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金星
2014年11月2日,浙江省教育廳頒布了《浙江省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方案》,在全省拉開了“選擇性”理念指導下的課程體系改革的大幕。浙江省中職學校積極響應課改號召,紛紛以課程選擇機制的構建、教學組織形式的創新、教學管理形式的突破等為切入點全面開展課程體系改革。經過兩年多的探索和實踐,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成效顯著,但仍然存在“教學管理水平欠佳、教師整體素質未能滿足課改要求、學生缺乏自主選擇能力、教學評價機制不健全”等一系列伴隨新課程體系而來的問題。因此,如何破解現有的課程體系改革過程中產生的問題,鞏固和優化課程體系的改革成果,是一個值得關注和討論的話題。
一、“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現狀透析
為充分了解浙江省中職“選擇性”課改現狀,本文選取了浙江省紹興市所有的21所中職學校作為調查對象,從學校、教師、學生三個層面開展全方位的調研。根據問卷調查結果,課改現狀總結如下。
1.“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全面鋪開,各項工作扎實開展
(1)課改覆蓋率。根據21所中職學校填寫的課改情況調查統計表,統計結果顯示截至2016年9月,21所學校參加課改的專業數全部達到100%,高一、高二、高三參加課改學生的比例均達到100%。
(2)教學組織形式創新度。創新教學方式,多形式組織教學是課改方案的明確要求。從調研結果來看,各校主要采用了多學期制、學分制管理以及走班制管理等新形式來組織教學。21所中職學校中有10所采用了多學期制、18所采用學分制管理、19所采用了走班制管理,比例分別達到了47.60%、85.70%、90.10%。
(3)成長導師制開展情況。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課程選擇、專業選擇以及升學或是就業的選擇,在調研的21所學校中,有20所學校確定實行了成長導師制,并詳細說明了成長導師數以及導師和學生的配比率。經統計,21所學校中,承擔導師工作的教師占教師總人數比率最高的是100%,最低的只有4.23%;導師與學生的配比率最高為1∶10,最低為1∶293。
(4)課程開設情況。根據課改方案的要求,在“選擇性”課程體系中應設置專業體驗類課程供學生進行專業體驗和感知。調研統計結果顯示,21所學校中有20學校達到了課改要求,均設置了專業體驗類課程,但課時數的設定差異較大,最高課時為62課時,最低課時數為1課時。此外,21所學校均開設了選修課程,選修課周課時數從3到18節不等。其中有8所學校必修課周課時數與選修課周課時數比例達到1∶1。
2.學生選擇權穩步落實,課改滿意度較高
本次參與調研的學生來自紹興市18所中職學校,每所學校10名,一共180名學生。這180名學生來自高一、高二、高三三個年級的文秘、樓宇智能運行與安裝、機電、導游等專業。
(1)學生選擇權。對學生選擇權進行調查,數據統計結果顯示91.7%的學生表示自己擁有專業選擇的權利,97.2%的學生表示擁有就業或是升學的權利,92.8%的學生表示擁有課程選擇的權利;
(2)課改滿意度。在課改滿意度調查中,85.2%的學生表示對學校開設的選修課程滿意,其中35.2%的學生表示非常滿意。但同時,有33.9%的學生希望學校能夠提供如何選專業的指導,18.3%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如何選課程的指導,29.4%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如何選擇升學就業的指導。
(3)對選修課程的需求。對于希望學校增加開設哪方面的選修課程這一問題,有49.4%的學生希望增開專業類選修課,72.2%的學生希望增設興趣類選修課,37.2%的學生希望增設職業素養類選修課,33.9%的學生希望增設技能比賽強化類選修課。
3.教師認同課改理念,積極參與課改
(1)課改認同度。在90位接受問卷調查的教師中有73位教師(占81.1%)表示了解并認同本次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的理念。其中,有83.3%的教師認為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有72.2%的教師認為有利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有66.7%的教師認為有利于提高教師專業能力的發展;有58.9%的教師認為有利于學校專業建設,有4.4%的教師則認為課改沒有好處。盡管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但是有74.4%的教師表示從教師成長的角度說課改利大于弊。
(2)課改參與度。據調查統計,有50%的教師承擔了學生成長導師的工作,有61.1%的教師參與了選修課程的開設,其中開設一門選修課的教師有43.3%,開設兩門選修課的教師有15.6%,開設三門選修課的教師有3.3%,未開設選修課程的教師占37.8%;同時,有44.4%的教師表示自己沒有足夠的能力獨立開發選修課程。
二、“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存在的問題
如前文所述,經過兩年多的課改實踐,各個學校在課改理念滲透、課程資源的建設、教學管理機制的創新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課程體系的改革實踐也帶來了一系列問題。
1.走班制下的教學管理質量欠佳
自選擇性課程體系實施以來,各學校開設了大量的選修課程。為適應選修課程的教學,調查中有90.1%學校均采用了走班制的教學管理模式。走班制這一新的教學管理模式無疑會給學校原先傳統固定班級的教學管理模式帶來一定的沖擊,在教學資源的調配、教師授課地點的安排、學生走班過程中的管理等各方面給學校造成壓力。在調查中,不少學校表示走班制實施后,明顯感覺到管理壓力增加,例如上虞某中職反映“盡管學校采取雙管齊下的辦法來加強學生管理,任課教師點名考勤、臨時班長點名考勤和教務處、德育處共同抽查相結合等等,還是會出現很多問題”;調查中也有學生談到“上選修課找錯教室”“選修課班級同學陌生”;有教師談到“開設選修課教室不夠”“學生選修課不來參加,一時找不到人”等等。以上種種現象均反映了目前走班制下教學管理質量欠佳的問題。endprint
2.教師整體素質未能滿足課改要求
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方案明確要求中職學校開設的選修課與必修課數量比例為1:1,而選修課程的開發任務主要由教師承擔,毫無疑問對教師的課程開發和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課程開發能力的要求。教師獨立承擔開發選修課程的任務,從選定課程、制定課程名稱、選擇教材、設計課程內容、確定課程目標、選擇授課方式、制訂教學計劃等一系列課程開發的必經步驟都由教師自己完成。調查中發現,目前大部分教師開設選修課程的依據是自身的愛好或是原有課程的簡單演變,而沒有經過充分的課程論證和評估。盡管有不少教師已經在承擔選修課的教學工作,但是仍有44.4%的教師表示缺乏獨立開發課程的能力,有61.1%的教師希望學校加強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或培訓。其次是課堂組織和引導能力的要求。對于選修課程的教學組織和管理,許多老師也表示難度比必修課程要大,一方面是由于學生人數多,再一方面學生來自不同的班級,難以形成良好的班級氛圍。
3.教學硬件設備、軟件資源不足
“選擇性”課改的一大成效是開發了一系列不同類型的選修課程。為滿足選修課程教學,學校需要提供數量充足的教室、多媒體設備、實訓設備、活動操作等硬件設施以及包括師資、教學資料等在內的軟件資源。但從調查的反饋來看,相當多的教師提出教師數量不夠(尤其是專業教師)影響了專業限選課程的開設、實訓場地面積不足以支持選修課的教學、教室數量不夠導致申報的一些選修課程無法開設等問題。學生反映教室數量不夠,有時會更換上課地點,導致找錯教室的情況。以上現象均說明在“選擇性”課程體系構建和實施的過程中硬件設備、軟件資源不充足的問題。
4.學生缺乏自主選擇的能力
選擇性課程體系成功實施的關鍵是要讓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點和內在需求做出合適的選擇,所以幫助學生形成選擇的能力才能達到“選擇性”課程改革的初衷。但是根據調查數據,有11%的學生表示自己在選擇課程時并不是根據自己的喜好和實際需求,而是根據“看別人選什么也選什么”,即盲目跟從其他同學的選擇。這一現象說明,當面臨專業的選擇、課程的選擇、升學或是就業的選擇時,有相當一部分學生沒有足夠的能力根據自己的學習情況、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根據自己的喜好,更加談不上根據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做出合理的選擇。由于缺乏自主選擇能力,有79%的學生希望學校提供相應的指導。
5.缺乏相應的教學評價體系
對中職學校來說,“選擇性”課程體系打破了傳統課程體系的結構,是完全嶄新的課程體系,也就意味著原有的教學評價體系已經不適用。目前,有不少學校制訂了彈性學分制的實施方案,以此作為教學評價體系的重要依據。但是學分制的實施方案只是對學生學習效果的一個評定,并未涉及教學評價體系中應有的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手段、教學環境、教學管理諸因素的評價。調研統計結果顯示,有41.1%的教師認為所在學校在課改各方面的工作中做的最為欠缺的就是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究其原因發現,學校忙于大量的課程開發,忙于復雜的教學管理,還未涉及深層次的教學評價體系的建構;再者,課程類型差異化顯著,要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契合度高的教學評價體系存在一定難度。
三、“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的優化策略
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幾大突出問題,為進一步完善和提高中職學校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的成效,筆者提出以下幾項課改優化策略。
1.打造智慧校園,提高信息化教學管理水平
事實證明,面對錯綜復雜的走班制教學管理,只有信息化的方式才能將其可視化、規范化。學校應將信息化管理的觀念擺在重要位置,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統,提高信息化教學管理水平。首先,學校可在走班制管理平臺上開發與走班教學相配套的選課系統、教學管理、教學評價、學習效果測評、學分管理等一整套完善的系統;調配專門人員對其進行管理規范,同時將信息對全校師生開放,供其查詢了解,進而實現學校教育教學資源共享。歸根結底,智慧校園、信息化教學管理手段都是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智能化管理并根據形成的大數據進行科學決策。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整體素質
“選擇性”課程體系的實施要求教師提升自身的素養和內涵,具備多課程教學能力,具有開發構建校本課程和整合課程資源的能力。從目前中等職業學校師資隊伍建設情況來看,教師整體數量偏少、專業課教師實踐經驗欠缺、課程開發能力不足。針對以上情況,學校應注重教師實踐能力和課程開發能力的培養,繼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步伐,組織教師下企業,提高教師實踐操作能力。另外,尤其重視教師課程開發能力的培訓,專設教師課程開發培訓項目。學校牽頭根據專業劃分組建課程開發小團隊,讓教師依托于團隊,在團隊合作和實踐中積累課程開發的能力和經驗。
針對教師數量不足的問題,學校可通過從合作辦學的高校引進專家進課堂,定期邀請行業專家根據選擇性課程內容開設大型講座,聘請當地企業專家能手為兼職教師。組織兼職教師與學校在職教師的交流活動,讓兼職教師將企業行業最前沿的機器設備運用方法或者技能技術與在職教師分享,以此來彌補在校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
3.加大教學資源的投入,夯實軟硬件基礎
校園面積小,教室不夠,實訓基地和設備不足,教師數量不夠等問題從客觀上嚴重影響了走班制教學的開展。只有加大教學資源的投入,夯實軟件、硬件基礎才能保證選擇性課程體系的順利實施。學生學習的空間不僅限于學校和課堂,利用校外教學資源也是學校沖破校內教學資源限制的一條途徑。可將學生帶到企業、工廠、車間、工作室等職業活動進行的真實場所進行職業體驗,同時強化技能水平。邀請高校專家、企業能手進校講課,承擔選修課的教學工作,不僅滿足了教學需求,同時彌補了學校教師數量和能力不足的問題。同時,學校要以加強經費投入,增加和更新教學設備,開發、購買教學軟件,加快教學基礎設施建設,擴大實訓基地建設,深化校企合作等方式,解決學校在課改中軟硬件設備問題。endprint
4.完善成長導師機制,重視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指導
中職學生正處在青春期,人生閱歷不足,知識儲備不充分。大多數學生在這一時期還未形成清晰的職業規劃,面對選擇時常受到社會輿論、家庭成員以及同伴的影響,在選擇上很容易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因此,如何幫助學生形成選擇的能力,在面對專業、專業方向、課程、升學或就業的選擇時可以做出合適的選擇是關鍵問題之一。
(1)完善成長導師機制。學校層面要做好導師的遴選工作,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需求情況制定合理的導生比。明確導師工作任務,制定導師工作考核細則。導師指導工作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第一,個人職業發展規劃的指導:了解和強化學生的職業生涯意識,幫助學生在自我認知和專業認知的前提下完成專業、專業方向和課程的選擇,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等。第二,心理疏導:定期與學生談心,了解學生心理動態,及時解決學生的心理困惑。第三,畢業跟蹤:掌握調查企業對畢業生專業知識、工作能力等綜合素質的評價情況。
(2)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選擇性”課改實施中,學校把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作為重要項目融合到日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職業生涯規劃,明確自身的特長和興趣。結合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指導、創業教程等課程的開設以及在主題班會和各學科的教學中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滲透,指導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同時,學校應積極培養實施職業生涯教育的專職教師,提高他們的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能力,提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效果。
5.建立健全教學評價體系
教學評價作為判斷教學質量的依據,在整個課程體系構建和發展中處于重要位置。在方案的指導下,各校已經建立了多樣化的課程體系。針對不同類型的課程,學校層面應該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教學評價新體系,對不同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包括課程完成經書面考試合格后給學分,課程完成即給學分,課程完成通過相應的技能考核或產品制作合格后給學分等多種形式。對已經制訂的學分制管理方案等制度根據課程實施的情況、教師和學生的反饋情況進行修改和完善。邀請教師、學生、學校管理人員等各方主體一同參與教學評價體系的制定,實現教學評價體系設計的最優化。
四、小結
“選擇性”課程體系改革是一場真正服務于學生內在需求、挖掘學生內在潛力的改革,是一場轉變教師教育理念的改革,是一場打破傳統學校教育管理機制的改革。改革過程中必然會遇到阻力,唯有始終堅持以學生可持續發展為核心,以提高辦學質量為目標指向,才能構建出一套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
[作者單位:紹興技師學院(籌)紹興市職教中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