。但大部分省市遵循“二分法”將國有企業進行分類,例如,黑龍江省(2016)、浙江省(2016)、山東省(2016)、福建省(2016)、重慶市(2016)和甘肅省(2016)等將國有企業分為公益類和商業類。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3 國有企業分類的實施路徑研究
在國有企業分類集中到討論“二分法”的背景下,也有部分文獻從實際調研與經驗借鑒和模型構建兩方面出發,對國有企業分類進行可實施路徑研究。
3.1 實際調研與經驗借鑒
趙虹君(2009)、高明華(2014)采用實際調研的方式,前者針對43家北京市屬重點一級國有企業,在調研的基礎上由筆者給出分類建議。后者針對3家中央國有企業和4家地方國有企業,但其強調賦予企業主觀能動性,由企業根據其經營狀況自行歸類。
黃群慧、余菁(2013)以2013年113家中央國有企業為例,認為國資部門和中央企業在考慮“國家使命”和“企業性質”的基礎上共同商定企業類型是國有企業分類較為合理的方法。
3.2 模型構建
高文燕、杜國功(2013)通過構建影響力、控制力和活力三力模型,定性分析為主,定量分析為輔,以三個維度為尺度,明確國有企業類型。
李麗琴、陳少暉(2016)構建以業務屬性為主,功能定位、定價機制、資本結構為輔的“一主三輔”分類維度,對于特殊類國有企業則細化維度,根據維度的差異程度進行1~10賦值,最后運用權重法根據企業得分綜合評價國有企業類型。
4 總結與啟示
4.1 總結
綜上所述,對于國有企業具體分類類別的理論研究較為豐富,主要為“二分法”,也有將之細化的“兩兩分法”、“三分法”、“四分法”和“五分法”。隨著兩大《指導意見》的出臺,學界關于國有企業劃分類型的研究集中到在企業功能維度關注商業、公益類的“二分法”。部分學者對國有企業分類提出具體實施路徑設計,但總體看來仍處于探索時期,多屬于依照企業目標或功能維度進行的描述性和主觀判斷分析(黃群慧、余菁,2013;駱家駹、李昌振,2016),雖有學者構造分類模型定量分析(李麗琴、陳少暉,2016),但其缺少典型行業和典型企業的操作驗證和類型劃分的細分指標體系設計及指標賦權方法確定等方面的探討,均以靜態思想分析國有企業分類(趙虹君,2009;高文燕、杜國功,2013),尚未形成完整的動態分類方法,所以對于國有企業分類實施路徑的研究是分類改革的一大重點。
4.2 啟示
為增強國有企業分類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性,本文認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應在以下三方面進行完善。
4.2.1 構建可量化的客觀指標體系
針對國有企業存在的多重性功能、多元化業務經營、交叉持股的操作性困境,本文認為針對不同行業構建可量化的客觀指標體系是關鍵,即確定有差別的公益性和商業性的衡量指標,對于商業性的指標可以參照《中央企業綜合績效評價實施細則》中對于財務績效的指標的選取,對于公益性的指標應根據行業性質綜合考慮環境、管理和社會責任三方面。也可構建國際案例庫,根據國內外行業內典型的國有企業特點采用聚類分析,歸納出商業類和公益類的典型指標,做到指標選取有所依據。
同時,為保證分類的科學性和客觀性,未來在構建可量化的指標體系時,應采用客觀賦權或者主客觀相結合的賦權方法,例如,熵權法、CRITIC法、坎蒂雷賦權法等,避免使用單一的主觀賦權法。
4.2.2 引入“閾值”動態調整理念
未來的研究應考慮將“時間因素”融入分類指標,對國有企業分類的考核不能僅僅依據當前的經營狀況,應綜合考慮長期的(10~20年)經營狀況。同時可引入 “閾值”概念,測算動態調整的臨界值,分析國有企業應何時進行動態調整。
4.2.3 借鑒國外“黃金股”經驗
我國對于國有企業商業類和公益類的劃分主要立足于國有資本的戰略定位和國有企業的功能維度。在既定劃分的基礎上,還可借鑒日本和英國對于國有企業的劃分依據,重視法律和持股比重維度,對商業類國有企業積極采取股權多元化,政府參股為宜,推動企業上市,在資本市場實現股權分散化。對于公益性國有企業采取國有控股的方式,也可借鑒英國的“黃金股”制度,結合我國實際,推進國有企業分類改革 。
參考文獻
[1] 高明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分類治理——基于七家國有企業的調研[J].經濟社會體制比較,2014(2).
[2] 盛毅.新一輪國有企業分類改革思路發凡[J].改革,2014(12).
[3] 張安毅.論公益性國有企業概念的理論缺陷與公共企業制度的建立——以中國國企分類改革為背景[J].東疆學刊,2014(4).
[4] 黃群慧,余菁.新時期的新思路:國有企業分類改革與治理[J].中國工業經濟,2013(11).
[5] 周娜,莊玲玲.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功能定位:滬渝兩地城投集團比較[J].改革,2016(2).
[6] Qian G M.Assessing product-market diversification of U.S.firms[J].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37).
[7] Reed R,Luffman G A.Diversification:The growing confusion[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86(1).
[8] 趙鴻文,顏牛.如何搞好國企分類改革[J].時事報告,2015(11).
[9] 彭建國.通過國企分類改革調整國有經濟布局結構[N].中國企業報,2015-11-17.
[10] 李麗琴,陳少暉.國有企業分類改革的理論依據與現實推進[J].現代經濟探討,2016(4).
[11] 趙虹君.北京市屬國有企業分類監管研究[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9(6).
[12] 駱家駹,李昌振.國有企業改革:分類、設計及實施[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6(5).
[13] 徐丹丹,曾章備.國企分類改革的實現路徑研究現狀與展望[J].財會月刊,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