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松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與課堂教學并重的教學組成部分,是大學生在學習思政課基礎上的一個綜合實踐過程。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的路徑研究基本涵蓋以下幾點:課程改革,改變之前的沉悶無序的教學狀態(tài),使思政課“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提高育人效果;找準切入點,整合教學資源,以模塊、專題、項目等形式進行深度研究,提高實踐教學的針對性;重視實施環(huán)節(jié),做到有計劃、有部署、有考核、有保障,上下一致,齊抓共管;提煉出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特色化處理和創(chuàng)新點。
一、思政課實踐教學的課程定位
一般來說,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開展的主體形式有以下幾種:以實踐活動區(qū)域來劃分,有課堂實踐、校園活動和校外活動等;以主題來劃分,有觀讀類、調研類、體驗類、競賽類、服務類等活動。教師們經過多年摸索,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課程定位達成了共識。實踐教學要充分根植于深化改革開放的新國情,體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新要求,反映社會現(xiàn)實的發(fā)展和時代特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文化層次和思想意識,選擇適宜性的教學實踐活動,可歸納為貼近學生培養(yǎng)目標、貼近學生思想現(xiàn)狀、貼近課堂教學實際的“三貼近”原則,是理論教學的延伸和升華。做到思政課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并重,實踐教學活動貫穿于思政教學的始終。
二、思政課實踐教學的開展
在傳統(tǒng)的教學活動中,理論教學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是講課、辯論、模擬、案例分析等,但沒能從根本上解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知”“信” “行”脫節(jié)的問題。隨著教學改革、課程改革的推進,教師們把任務驅動法、目標導學法、自主探究法、“頭腦風暴”法等新教學法融入課堂,并以此將教學內容多角度展開,課堂教學效果有所增強,同時也加強了師生之間的聯(lián)系,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性,使理論教學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價值觀得以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立,使學生客觀地、辯證地認識國情、認識社會,了解我國改革開放的歷史、現(xiàn)狀和發(fā)展趨勢。正確分析和認識我國改革開放的發(fā)展歷程和社會現(xiàn)實存在的各種問題,增強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信念和振興中華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開展可以多種多樣,以校園實踐活動和校外實踐活動為例,如組織學生做一些當?shù)鼗蛘弑拘5拿嗽L談、公益活動、校園調查,等等,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不斷深化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而教師在這一系列的活動中需要把握學生的思想情況,完成任務的能力,以及活動開展的外部條件等,還要明確活動設計的意義、目標是加強學生的思想教育。校外實踐活動則可以細分為以思想教育為主的體驗和以服務社會為主的體驗。思想教育為主的體驗主要是以參觀一些以感恩、愛國為主題的資料,或者是組織學生調查當?shù)氐拿袂猷l(xiāng)情、參觀革命烈士園區(qū)、調查目前國情中的熱點問題等。而以社會服務為主的實踐體驗則是參加各種志愿者活動,可大可小,甚至包括義務勞動等。由此看出,教師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注意在進行實踐活動的同時要將思政理論知識應用到活動中,體現(xiàn)學以致用。
三、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設計的路徑
1.對課程的改革
思政課在高校是必修課,但是存在著許多的問題,如其教學的體系不夠完整、課程建設力度不夠,導致許多的教學資源利用率不高、課程內容多余重復、考核形式過于單一簡單、上課的時間安排不夠合理。在諸多問題中,課程的問題尤為突出,導致課程問題的原因主要是下面兩個方面:第一,課程設置的目標模糊,內容有些形式化,課程的結構不夠嚴謹?shù)龋瑳]有明確把握課程開展的意義;第二,部分高校對于課程的開展不夠重視,教師教學也沒有盡心盡力,教師缺乏團隊建設,各自為政,導致教學雜亂無章,教學成果低下。同時由于部分高校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定位不準,導致大量開展實踐活動,而沒有必要的理論支撐,致使活動本身僅僅是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卻有流于形式之嫌,使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對專題(模塊)進行深度研究
思政課的專題(模塊)是課程設計中不可缺少的構架,是對課程知識的分解與探究,是在一系列的實踐活動中實現(xiàn)教學目標的關鍵。對專題(模塊)進行深度研究主要有下列兩個要義:第一,確定思政課專題的教學內容。這樣可以有效明確課程的目標,有效處理思政課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之間的契合點,優(yōu)化教學效率。第二,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統(tǒng)一管理。統(tǒng)一管理就是在有著相同的資源、技術和社會基礎的活動,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由校方統(tǒng)一實現(xiàn)各項資源的投入和教學任務的分配,教師和學生就在規(guī)定的活動中進行實踐。
思政課的理論教學是整個思政課程的靈魂支柱,是學生進行思政實踐活動的指向標,為學生活動的開展提供了理論依據(jù);而思政課實踐教學是對課程內容的反饋,加深學生對思政課的理解,同時也是對理論教學的延伸、補充和拓展,以此提高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理解和感悟。一旦不能很好地將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相統(tǒng)一,就會導致教學出現(xiàn)畸形,使得思政課偏離教學的目標,要么太過教條主義,使課程變得乏味,學生不能很好地理解其中的含義;要么活動太過活躍,對思想政治的教育偏少,學生只知道活動,卻不能理解活動本身的意義。
3.對項目化實踐教學的把控
項目化實踐教學,就是強調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施環(huán)節(jié)中,針對每一個獨立的實踐活動內容,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課實踐任務的完成流程,側重于可操作性。對項目充分把控就要注意下面兩個方面:一方面,要求重視高校開展的有關思政課程的實踐活動;另一方面,重視授課老師所開展的實踐教學的設計方案。項目化的處理意在確教學目標,以及對整個課程運作的細化,使之變成一個個分目標,再將目標分工到相應的活動設計方案中,將目標逐步對應實現(xiàn)。實施過程中盡量做到可控、操作性強,可以按照下面幾個步驟的完成:①要設計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案。②根據(jù)實際情況將項目進行分解細化。③把計劃落實到相關的部門、人員。④全程保障設計方案的實施,把實施情況納入教師業(yè)績考評,促進活動的順利開展。⑤對項目的整個活動過程進行總結評價,吸取經驗教訓,完善方案,使之可持續(xù)使用。endprint
4.對實踐教學的特色化處理
每個學校的都有自身的生源結構和辦學特色,它所開展的思政課實踐教學也有其特點,這就決定了在不同高校課程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色。體現(xiàn)特色化的主要體現(xiàn)在高校辦學的層次、內涵、類型、歷史和辦學特色,是各個高校整體因素的差異性所決定的,同時也是高校自身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和需要所決定的。因此,思政課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需要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yǎng)方案,通過所要培養(yǎng)人才類型,來表現(xiàn)出實踐教學的針對性。但是因為人才培養(yǎng)目標各有不同,所以對于課程特色化也有不同的側重點,主要還是依據(jù)高校的實際情況、教學資源、辦學特色、生源素質以及所能為思政課提供的教學條件等。
四、如何保障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的順利實施
1.將課程教學管理協(xié)調化
思政課的開展最大問題就是理論教學與實踐活動的協(xié)調,一般來說兩者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理論教學穿插在實踐活動中,實踐活動是理論知識的呈現(xiàn),實踐活動可以隨著課堂教學同步開展。要想在實踐活動中取得良好的效果,就要求理論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統(tǒng)一,讓教師主導活動,學生作為活動的主體,充分調動學生對實踐活動的積極性。
2.尋找長期良好的合作實踐基地
校外的思政課實踐活動能脫離校園這個圈子,是最能反應思政課教學效果的,因此校外實踐活動需要尋找實踐渠道、社會力量,通過長期的接收學生,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踐基地。例如,學校可以與社會公益組織進行長期合作,培養(yǎng)學生的德育思想、愛國思想和服務社會的意識,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
3.充足的活動經費
活動的開展就會涉及經費的支出, 不論規(guī)模是大小,都需要保證資金充足。但是活動資金也要合理運用,所以在開展活動前也要對活動的經費進行預算,保證合理支出。
4.給予教師合理的薪酬
思政課越來越被重視,不管是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離不開教師的主導,教師是整個活動的設計者和引導者,因此必須保障教師的薪酬合理到位,只有保障了教師的薪酬合理到位,教師才能對工作充滿激情,全身心地協(xié)助學生將活動進行下去。
五、結語
高校的思政課程實踐教學課程設計是需要全面統(tǒng)籌的,需要對課程進行改革,從課程的內容到結構再到每一個章節(jié),都進行科學的安排;對專題進行深度研究處理,了解每個專題的背后的教學價值,明確專題活動的目的;之后就是對活動項目實施的把控,將項目進行細化,分配到每一個團隊中的每一個成員,將項目高效完成;最后就是對思政課的特色化的處理,結合高校的培養(yǎng)人才的方向,制定出獨具特色的思政課程。
參考文獻:
[1]錢結海.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頂層設計的基本路徑[J].文山學院學報,2012,25(4):108-110.
[2]余展洪.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導向下高校思政課教學整體設計改革芻議[J].高教學刊,2015(13):13-15.
[3]陳春霞.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設計探索[J].廣東青年職業(yè)學院學報,2016,30(4):45-49.
[4]羅昌勤.構建高校思政課研究性實踐型教學模式的難點和對策——基于生態(tài)系統(tǒng)觀的視角[J].南方論刊,2014(5):97-100.
[5]劉志丹.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實效性:問題與策略[J].大學教育,2016(1):64-65.
[6]曾德華,孫曉艷.提升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效果的幾點思考[J].新疆社科論壇,2016(3):101-104.
[7]周 燕,李亞青,趙蘭香,等.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三大課堂”立體聯(lián)動教學模式探究——基于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視角[J].河北農業(yè)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6,18(6):102-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