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彭笑川
摘要:英國作為傳統社會福利國家的代表,它的高等教育資助制度的變化顯示出了當今世界大學生資助政策的發展趨勢,是值得我們借鑒的。本文主要圍繞資助理念這個核心,先分別闡釋了英國和中國的大學生資助制度資助理念,再就其進行了比較分析。
關鍵詞:中英;大學生;資助制度;資助理念
英國作為傳統社會福利國家的代表,它的高等教育曾是世界上最“慷慨大方”的,英國高等教育的經費主要來源于政府財政支出,而個人和家庭所需要承擔的比例則相當有限。英國高等教育的資助實現了從無償資助到有償資助的轉變,其歷程的變化也顯示出了當今世界大學生資助政策的發展趨勢。
一、中英資助理念
(一)中國的資助理念
1.“學而優則仕”。
中國古代高等教育的目的是為統治階級培養維護專制統治的各級官吏。正所謂“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1]。在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人生導讀上,為學不離從政,學與仕從未分離過。
2.“保障工農受教育權和國家人才培養”。
新中國成立之時,百廢待興,國家急需大量的人才建設國家,因而借鑒了蘇聯的“保障工農受教育權和國家人才培養”的資助理念。
3.“成本分擔”。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成本分擔”理論由美國引入中國,并且成為了當時中國大學生資助制度改革的理論依據,至今仍然對我國大學生資助制度的改革與實踐有著指導作用。
(二)英國的資助理念
1.“慈善”與“宗教”。
“歷史上,慈善或許就是大學生資助的第一個‘純粹的理念或原則。”[2]中世紀時代,國家和政府對大學生的資助政策還沒有完全形成,因而對大學生進行資助的主要是教會和民間的私人。從12世紀地方大學的興起,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建立一直到19世紀現代大學的產生,“慈善”和“宗教”理念一直是支撐英國大學生資助事業的基石。直到今天,依舊是英國大學生資助事業的重要支柱,民間集資助學的基本動機。只不過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慈善”的影響日益增大,而純粹的“宗教”影響日益減小。
2.“人人生而平等,為了國家”。
工業革命的到來,不僅帶動了科技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還促使人們自由思想的復蘇。“自由”、“平等”、“天賦人權”、“博愛”等觀念開始深入人心,并逐漸滲透到了教育領域,進而產生了“人人生而平等,為了國家”的大學生資助理念。這一理念,最初萌芽于法國,完善于美國,并以勢不可擋之勢風靡歐洲大陸和英國,成為18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英國大學生資助事業的主導理念。
3.“教育機會均等”和“人力資本理論”。
二戰以后,“教育機會均等”開始成為大學生資助政策依據的理念。這主要由于受到美國學者科爾曼與瑞典教育家胡森對“教育機會均等”的研究報告以及聯合國1948年《人權宣言》與1966年《關于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力的國際公約》的影響。“人力資本理論”是經濟學家舒爾茨、貝克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提出的,認為教育是一項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是比其他的投資回報更高、更有價值的投資。人力資本投資不僅具有個人效益,更具有社會效益,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遠大于物力資本的投資,因此國家應將對大學生的資助作為國家投資的一部分。這兩種資助理念幾乎同時并存于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3]。
4.“成本分擔”。
“成本分擔”理論于20世紀80年代開始被引入到英國,并迅速成為影響英國大學生資助制度的主流資助理念,至今仍在英國大學生資助制度中其主導作用。
二、中英資助制度之資助理念比較
(一)相同點:資助理念均為資助實踐提供理論支撐和指導。
中國古代在“學而優則仕”的資助理念下,采取了教養合一的實踐辦法,國家對大學生采取了極為慷慨的資助政策。除了免除學費、提供食宿,還發放一定的生活補助。新中國成立之后,為保障工農受教育權,教育面向大眾,培養工農出身的知識分子,擴大教育機會,因而采取了免費加助學金的資助模式。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在“成本分擔”理論的指導下,大學生資助制度改革在我國開始推行。首先,1989年《關于普通高等學校收取學雜費和住宿費的規定》就從政策上肯定了高等教育應該實行成本分擔制度。1992年我國高等教育進行了較大范圍內的招生收費制度改革,自費學生比例提高,學費水平也逐漸提高。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了我國高等教育的收費原則和資助原則,我國高等教育大學生資助開始了“并軌”實踐,并逐漸擴大了并軌點。“并軌”的實踐從客觀上推進了我國高等教育成本分擔程度的提高。到了1997年,全國范圍內的高等學校普遍“并軌”,我國高等教育實現了全面“個人承擔部分高等教育費用”的收費制度,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學生學費增長幅度很大。在這個背景之下,國家又出臺了助學貸款制度。
英國高等教育在“慈善”和“宗教”理念的指導下,一些慈善者、教會等捐資興建了中世紀的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最早的一批學院,并為這些學院捐資設立獎學金,這是一種純粹的慈善行為。另一種則是附加有宗教條件的資助。受資助者必須是虔誠的教徒,在校學習期間能夠為教會服務,完成學業之后需到教會制定的地方從事教會或者傳教的工作,或者選擇以宗教神職作為終生職業。至今,在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尤其是教會大學仍然存在以承擔某些宗教義務為前提條件的學生資助項目。對于“人人生而平等,為了國家”的資助理念,18世紀末,英國興建了一批新的大學,擴大了學生的招收數量,并首次為學生中的佼佼者設立了獎學金。20世紀《1902年教育法》和《1944年教育法》的頒布,使得英國原來以獎勵優秀學生為主的政府獎學金逐漸向以租住貧困學生的助學金轉變,因而“免費加助學金”的資助制度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受“教育機會均等”和“人力資本理論”的影響,英國政府將高等教育視為人民的福利和國家的戰略投資,實施由政府出錢,為所有全日制大學生支付學費,并為貧困學生提供生活補助,“免費加助學金”資助制度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到了20世紀80年代,英國經濟發展低迷,“成本分擔”理論順勢成為了英國資助制度改革的理論基礎。因而于1983年通過了《雷弗休姆報告》,以貸款和助學金相結合的方式來代替原來的助學金資助方式;1988年啟用了《有限貸學金》,改革了免費加助學金政策,1990年成立學生貸款公司,開始發放學生貸款;1998年正式啟用新的大學生資助制度,開始施行以貸學金為主的混合資助模式。這一理念至今仍然是影響英國大學生資助制度改革的重要理論基礎[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