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熒+孫嬰嬰+張宏凱
摘 要: 進行土地整治項目綜合效益評價研究,對于規范與指導土地整治的實踐活動,衡量項目的成功度,實現土地整治的科學決策具有重要意義。黃河下峪口地區高岸及灘地持續坍塌,土地利用粗放、鹽堿化嚴重,危及到了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土地整治,部分河道成為灘涂,并開發成為耕地,有利地支持了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韓城市下峪口地區土地整治項目實際特點,采用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和專家權重法,選取下峪口地區土地整治項目效益評價的指標并構建評價指標體系,確定各指標的權重,建立項目實施前后效益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項目實施前后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全面評價。結果表明,土地整治對下峪口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生態建設都發揮了良性作用,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對當地農民致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到了重要作用。
關鍵詞: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層次分析法;模糊綜合評價法
中圖分類號:F301.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703001
土地整治效益評價是土地綜合整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客觀、準確地評價土地綜合整治取得的效益可以判斷項目的可行性及成功與否,從而促進土地綜合整治的良性發展[1]。從目前已有的研究看,學者們主要圍繞土地整治項目的效益評價展開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應用層次分析法、德爾菲法、熵權法、格序結構法、模糊模型識別方法、物元分析方法、模糊綜合評價法,以及統計預測等方法評價土地整治項目效益情況[2?6]。縱然前人的研究為土地整治項目效益評價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提供了方法的借鑒,但是土地整治項目受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影響,對具有典型地形地貌的地區開展土地整治,并對其效益做出客觀的評估,有利于明確今后土地整治項目管理的重點,也可為其他類似地區土地整治項目效益評價提供借鑒[7]。
本文結合韓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項目實際特點,采用層次分析法選取土地整治項目效益評價的指標并構建下峪口土地整治項目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結合專家權重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通過對項目區村民及了解項目區整治狀況的人員進行問卷調查,建立了土地整治實施前后效益的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即對項目實施前后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進行了全面評價。
1 研究區域概況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區域概況
韓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項目東靠黃河河道,地理位置介于E11030'34''~11033'36'',N3531'02''~3534'01'',距離縣城10km,包括薛村、昝村、番莊村、謝村、三林村、林皋村等6個村。項目建設規模806.74hm2,新增耕地602.85hm2,新增耕地率74.73%,建設內容包括土體重構工程和配套工程,其中,配套工程包括灌溉與排水工程、田間道路工程、農田防護與生態環境保持工程和其他工程。韓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項目于2015年4月1日開工,至2016年7月5日完成了項目區內所涉及的所有單項、單位工程,并已投入使用。
1.2 數據來源
研究所需數據來源于實地調研,調研地點覆蓋項目區涉及到的8個村莊(韓城市下峪口龍門鎮林皋村、三林村、謝村、北潘莊村,昝村鎮南潘莊村、昝村、薛村、化石村),調研對象主要是當地村民及了解項目區土地整治狀況的人員,采用主觀評價的測量方法,根據被調查者自己對項目區土地整治前后的了解,對指標進行評價。
2 研究方法
2.1 選取評價指標體系與調研結果統計
土地整治項目評價必須要有一套明確的量化指標,指標體系的建立是土地整治項目評價的核心部分,是關系到評價結果可信度的關鍵因素[10]。構建科學合理的土地整治項目評價指標體系應遵循科學性、系統性、綜合性、層次性、區域性、動態性的基本原則[11]。結合韓城市下峪口土地整治項目實際特點,形成以下效益評價體系,其中包括準則層的3個指標(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指標層的16個指標,指標體系如表1所示。
2.1.1 經濟效益指標及其解釋
新增耕地率:新增耕地率=整治后耕地面積/ 項目區總面積×100%;
灌溉率:灌溉率=可保證灌溉耕地面積/耕地總面積×100%;
農作物總產值:農作物總產值的計算方法是:首先用主產品產量乘以主產品價格,算出主產品的產值,并按照主、副產品產量的比例,確定出副產品的產量,用副產品的產量乘副產品的價格,得出副產品產值。然后將主、副產品產值相加,得出該種作物的總產值[12];
農戶人均勞動生產率:從事農業勞動者生產農產品的勞動效率。農戶勞動生產率水平可以用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農產品的數量來表示,也可以用生產單位農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來表示。單位時間內生產的農產品數量越多,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生產單位農產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越少,勞動生產率就越高,反之,則越低;
農戶人均純收入:指的是農戶當年從農業生產得到的總收入,相應地扣除獲得收入所發生的費用后的收入總和,再除以當年家庭從事農業生產的總人數得到的均值;
靜態投資收益率:靜態投資收益率=項目年新增凈產值/項目總投資×100%。
2.1.2 社會效益指標及其解釋
新增耕地可供養人數:新增耕地可供養人數=新增耕地面積/(項目區耕地總面積/項目區總人口);
機耕面積率:機耕面積率=項目區機耕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完善程度: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的完善程度;
土地景觀設計度: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實施, 景觀格局進一步協調,運用景觀生態理論及景觀格局方法,對土地及其附屬物進行開發與利用的程度[13];
社區居民滿意度:社區居民對產品或服務的事前期望與實際使用產品或服務后所得到實際感受的相對關系。endprint
2.1.3 生態效益指標及其解釋
防護林密度率:防護林密度率=項目區防護林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水土流失率:水土流失率=項目區水土流失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綠色植物覆蓋率:綠色植物覆蓋率=項目區耕地、林地、園地、牧草地總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物種豐富度指數:物種豐富度指數=(0.35×林地面積+0.28×水域面積+0.21×牧草地面積+0.11×耕地面積+0.04×建設用地面積+0.01×其他土地面積)/項目區總面積×100%;
防災減災能力:防止災害的發生,減小災害造成的損失和負面影響,并包括災前的準備、預防、應急、救援和恢復重建的能力。
根據對當地村民及了解項目區土地整治狀況的人員對項目區土地整治前后各項指標的主觀評價調查,對指標進行評價,包括 5 個評價等級 (5=優秀,4=良好,3=中等,2=較差,1=很差)。本次調研發放問卷共240份,有效問卷211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87.92%。得到相關數據做如下匯總,具體結果見表2。
2.2 確定指標權重
在對評價指標權重計算過程中,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指標權重。對土地工程專家進行問卷調查,再用 MATLAB 7.0 軟件處理,得出最大特征值和相應的特征向量,歸一化處理后得到指標權重值,并對結果做一致性檢驗[14]。當多個專家分別給定判斷矩陣,分別通過一致性檢驗后,運用幾何平均法將專家意見綜合平均,再進行修正,即可得到最終的指標評價判斷矩陣[15]。通過分析,得到下峪口土地整治項目綜合效益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見表3。
2.3 確定評價矩陣
采用隸屬度統計法計算指標的評測值,統計各評價結果歸屬于各評價等級 (K=5,4,3,2,1)的頻數m,構造土地整治前二級指標的模糊矩陣(F1、F2、F3)與土地整治后二級指標的模糊矩陣(F1、F2、F3)。
2.4 進行模糊綜合評價
應用模糊變換的合成運算,得到論域V上的一個模糊子集,進行一級模糊評價,由 (i=1,2,3)得[16]:
2.5 量化評價結果
把評語集量化,優秀量化為 100 分,依次類推,,把量化值用列向量表示,量化結果Z=B·Y,最終評價結果量化值Z的取值范圍在0~100之間[17]。經計算,土地整治前后的模糊綜合評價結果見表4和表5。評價分值越高,代表項目區經濟、社會、生態系統建設越完善,越有利于項目區的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生態建設。
經計算得到項目區土地整治前后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綜合效益的評價分值,土地整治前分別為29.81、29.31、28.44、29.25,土地整治后分別為85.04、83.46、82.62、83.85,見圖1。土地整治前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綜合效益都較差,經過土地整治后,分值均提升到80分以上,由此可得,土地整治使得項目區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及綜合效益得到了極大地改善。
3 評價結果與分析
3.1 經濟效益分析
項目開發利用灘涂地,新增耕地673.54hm2,新增耕地率達95.35%,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擴大了環境容量,增加了大量優質高產基本農田,對確保區域糧食安全做出了積極貢獻。
項目區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使得灌溉率大大提高,不僅緩解了水資源短缺的問題,而且為糧食生產提供了保障。
項目實施后,當地農民賴以生存的土地將給他們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農作物總產值增加額將達到4334.25萬,年凈增產值共計2792.68萬元,穩產穩收將成為現實,極大地增加了農民的收入,改善了生活水平。農戶人均純收入提高對該項目區的社會穩定起到積極作用,同時也保證了農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3.2 社會效益分析
項目工程建設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有效地提升了農業機械化程度,從而提高勞動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使得新增耕地供養人數增加,間接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通過項目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項目區地表徑流環境和水環境,從而改善了當地生產生活環境。配套水利設施增強了防洪、排澇、抗旱的能力,雨水充足時可以排澇、蓄水,天氣干旱時可以順利灌溉,通過一系列溝渠配套的水利措施,大大增強了下峪口地區水源涵養能力和農田自身的蓄水能力。項目區內布設主干路(上壩路)、觀光路、田間路和生產路,路面均采用混凝土硬化。項目區現已具備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條件,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得到了改善。
基于水土保持與設計美學的考慮,項目區內采用密植楊樹來進行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項目區景觀設計,植被破壞得到恢復,通過壩頂植樹和壩坡植草,美化了周圍環境,改善了景觀環境。整治后的黃河下峪口地區充分體現了鄉村的獨特風情,道路布設直曲相間,不斷轉換視覺效果,給人帶來美的享受。
3.3 生態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后,自有林帶與黃河兩岸栽植的速生楊樹涵養了水分,改善了農田小氣候,同時也具有經濟價值,生態環境逐漸形成了良性循環。
項目成功結合黃河灘地水利條件,將荒廢灘涂地變為高標準水田地,節約了大量的工程成本,避免了在生態脆弱區取土損毀植被,保護了生態環境。建成的濕地農業區,物種數量有所增加,生態效益明顯。
通過對項目區進行土體重構,優化了土壤理化性狀,改善了土地內在質量,提高了項目區土壤蓄水能力,增加了土壤肥力,增強了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減輕了水土流失,抑制了土壤沙化。
4 結論與建議
由下峪口地區土地整治項目實施前后的效益評價可看出,工程實施后減緩了高岸、灘地的坍塌,增強了抗御洪水的能力,進一步保障了黃河防洪安全,也保障了韓城市沿岸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項目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經濟發展,對當地農民致富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起到了重要作用,對地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及生態建設都發揮了良性作用。endprint
項目建成后可依靠生物技術、電子技術、系統工程等科學技術,實現土地集約經營,更多地利用植物吸收太陽能的優勢和自然界能量、物質轉化的客觀規律,在原來的有機聯系中插入更多的中間環節,以提供多種產品,增加效益,為當地農業發展探索出一條可持續高效發展的路子。
參考文獻
[1]李燦, 張池, 孫傳諄,等. 全域土地整治的“反規劃”思路探討[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6, 37(8):72-76.
[2] 劉姝驛,楊慶媛, 何春燕,等. 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重慶市3個區縣26個村農村土地整治的實證[J]. 中國農學通報, 2013, 29(26):54-60.
[3] 趙躍中, 嚴寶文. 最優組合賦權法在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中的應用——以山西省聞喜縣裴社鄉為例[J]. 江蘇農業科學, 2014, 42(3):385-388.
[4] 趙微. 基于格序結構的土地整理效益評價[J]. 農業工程學報, 2010, 26(2):338-343.
[5]劉海楠, 王德起, 周霞. 土地整治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機制與路徑——基于改進的存量-流量模型[J]. 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 2015, 36(2):23-28.
[6] 田勁松, 過家春, 劉琳,等. 基于物元模型的土地整理經濟效益評價[J]. 水土保持通報, 2012, 32(5):107-112.
[7] 劉姝驛, 楊慶媛, 何春燕,等. 基于層次分析法(AHP)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的土地整治效益評價——重慶市3個區縣26個村農村土地整治的實證[J]. 中國農學通報, 2013, 29(26):54-60.
[8] 端木禮明, 符建銘, 李永強. 新形勢下黃河下游游蕩型河段的河道整治方案[J]. 人民黃河, 2016, 38(10):56-59.
[9] 胡春宏, 張治昊. 黃河下游河道萎縮過程中洪水水位變化研究[J]. 水利學報, 2012, 43(8):883-890.
[10] 張勛勝, 朱宇峰, 孟慶香. 土地整治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研究[J]. 湖北農業科學, 2013, 52(11):2717-2720.
[11] 覃事婭, 尹惠斌. 基于AHP的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實證研究[J]. 河北農業科學, 2007, 11(2):93-96.
[12] 齊凌志. 農作物產值的公式計算法[J]. 市場研究, 1994(3):33-33.
[13] 劉燕. 基于景觀生態學的土地利用格局優化研究[D]. 西南大學, 2010.
[14] 王煒, 楊曉東, 曾輝,等. 土地整理綜合效益評價指標與方法[J]. 農業工程學報, 2005, 21(10):70-73.
[15] 李玲娟, 豆坤. 層次分析法中判斷矩陣的一致性研究[J]. 計算機技術與發展, 2009, 19(10):131-133.
[16] 何如海, 聶雷, 何方. 生態涵養型土地整治綜合效益評價——以安徽省池州市貴池區項目為例[J]. 中國農業大學學報, 2013, 18(4):232-237.
[17] 張鐵男, 李晶蕾. 對多級模糊綜合評價方法的應用研究[J]. 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英文版), 2002, 23(3):132-135.
作者簡介:王熒(1991-),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方向:土地資源管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