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錄平
摘 要: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職業教育步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中職德育中所存在的問題,已經成為新形勢下中職教育發展必須突破的瓶頸。本文對時下中職德育所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概括和總結,并就這些問題的解決方法進行了初步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 德育問題 對策
隨著《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和《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4—2020年)》等一系列職業教育新政的出臺,我國職業教育步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當前,中職德育既要考慮德育內容的特殊性,又要考慮德育主體的道德發展特性以及當前社會的總體特征。所以,正確審視新形勢下中職德育實際,認清中職德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并適時調整德育方法,是當前需要認真對待和解決的迫切問題。
一、新形勢下中職德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現代職業教育理念推動下,中職德育工作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德育理論發展滯后于德育實踐
新修訂的《中等職業學校德育大綱(2014年修訂)》(以下簡稱大綱),充分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對中職德育的重視。但是,該大綱并沒有充分體現新形勢下職業教育的職業性與現代性,也缺乏適應時宜的主導德育理念 。目前,德育工作仍然是封閉狀態下的單一說教模式。高尚的道德縮水為邏輯嚴密的德育條目之后,學生只能通過背誦來強制性學習,“這就斬斷了德育與生活的血肉聯系,德育變成了與學生學習無關的客觀知識對象”。
2.德育制度發展跟不上新時期德育要求
《大綱》要求“把學生培養成為愛黨愛國、擁有夢想、遵紀守法、具有良好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習慣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成為敬業愛崗、誠信友善,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是“大國工匠”培養在德育工作中的具體體現。但是,《大綱》中并沒有體現適應新形勢的制度建設要求和指導。使新時期德育工作在制度建設上處于“摸著石頭過河”的狀態,或是空有口號而無具體實踐,使德育制度建設成效不足、不成體系且缺乏長遠規劃。
3.德育主體生理、心理方面的客觀問題
由于青少年的前額葉皮層(大腦中負責做選擇的部分)要到20~30歲才會發育完全,所以青少年在面對復雜問題時,往往表現為不假思索、不計后果。另外,由于社會對中職德育的認識偏見,導致中職生或多或少存在自卑心理,而且這在男生中表現得更為嚴重,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容易造成個別思想激進的學生通過行為上的偏差來尋找這種負面情緒的突破口,在從眾心理影響下,個體行為往往最終演變成大面積的群體行為。
4.家庭的德育理念滯后時代要求
“沒有家庭教育的學校教育,和沒有學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養人這一極其細微而復雜的任務”。時下,我們的家長成了最需要教育的群體?,F在的家庭教育重智育而輕德育,重物質輕精神,愛孩子卻愛而無度,特別是隨著人口流動性日益增強,“特殊家庭”學生比例愈來愈大,給本就滿目瘡痍的家庭教育帶來了更大的沖擊。
二、新形勢下中職德育方法探究
與高中生相比,中職生的道德發展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學生的發展處于從情緒主導向理性主導發展的過渡階段,即逆反期。另一方面,中職生已脫離了升學軌道,他們不僅要考慮在日常學習生活中如何處理與老師、同學以及家長間的關系,更要學會在職場上如何為人處世。所以,中職德育工作目標,應當是幫助學生完成從學校到職場的轉變,并要兼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發展。所以筆者認為,中職德育應做到如下幾點。
1.樹立“工作中心”主導理念
基于中職生道德發展的雙重性以及現代職業教育“以就業為導向”的要求,中職德育應樹立“工作中心”主導理念。鄭富興認為,中職德育就是工作德育,展開來講就是“在工作之中、通過工作、為了工作的德育”。
(1)“在工作之中”。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工作,包括專業學習、專業實習和兼職工作等?;谶@一理念,中職教育應樹立“教學是德育主渠道”的實踐模式和“工作德育的工作環境”,在專業學習中引入德育,改變過去學科本位教學模式,將所學融入學生現實生活當中,實現知識水平與道德水平同步提高。
(2)“通過工作”。把工作視為中職德育的手段,體現了大綱中職業倫理與公民道德的現實需求。工作本身具有重要的道德價值和豐富的倫理內涵,通過工作,人們創造了積極的人文世界,既是對人的價值的肯定,也是工作倫理所要求的美德的體現。從德育實踐來看,工作德育更容易讓中職生接受和理解。“通過工作”,使學生對企業的需求、客戶的百態等形成更為理性的認識,通過合理的引導,更易引發學生內心對美好職業道德的追求以及對不良職業道德行為的譴責。
(3)工作德育的“在工作之中”“通過工作”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工作?!盀榱斯ぷ鳌本鸵髮W生的德育實踐活動空間構建成覆蓋學校、家庭、職場和社區的完整的工作環境。將學生培養成會學習、會生活、會相處、會工作的優秀青年,實現從學生到工作的華麗轉身。
2.建立健全現代德育制度
德育的核心是德育制度,德育制度的現代化較之德育思想的現代化要更加艱難?!肮ぷ鞯掠背浞煮w現了現代德育理念由“外塑性”向“內生型”、由“工具性”向“主體發展性”、由“知識化”向“生活化”、由“物化”向“人本化”的轉變,這對中職學校德育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F代德育管理制度應當體現如下幾點。
(1)變革德育管理制度的內容。要堅持德育管理制度的發展性原則,關注人的全面發展,在實踐過程中不以糾正學生的錯誤行為、限制和束縛學生為目的,而是引導學生形成道德行為,培養學生的德性。這與蔡元培先生的“學生自主發展思想”不謀而合。
(2)強化德育管理制度生成過程的民主性。在德育管理制度建設過程中應當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廣泛吸收學生的意見,讓學生參與到制度建設中來,充分反映學生的需求,正所謂“受教育者參與制度建設的過程本身就是一個鮮活的道德教育實踐活動,是感悟道德意義的過程”。endprint
(3)德育管理制度要與學生的生活相結合。德育應當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通過生活實踐來引導學生熱愛生活、了解生活并去追求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即由“知識化”向“生活化”轉變。這就要求德育管理制度要充分弱化學校管理者的意志,避免德育管理制度與學生生活隔離開來。
3.關注中職生生理、心理問題
對于因生理、心理原因引起的問題,目前呈上升趨勢,應引起中職學校乃至全社會的高度重視。
首先,德育工作者應加強引導,通過警示教育、案例分析、法制教育等引導學生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要避免教條式的說教,要根據學生實際、融入學生生活;其次,強化中職學校心理輔導中心職能,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針對具體學生的具體問題開展有針對性的追蹤輔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再次,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寓教于樂,在活動中塑造良好個性、陶冶情操、磨煉意志、鍛煉能力,而且擴大了學生的接觸面,緩解其交往恐懼心理,學會戰勝自我,發現自我,同時也為情感抒發和宣泄找到了一個出口。
4.完善家校合作機制
“德育的效果取決于學校和家庭教育影響的一致性?!睂W生不良行為的養成,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家庭教育,歸因于學生的成長環境。如果忽略了家庭教育,學校的德育工作也將孤掌難鳴。所以,中職學校要通過家長委員會、家長接待日、家校通、家訪等,密切與家長聯系,指導和改進家庭教育,促使家長協助配合學校開展德育工作。要特別關心單親家庭、經濟困難家庭、留守兒童家庭、流動人口家庭的子女教育。
另外,教師的人格魅力對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大的促進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教師的人格,就是教育工作的一切。任何規章、任何教學大綱、任何人為的機構,不論設計的如何奧妙,都不能在教育工作中代替人格的作用。”所以提高自身修養對于教師而言是一個永恒不變的話題。
參考文獻:
[1]鄭富興.工作德育:中職德育的理念與方法[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43).
[2]龍波.中職院校德育評價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3(19).
[3]林敏.數據挖掘在中職丟棄管理中的應用[D].長沙:湖南大學,2014.
[4]孫愛軍.論當前中職生德育現狀及教育對策[D].煙臺:魯東大學,2013.
[5]李小魯.論中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現代教育論叢,2008(12).
[6]Gladwell,M·Blink:The power of thinking without thinking[J].Executive,2005(27).
[7]侯冬梅.加強中職學校德育實效的思考與建議 [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0(2).
[8] Mieke Van Houtte. Global Self-Esteem in Technical/Vocational Versus General Secondary School Tracks: A Matter of Gender[J].2005(53).
[9]俞國良,侯瑞鶴,姜兆平等.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特點的調查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005(32).
[10]陳斯柳.中職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探索[J].廣東職業技術教育與研究,2010(6).
[11]王海紅.德育滲透在電子專業課程中實施的策略研究[J].科技展望,2016(32).
[12]劉渝.人本管理在中職學校學生德育管理中的運用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5.
[13]舒小蘭,姚吉云.淺析人本管理在中職學校學生德育管理中的運用策略[J].教育論壇,2014(9).
[14]王金玲.從中職生需求出發探索德育教學新方法[J].成才與就業,2008(19).
[15]趙婉瑩.中職生時間管理傾向現狀及干預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3.
[16]班華.現代德育論[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17]王益珊.中職學校德育管理制度研究[D].廣州:廣州大學,2013.
[18]楊淑敏.高中生自主管理的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
[19]劉天娥.制度:提高學校德育實效性的有力杠桿[J].中國教育學刊,2007(3).
[20]魏騰樓.中職學校德育管理需多借家庭之力[J].中小學教育,2013(7).
[21]蘇步青,柳斌.中學百科全書:教育心理學、心理學卷[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作者單位:湖南省經濟貿易高級技工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