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蕾蕾
提要:2017年初,南方都市報將機器人記者小南引進民生新聞版塊,展開了我國在人工智能寫作上的新探索。本文以小南為例,從存在問題、解決之道和發展趨勢上論述機器人記者報道民生新聞的相關情況。事實證明,機器人記者與民生新聞在供給與需求上存在明顯矛盾,可試從選題、算法流程以及人工審稿上探究解決問題之道。
關鍵詞:機器人記者;民生新聞;挑戰
今年1月,南方都市報推出我國首位專門撰寫民生新聞的機器人記者小南,欲將人工智能的報道范圍拓展至民生新聞領域。然而民生新聞與財經、體育新聞不同,其涉及領域極為廣泛,報道題材五花八門,毫無規律可尋。這一次,人工智能將會面臨怎樣的挑戰?
一、進駐民生新聞領域的問題與挑戰
機器人記者與民生新聞之間最大的矛盾在于供給難以滿足市場需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硬新聞供應與軟新聞需求矛盾。
將數據轉化為可讀性強的新聞文本是機器人記者目前面臨的嚴峻問題之一。“民生新聞的基調和具體的表現手法與一般意義上的市民新聞和西方新聞界的‘軟新聞類似,多采用一些符合普通市民接受心理和接受能力的‘軟性表達”[1]。這就要求民生新聞報道在表達方式上要盡量“軟化”,重視可讀性、易讀性。從春運票務報道和天氣報道來看,小南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自動生成的文本簡短信息量少,雖然文本基本符合消息“倒金字塔”的格式要求,但具體的表達方式非常生硬,在文本的數據集中區域,僵硬感表現更為明顯,難以滿足讀者對“軟”新聞的需求。
(二)標準化寫作與多元需求矛盾。
機器人記者基于少數幾種學習樣本自動生成的新聞文本在內容、模式上呈現出明顯的標準化特點。業界普遍認為,民生新聞脫胎于社會新聞和市井新聞,故奇聞異事類報道較多,且受眾群體龐大冗雜,不確定性和流動性強,這要求“跑民生線”的記者除知識博雜外,更要具有靈活寫作、多元供稿的能力。機器人記者的“算法主要是對復雜的新聞寫作過程的簡化和提煉,是一種‘以簡馭繁的化約主義”[2],這導致許多有一定價值的新聞點和故事點被算法過濾清除,只有少數才能進入自動生成環節,所以文本的內容單一,模式固定,與受眾對民生新聞的多元化需求相悖。
(三)機器人寫作缺乏感性元素。
機器人記者報道講究以數據說話,缺乏感性元素。民生新聞要有“溫度”,不但要以理服人,更能以情動人。機器人記者雖然已經擁有智能化頭腦和無限域學習能力,但重重鋼皮之下,裹縛的依舊是機械“心”,無法感知人類內心的冷暖,更寫不出能寬人心、疏人憂、解人愁的“直擊人心”式報道。以洪災報道為例,機器人記者可以即時反應,發布最新傷亡數據、篩選省市縣的受災情況、預測未來幾天災情的變化,但無法撰寫出能安慰受災群眾、鼓舞賑災士兵、召集救援民間活動的新聞報道。
二、如何修正機器人報道民生新聞存在的問題
與報道財經、體育新聞不同,機器人記者關于民生新聞的報道不但要選擇時效性強且數據豐富的題材,還要提升貼近性和可讀性。
(一)選題上:選擇時效性強或數據豐富題材。
時效性強或數據豐富的選題更能發揮出機器人記者的能力與特長。機器人記者可選擇那些時效性較強的突發性新聞,如2014年3月,南加州發生了一次4.7級的地震,《洛杉磯時報》的寫作軟件Quake-Treasury IO率先報道了該消息。機器人記者還應該選擇數據豐富題材,如民生新聞機器人小南首次試水的春運題材,民眾關注度和參與度非常高,還有豐富數據供算法抓取,既能發揮機器人記者在處理數據上的特長,又能將人力記者從費時費力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二)算法流程上加大貼近性元素的劑量。
從機器人記者的算法流程中強化貼近性因素。在讀入數據時,注意錄入與民眾生活貼近性強的數據,如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數據;在測量數據中的新聞性方面,注意將算法中對新聞性進行測量的參照進行調整,聚焦民生新聞,突出算法中的人類視角;在找報道角度上,人類記者要為算法確定更加精細化的報道框架,使其更符合受眾的喜好;潤色自動生成文本時,可通過引入隨機元素,豐富故事模板,如“自動化觀察力”(Automated Insights)公司在機器人記者的算法中增設置多種敘事語氣,模仿人類寫作的風格。
(三)審稿上重視人工潤色的作用。
人工編輯在把關環節要重視人工潤色和修改的作用,以提升機器人記者自動生成文本的可讀性。關于智能寫作機器人的研究還處于初期,很多短期內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題只能通過人力去“修補”,以減少自動化文本中由缺乏人格特征的作者帶來的僵硬感和模式化。人工編輯要在最終的審稿環節替機器人記者“把好關”,將一些算法暫無法修正的遣詞措句、語氣語調、熱點符號等細枝末節問題進行適度調整,以強化機器人稿件的整體效果,提高其新聞文本的可讀性。
三、寫作機器人的未來和發展趨勢
2014年至2017年是機器人記者發展速度最快的時期。從這3年來看,寫作機器人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兩方面:
(一)橫向拓展報道領域,縱向加深報道深度。
2015年,“谷歌之神”Eric Schmidt在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上預言了物聯網時代的到來,這意味著寫作機器人將面對一個含量高結構化明顯的數據大環境,計算機的算法報道也將在廣度和深度上大幅提深。2006年,寫作機器人只能從事少量的財經報道,兩三年后開始報道體育賽事和天氣預報,截止目前,它們已經可以報道包括春運、兩會、災難、犯罪等8余種新聞題材。此外,它們還將實現持續性數據抓取,通過檢索深層數據之間的更加隱秘的關聯,實現寫作、編輯、評論功能的三位一體和全自動化。
(二)個性化信息定制,高端專業服務供給。
美國圣路易斯大學傳播學教授Matt Carlson認為,隨著相對重要的新聞事件逐漸轉移到個性化私人賬戶的推送,新聞的定義將被改變,新聞將從集體性敘事變成個性化資訊。這意味著,個性化信息的持續獲知成為未來人們接觸媒體的主要原因。在我國,《今日頭條》APP是參與個性化信息生產最早的一批人,通過個性化信息推薦系統,及時為用戶推送符合個人喜好的相關信息,深受大眾喜愛。基于此,筆者認為,個性化信息生產將在付費條件下,定位于高端,及時為不同用戶提供類似于家庭醫生、律師、理財顧問等“量身定做”的專業服務。
結語
引進機器人記者已經成為媒體之間競爭的一種新型實力,更是智能機器人時代的大勢所趨。盡管它在民生新聞中的應用困難重重,但隨著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定能在民生新聞上大有作為。
參考文獻:
[1]李舒,胡正榮.民生新聞現象探析[J],民生新聞現象探析,2004年6月.
[2]鄧建國.機器人新聞:原理、風險和影響[J],新聞記者,2016年9月(總第403期).endprint